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颗粒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2015-01-22项季华石麒麟
项季华,石麒麟
(1.湖州市南浔区菱湖人民医院,浙江湖州313018;2.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湖州313000)
乳腺颗粒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项季华1,石麒麟2
(1.湖州市南浔区菱湖人民医院,浙江湖州313018;2.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湖州313000)
目的探讨乳腺颗粒细胞瘤(GCT)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3例乳腺GCT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3例均为良性、女性,临床表现为逐渐增大的实质性肿块。肿瘤细胞呈圆形、多边形,胞质丰富,嗜酸性,细颗粒状,呈片状、巢状、条索状排列,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S-100、CD68、Vimentin。均行肿瘤切除术,随访无复发。结论乳腺GCT较少见,多为良性,临床、影像学及冷冻切片易误诊为恶性肿瘤,预后良好。
乳腺肿瘤;颗粒细胞瘤;免疫组化;鉴别诊断
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是较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发生于乳腺者较罕见,临床、影像及大体均易与乳腺癌相混淆。现将诊治的3例乳腺GCT报道如下,以提高对这种少见肿瘤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例(湖州市南浔区菱湖人民医院1例,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例)乳腺GCT,来自2000年1月~2013年12月归档材料。均为女性,年龄分别39、47和52岁。左乳腺2例,右乳腺1例,均表现为乳腺内逐渐增大的实质性肿块,病程3月~2年。体检肿瘤分别位于左乳内上象限、左乳晕下、右乳外上象限,肿瘤长径1.5~2.5cm,实质性,质地较硬,活动度小。3例均行超声或X线影像学检查,其中考虑为良性肿瘤2例,乳腺癌待排1例。临床诊断:纤维腺瘤1例,肿瘤待查1例,乳腺癌待排1例。均行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1.5~10年,无复发或转移。
1.2病理检查 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及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并采用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抗体包 括 P53、ER、PR、Ckpan、EMA、Desmin、SMA、S-100、CD68、Vimentin、CgA、syn、Ki-67,所用抗体及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2 结果
2.1大体 3例肿瘤均呈不规则卵圆形,最大长径分别为1.5cm、2.2cm、2.5cm,质地较硬,切面灰白灰褐色,无包膜,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1例浸润至周围纤维脂肪组织,与乳腺浸润性癌相似。
2.2镜检 3例肿瘤形态相似,肿瘤细胞主要呈圆形、卵圆形、多边形,1例伴有少量梭形细胞,肿瘤胞质丰富,嗜酸性,细颗粒状(图1),核小,多居中,异型性小,核仁不明显,部分可见小核仁,未见核分裂,无肿瘤细胞坏死。肿瘤细胞呈片状、巢状、条索状排列,在乳腺实质内浸润性生长,肿瘤无包膜,边缘浸润脂肪(图2)、纤维组织。肿瘤间质见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图3)。3例肿瘤细胞PAS染色均阳性。
2.3免疫组化 肿瘤细胞均表达S-100(图4)、CD68、Vimentin,不表达P53、ER、PR、Ckpan、EMA、Desmin、SMA、CgA、syn、Ki-67。
3 讨论
GCT是少见的软组织肿瘤,最初认为是肌源性肿瘤,因而被称为肌母细胞瘤,随后的形态学研究
发现肿瘤组织与神经有密切联系,并通过免疫组化及电镜证实来源于神经鞘雪旺细胞[1]。GC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30~60岁、身体任何部位,约半数发生于皮肤及皮下组织,近1/3发生于舌,其余可见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乳腺GCT较罕见,经中文期刊数据库系统检索,至2013年底,国内文献报道46例,多为个案报告,其中1例男性[2]。
