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2015-01-22徐冬梅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黑河164199
徐冬梅(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 黑河 164199)
·临床交流·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徐冬梅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 黑河 164199)
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168例,患者进行冠脉介入治疗,在常规用药的前提下,口服中药通心络6粒,3次/d,静点疏血通6 mL,1次d,持续使用4天左右,分析手术完成之后的效果。结果 取得了详细的病变分布的实际情况以及随访结果,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其中,心绞痛复发2例,支架内再狭窄2例。结论 中西药结合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效果显著,降低了患者近期以及远期的事件发生率,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糖尿病;疗效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具有很高的危险性,也具有较强的死亡率,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疗效一直以来均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组织水平以及细胞水平上,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伤明显加重,很大程度减弱了平滑肌增生的能力,与此同时,血管受损之后,平滑肌细胞增生、更加强的迁移、更加的快速[1]。血小板在高血糖环境的影响下,血小板的活性明显降低,具备更加强的粘附聚集性,非常容易造成血栓形成。分析相关文献得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糖尿病患者对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的耐药现象更加的明显。并且,糖尿病患者具有较多的小血管病变,管壁较为僵硬,病变弥漫程度严重,非常容易出现再生狭窄,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有支架适应症,其中,男89例,女79例,年龄32~81岁,平均年龄(63.23±6.85)岁,疾病类型:不稳定性心绞痛52例,稳定型心绞痛68例,急性心肌梗死48例。患者均符合WHO 冠心病诊断标准(1979年),将以下患者排除在外:1)患者有抗血小板或者抗凝治疗禁忌症;2)非常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3)存在单纯冠状动脉痉挛;4)不能够实现球囊充分扩张的严重钙化病变;5)在近期存在活动性溃疡或者消化道出血;6)对3.6 L不锈钢、雷帕霉素、造影剂过敏;7)左室射血分数不超过25%;8)恶性肿瘤晚期;9)心肌只有单一冠状动脉提高血液。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使用桡动脉途径,其中有7例患者由于主动脉过分弯曲或者上肢血管畸形不适用上述途径,而改为股动脉途径。
1.2.2 治疗前用药以及治疗后用药
术前6 h内,口服阿司匹林300 mg,同时术前口服氯吡格雷300 mg。手术过程中,使用的抗凝药物为注入普通肝素动脉鞘。术后,口服阿司匹林,300 mg/d,术后1个月,改为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并且使用通心络6粒,3次/d。同时,静点疏血通6 mL,1次/d,坚持4天左右。术前和术后都要很好的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1.3 随访工作
医院可以通过电话随访,也可以进行门诊随访。大部分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随访,并顺利的完成随访工作,借此详细的掌握患者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5.0 软件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病变分布的实际情况
患者的病变血管分布位置为,前降位置131处(33.41%);左主干位置35处(8.92%);右冠位置102处(26.02%),迴旋支位置124处(31.63%)。单支病变部位58处(15.67%),双支病变部位152处(41.08%),为多支病变部位160处(43.24%);2.2 随访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35.2±6.8)个月,出现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2例,不存在急性心肌梗死事件,手术完成之后心绞痛复发2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2例。
3 讨 论
本次研究得出,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前提下,结合疏血通注射液以及通心络胶囊剂静脉,有利于降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介入风险形成以及介入事件的发生,并且具备显著的近期以及远期效果,对再狭窄发生的预防也具有显著的疗效[2]。
上述结果的取得,一般跟通心络胶囊的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通心络胶囊具备很好的抗缺血心肌、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再灌注损伤的功能,可以有效的抑制细胞的凋亡[3]。想要更好的避免以及治疗缺血心肌-再灌注伤害,使缺血心肌以及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得以保全,有效的防止支架在狭窄的发生,将中药的特性全部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中西药结合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效果显著,降低了患者的事件发生率,并且具有很强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贺运河,陈镜合.中药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机制研究现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10(03):125-126
[2] 陈维养,陈可冀医学选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10(4):412-413
[3] 乔树宾.心血管介入治疗高级培训教材[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4):78-79
本文编辑:徐 陌
R541.4;R587.1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