APP下载

冠心病痰瘀同治理论探讨

2015-01-22宋婷婷王春林焦晓民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同治化瘀津液

宋婷婷,王春林,焦晓民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明显增长,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如何防治冠心病是目前临床医学的重大课题,也是当今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现代医学认为冠状动脉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痉挛和/或闭塞的主要原因,治疗上除了治疗原发病外,还强调积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及肥胖等[1]。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近年来,研究表明痰瘀互结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患者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痰、瘀等病理产物,长期积聚,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等恶性心血管事件[2]。而治疗上采用祛痰化瘀、活血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也同样证明了“痰瘀同治”的重要性。

1 痰瘀互结的理论基础

1.1 痰、瘀学说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二者虽有不同,但流异而源同,都是人体津血运化失常的病理表现。痰指痰浊,是人体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产物;瘀指瘀血,是人体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产物。痰最早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喘咳吐”。《景岳全书·痰瘀》曰:“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至清代,“百病多由痰作祟”“痰生百病”已成为众多医家之共识。血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具体阐述了血瘀证的成因、症状等,之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将瘀血作为一种独立病证,并总结了血瘀证的辨证规律。朱丹溪认为“诸病多生于郁”,“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至明清已出现系统的血瘀理论专著,如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唐容川的《血证论》等。

1.2 痰瘀同源的理论基础 痰瘀同源最早见于《内经》。《灵枢·痈疽》曰:“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在生理上阐明了津血同源。《灵枢·百病始生》曰:“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则阐述了痰瘀同病的病理现象。《血证论》曰:“血瘀既久,亦能化为痰水”,则进一步阐明了瘀血、痰水互相胶结为害的病理机制。由此可见痰与瘀虽有不同,但都是人体津血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痰源于津,瘀本乎血,津液潴留,凝聚生痰,气滞血凝为瘀,痰瘀交阻。而在特定的条件下,痰与瘀可有分有合,互相转化,如痰浊为患,易阻滞气机,气滞则血瘀。瘀血阻滞,脉络不畅,则津液不布,聚而为痰,故痰瘀关系密切,互为因果。

2 痰瘀互结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目前大量的文献及试验研究表明,痰瘀互结始终贯穿于冠心病的整个发病、发展过程。《金匮要略》的“胸痹心痛”专篇中明确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心、脾、肾阳气亏虚是发病之本,而阴寒、痰浊、瘀血是发病之标,同时提出温阳散寒,化痰祛瘀的治疗大法,为后世从痰瘀论治冠心病奠定了基础。

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冠心病的病机多趋向于“本虚标实”,即以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等为本,以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之邪为标,其中以痰瘀互结为主流。如曹洪欣等[3]对20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证候分析,发现痰瘀互结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证候。邢雁伟等[4]对1 069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研究,发现气虚血瘀和痰瘀互阻的比例最大,构成了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邓铁涛总结临证经验,提出了气血痰瘀理论,认为心阳虚、心阴虚为本,痰与瘀构成冠心病的标,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5]。岳美中认为,冠心病以老年人多见,年老则胸阳不足,津液不能蒸化,血行缓慢,易瘀滞,则成痰浊,瘀血,治疗应以温阳活血,祛痰化瘀为主[6]。由此可见,痰瘀互结在冠心病的发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贯穿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始终。

3 冠心病之痰瘀同治的治疗原则

王春林教授在50余年临证实践中,运用痰瘀同治之法治疗冠心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痰浊、血瘀既可独立致病,同时两者又可相互影响,胶结错杂共同致病。因此,在冠心病的防治中,强调两者兼顾,不可偏废,绝非将活血通络药和祛痰药简单的堆砌,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痰瘀必须同治 由于痰瘀属阴邪,阴性凝滞,两者胶结难化,互相影响,如仅去其一,病必难根除,故必须痰瘀同治,即治痰必治瘀,瘀去则痰易化;治瘀必治痰,痰化则瘀易除,因此临床上单用化痰或逐瘀的方法治疗冠心病疗效多不佳,而运用痰瘀同治的祛痰化瘀法往往会收到满意的疗效。古今医家多以痰瘀同治之法治之,如《血证论》有云:“脓者血之变也……以其本系血质,虽化为水,而较水更浓也,当其未化,则仍是血,消瘀则脓自不生,及其既化,则同于水;逐水则脓自排去”。

