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坤教授从痰瘀论治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2015-01-22朱小晴赵坤
朱小晴, 赵坤
临证心得
赵坤教授从痰瘀论治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朱小晴, 赵坤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肠道疾病,好发于青壮年,近年来儿童发病亦有上升趋势。西医治疗本病有效,复发率高。导师赵坤教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余年,认为痰瘀是导致本病复杂性、顽固性的主要因素,从痰瘀阐述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运用中医药治疗儿童溃疡性结肠炎取得满意效果,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的思路。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疗法; 痰瘀; 赵坤; 儿童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在多种因素有关作用下启动肠道免疫和非免疫系统,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尚可伴有结节性红斑、口腔复发性溃疡、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多种肠外表现。中医依据整体理论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且可降低复发率。赵坤教授从痰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以五脏为基础,调气和血为辅,从复杂的病因病机寻找突破口,现报道如下。
1 赵坤教授从痰瘀论治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思想
1.1 病因病机 中医文献无“溃疡性结肠炎”之名,多将其称为“肠澼”“泄泻”“肠风”等[1,2],“肠澼”病名源于《内经》,因便中多带黏腻脓冻,排出时“澼澼”有声,故称为“肠澼”。内经曰: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赵坤教授认为,风无处不在,变化多种多样,这一特点也符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虽病在肠,可出现肝脏肿大、皮肤结节、发热、眼部症状等全身表现。同样说明本病病程长,波及脏器多,从病因病机及临床上都体现了本病的复杂性、顽固性、多变性。正因为此,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1.1.1 脾胃失健,生痰成瘀 赵坤教授认为,痰瘀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痰瘀之源,源于脾胃。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升胃降,调畅全身气机。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久病等导致脾气受损,失健运之功,水湿内停,凝聚为痰,脾气内虚,气不行血而致瘀血内生,同时痰性黏滞,阻碍气机,气滞日久则血液运行不利,形成瘀血。痰瘀同源,痰或瘀一旦形成,不仅可以单独致病,亦可因痰致瘀或因瘀致痰。一则痰流大肠,与瘀血互结,阻与肠络,血败肉腐,内溃成疡。二则湿聚痰生,气机瘀滞,痰瘀循行全身而发病。
1.1.2 痰瘀流注全身而发病 肠风也暗含风之“窜走不定,流窜全身而发病”之义。因起居不时,风入五脏致瞋满闭塞,气血不通,痰瘀肠道,风协痰瘀流窜全身而发病。赵坤教授认为,风协痰瘀和风协六淫不同,前者既有流窜性,又有流注性,随血流行而定注某位。流窜路径按五行经络传遍,先顺传,后逆传,手阳明大肠经首先影响太阴经,手太阴肺,足太阴脾,太阴肺受病,散于皮毛为皮肤结节,太阴脾受病,则发为口腔溃疡,金与木相克,金邪盛则克木,木郁不申,邪结于肝,出现肝脏病变。本病既有流动性,又有流注性,且有多样性,病机符合痰瘀互结,循血运行的特点,痰和瘀是主要致病邪气,经络是其走行的通路,属于“痰瘀”为病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2 治法方药 六和汤加减,处方选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六和汤加减而成,六和者,和六府也。盖脾胃一治,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虽百骸九窍皆太平矣,况于六府乎?脾胃者,六府之总司,故凡六府不和之病,先于脾胃而调之,此知务之医也。方药组成:藿香、厚朴、炒苍术、白芷、陈皮、炒木瓜、木香、黄连、金银花、地锦草、白芨、地榆、儿茶、当归、炒白芍、太子参、炒槟榔、炒白术、白扁豆、甘草、茯苓。1.2.1 健脾和胃,气顺痰消 方中藿香芳香行气化湿,厚朴燥湿兼以下气,陈皮理气健脾化湿,苍术燥湿健脾,木瓜和胃化湿能通络,白芷苦可除阳明经湿邪,辛散通滞散其结,诸药均入气分,合用既可性苦燥湿,又可健脾化湿,无湿则无以生痰,脾健则痰自除,气行痰消。