3.1临床特征 乳腺GCT主要见于女性,发病年龄17~75岁,多见于绝经前,临床多表现为乳腺单发性肿块,无痛、质硬、可活动,部分肿块有弹性,肿块以内上象限多见。少数肿瘤可累及皮肤,致皮肤皱缩,甚至乳头凹陷,而位于乳腺深部的GCT可累及胸壁筋膜,肿块活动度差,易误诊为乳腺癌。影像学检查肿瘤有致密核心,无钙化、呈星芒状轮廓的包块,但常表现多样,可呈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也可界限不清呈分叶状,有时边缘呈毛刺状,与乳腺癌类似[3-4]。本组3例均为女性,其中1例肿瘤相对固定,影像学检查境界不清,临床及影像均疑似乳腺癌。
3.2病理特征 乳腺GCT在大体上多不超过3.0cm,少数可达6.0cm,肿物无包膜,切面灰白灰褐色,实质性,边界清或不清,边缘多呈浸润性生长,少数可浸入周围纤维、脂肪及肌肉组织,与其他乳腺肿瘤包括乳腺癌难以鉴别。乳腺GCT的镜下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具有特征性。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呈嗜酸性、细颗粒状,细胞核较小,核染色较深,圆形或卵圆形,多位于细胞中央,核仁细小或不明显。肿瘤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罕见。少数肿瘤细胞呈梭形,与圆形、多边形细胞一样具有丰富嗜酸性胞质。肿瘤细胞常呈片状、巢状、条索状排列,边缘呈浸润性生长,浸润乳腺小叶,甚至纤维、脂肪及横纹肌组织。少数可见与周围神经过渡[3]。肿瘤间质可伴有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S-100蛋白,具有诊断价值。此外,肿瘤细胞尚可表达NSE、CD68、Vimentin,不表达 CK、EMA、Desmin、SMA、Myogenin、ER、PR,肿瘤增殖指数低,多小于1%。本组病例免疫表型符合上述特征。
3.3鉴别诊断 乳腺GCT在常规切片时诊断不
难,在实际工作中,尤其在冷冻切片检查时,由于瘤细胞体检大,呈巢状、条索状排列,呈浸润性生长,易误诊为乳腺癌,从而导致过度治疗[3-4]。乳腺GCT应与以下肿瘤相鉴别:(1)浸润性小叶癌,尤其是组织细胞样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小叶癌肿瘤细胞异型性更明显,呈串珠样、单行列兵样排列,或围绕残留的乳腺导管呈同心圆、靶环样浸润,周围常见小叶原位癌,免疫组化表达CK、高分子CK、EMA,常表达ER、PR,组织细胞样亚型常表达GCDFP-15;(2)富脂质的癌:是较少见的乳腺癌,临床常伴淋巴结转移,镜检肿瘤细胞胞质丰富、透明、空泡或泡沫状,核异型明显,可伴有导管原位癌或小叶原位癌,脂肪染色阳性,免疫组化表达CK、EMA,不表达S-100;(3)大汗腺癌:大汗腺癌具有丰富的颗粒状嗜酸性胞质,但癌细胞异型明显,癌细胞大,形状不一,核大,核仁显著,核分裂易见,可伴有原位癌改变,免疫组化表达CK、EMA及GCDFP-15;(4)富于糖原的透明细胞癌:癌细胞多边形,胞质颗粒状或水样透明,核卵圆形、深染、核仁明显,易见核分裂,免疫组化癌细胞表达CK、EMA等上皮标记,不表达S-100;(5)此外乳腺GCT尚需与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副神经节瘤、棕色脂肪瘤、黄色肉芽肿等鉴别。
3.4乳腺GCT的良恶性 乳腺GCT与其他软组织GCT具有相似的形态特点,因而也使用其他部位GCT的良恶性诊断标准。目前应用最广的是由Fanburg-Smith等[1]于1998年提出的5个标准综合判断:(1)瘤细胞呈梭形;(2)核空泡状并有大核仁;(3)核分裂像≥2个/10HPF;(4)肿瘤性坏死;(5)高核质比和多形性。满足以上≥3个即可诊断为恶性GCT;满足其中2个指标诊断为不典型GCT。据此标准,本组3例仅1例见小灶梭形细胞,均未见空泡状核及大核仁,无核分裂及肿瘤性坏死,也无高核质比及多形性表现,均为良性。
3.5治疗与预后 乳腺GCT是一类良性肿瘤,完整切除后预后良好。偶见复发,即使手术切缘不净或手术切缘不足1mm的病例,其复发率也极低,并且肿瘤复发并不影响患者预后[5]。乳腺恶性GCT罕见,临床呈恶性病程,治疗以手术加区域淋巴结清扫为主。本组3例均行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1.5~10年均无复发或转移。
[1] Fanburg-Smith JC,Meis-Kindblom JM,Fante R,et al. Malignant granular cell tumor of soft tissue:diagnostic criteria and clinnicopathologic correlation.Am J Surg Pathol,1998,22(7):779
[2] 殷月玲,车进明,孙月香.男性乳腺颗粒细胞瘤1例报告.山东医药,2004,44(36):38
[3] 郭云泉,赵峰,房新志,等.乳腺颗粒细胞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5):495
[4] 郑闪,王晓亮,吕宁.乳腺颗粒细胞瘤.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30(8):908
[5] Papalas JA,Wylie JD,Dash RC.Recurrence risk and margin status in granular cell tumors of the breast: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13 patients.Arch Pathol Lab Med,2011,135(7):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