3.2 辨痰与瘀的孰轻孰重 在痰瘀同病中,痰瘀同治不可偏废,但临证时应视痰与瘀轻重之不同,在药物配伍及剂量上灵活运用。以痰浊为主,而血瘀不明显者,应以治痰为主兼治瘀。根据痰性质不同,可选瓜蒌、贝母、竹茹、桔梗等清化热痰的药物;干姜、桂枝、细辛等温化寒痰的药物;陈皮、法半夏等燥湿化痰药物及白芥子、僵蚕等软坚散结化痰的药物。以血瘀为主,而痰浊不明显者,应以治瘀为主兼治痰。根据瘀血的性质,如气滞血瘀者,可选川芎、郁金、延胡索等药物以行气活血;气虚血瘀者,可选黄芪、党参等药物以益气活血;阴虚血瘀者,可选枸杞子、女贞子、阿胶、当归等药物以养血活血;寒凝血瘀者,可选肉苁蓉、淫羊藿等药物以温阳活血。

3.3 辨别标本缓解 因冠心病病程大多较长,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故在痰瘀同治同时宜辨别标本缓急,这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冠心病多是老年人发病,多由本虚导致标实之证,故不可一味的祛痰化瘀,以免使虚者更虚,在祛邪时应兼顾扶正,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正气充盛则脏腑功能调达,痰浊、血瘀则无所生。本虚者多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针对痰、瘀的形成原因,在祛痰化瘀的基础上佐以补气或温阳等药物。如益气可酌情配伍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温阳可配伍桂枝、附子、肉桂、生姜等。同时辨证时也应辨别疾病缓急,如在急性期时应“急则治其标”,以祛邪治标为主,但要注意攻邪不伤正,或中病即止,在缓解期时可“缓则治其本”,以扶正固本为主。

3.4 痰瘀同治应佐以理气 理气在冠心病的痰瘀同治中尤为重要。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且气能行津,气滞则血和津液运行失常,进而化痰成瘀。故在祛痰化瘀时辅以疏肝理气,往往能收到满意的疗效。正如《血证论》云:“凡治血者必调气,使气不为之病,而为血之用,斯得之矣”。《丹溪心法》又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者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也随气而顺矣”。即治痰必治气,气顺则痰消,治瘀要治气,气畅则瘀去。常用配伍药物包括柴胡、郁金、黄芩、枳实、厚朴、木香、陈皮等。

4 小 结

冠心病具有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其中痰浊、血瘀是冠心病病理基础中的重要环节,痰瘀互结是重要的标实。结合吾师多年的临证经验,证实痰瘀同治法是治疗冠心病行之有效的手段,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在冠心病的防治中应采取痰瘀同治的原则,灵活应用祛痰化瘀,活血通络等方药,痰瘀同治发为治疗冠心病提供新的思路,具有广阔的临床发展前景。

[1] 吴兆苏,姚崇华,赵冬,等.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人群监测(中国MONICA方案)I.人群危险因素监测结果[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1997,25(4):255-259.

[2] 毕颖斐,毛静远,陆一竹,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分型中医证素分布特征的初步调查[J].环球中医药,2011(6):434-437.

[3] 曹洪欣,张华敏.痰瘀互结与冠心病发病机理辩识[J].中医药学刊,2001,19 (6):544-546.

[4] 邢雁伟,王阶,衷敬柏,等.采用聚类分析和对应相关方法研究1 069例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应证组合规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1):747-750.

[5] 赵益业,林晓忠.邓铁涛教授以心脾相关学说诊治冠心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7,39(4):6.

[6] 中国中医研究院.岳美中论医集(第一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9.

猜你喜欢

同治化瘀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主要成分的配伍研究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化瘀解毒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结节的临床观察
毓庆宫在乾隆、嘉庆、同治三帝心中掀起的波澜
四水同治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基于药效学实验的化瘀骨合片提取工艺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