1.2.2 养血理血,通腑祛瘀 儿茶、地锦草入血分而活血生肌,当归甘补辛行,温通质润,补血活血,为血中气药,长于动而补血。白芍味苦、酸、微寒,养血柔肝止痛,炒用增其补益之功,养血敛阴,为血中之阴药,善于静而敛阴,一动一静,相配有养血理血之效,“行血则便脓自愈”,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木香、槟榔均辛苦,善行大肠之滞气,“调气则后重自除”“气行则血行”。槟榔之苦泄,合芍、归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之力可通导痰瘀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通因通用”之功。
1.2.3 痰瘀并治,随症加减 由于痰浊、瘀血同源,胶结难化,如治疗时仅去其一,难除其本,故痰瘀同治,即治痰必行瘀,瘀祛则痰易化;治瘀先祛痰,痰化则瘀易行。健脾理胃,行气活血,痰瘀并治,使痰消瘀祛,痈疡自愈,诸症亦除。临床上依据全身症状的不同,当予以加减。如患儿出现肝脏肿大,当加疏肝软坚之品,发有皮肤结节,酌加宣肺散结之药。
现代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与中医的瘀血证相一致。宏观上,几乎各种证型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瘀血状态,微观上,均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行气活血药以不同方式、从不同程度改善血液流变性质。
2 典型病案
患儿,女,7岁,以“反复发热、口腔溃疡1年,腹泻、发现肝酶升高10个月”为代主诉于2013-10-05就诊。1年前患儿出现反复发热、口腔溃疡,10个月前出现腹泻,大便糊状,每日4~5次,无黏液脓血便,查肝脾肿大,肝酶升高,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结肠镜:全结肠多发糜烂、溃疡,间断给予抗感染、护肝、免疫抑制剂治疗。患儿发热、口腔溃疡、腹泻症状反复。初诊症见:无发热,口腔溃疡,大便糊状,日4~5次,无黏液脓血便,查体肝于肋下5 cm,脾于肋下6 cm。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肠澼(痰瘀互结兼心脾积热)。治以理气健脾化痰散瘀,兼以清降内热。处方:藿香、太子参、白术、地榆各15 g,地锦草16 g,白芨、金银花、白芷、儿茶、当归、炒白芍、炒苍术、炒槟榔各10 g,甘草、黄连各6 g,30剂,水煎服,日1剂。予:黄连、五味子各6 g,黄柏10 g,地锦草、白芨、地榆各15 g,5剂保留灌肠。予:黄连6 g,黄芩、地黄、玄参、五倍子、薄荷各10 g,4剂水煎漱口治疗口腔溃疡。
2013-11-07二诊,症见:无发热,无口腔溃疡,大便糊状,日2~3次,无黏液脓血便,查体肝于肋下3 cm,脾于肋下3 cm,上水煎服方加龟甲、鳖甲各15 g,15剂水煎服,隔日一剂。
2013-12-10三诊:患儿无发热,无口腔溃疡,大便基本成形,肝脾不大,上方去槟榔,加厚朴10 g,15剂水煎服,隔日一剂巩固治疗。随访半年症状无复发。
3 讨论
目前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为主的二联或三联疗法对症治疗,短期内患者症状可获得明显改善,但口服药物疗程长、停药后易复发[3]。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调节机体免疫、消除炎症、改善微循环、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降低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存在优势[4]。本例患儿病史1年,病程长,初诊除肠道症状外兼有肝脾肿大、口腔溃疡。治疗上以理气健脾化痰散瘀为主,兼加疏肝清解内热之品,二诊无口腔溃疡,大便仍稀,肝脾肿大,考虑病久阴伤,加鳖甲、龟甲养阴兼以散结,三诊基本痊愈,去槟榔导滞之品,加厚朴缓以理气,随访治疗效果满意。因本病存在全身与局部不同表现的特点,整体表现全身免疫功能异常为主,而局部则炎症反应为多。中药内服可达整体调节的作用,通过中药煎剂保留灌肠使药物与病灶局部直接充分接触,改善局部环境与微循环,消除炎症、水肿,促进溃疡面愈合,从而达到调理整体,改善局部的目的。
[1]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46.
[2] 周仲英,金实,李明富,等.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45-260.
[3] Deng X,Szabo S,Khomenko T,et al.Gene therapy with adenoviral plasmids or naked DNA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accelerates healing of duodenal ulcer in rats[J].J Pharmacol Exp Ther,2004,311(3):982.
[4] 彭月芹,倪秀军.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3):567.
(本文编辑:张小冬)
450000郑州,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作者简介:朱小晴(1987-),女,河南中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 通讯作者:赵坤,450000郑州,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10.3969/j.issn.1674-3865.2015.02.027
R574.62
B
1674-3865(2015)02-0166-02
201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