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成华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对策研究
2015-01-21杨帆单羽
杨帆 单羽
摘 要:以成都市成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民生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视角,运用SPSS软件因子分析法,探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需求内容与结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成华区居民公共体系服务体系需求为“观赏信息需求”、“组织引导需求”、“娱乐体验需求”和“健身需求”;硬件和价格的需求满足情况要优于组织与信息需求满足情况。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成都市成华区;对策
1.引言
西方发达国家在大众体育发展经济政策制定上有几个显著特点:(1)制定相应的体育法规,实施法制化管理,确保社会体育健康平稳发展。(2)政府一般不直接介入社会体育经济管理,而是采取政策倾斜的做法。典型的做法是对赞助体育的企业与个人实施税收减免优惠政策。(3)彩票与博彩业对社会体育大开绿灯,让社会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实现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共担,资源共享。[1]
我国虽然也倡导体育经济发展,但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一方面体现为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体现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目前我国学者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做了以下研究:全民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指标体系构建[2];在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过程中,如何发挥政府的责任主体作用以及市场和非营利体育组织的实施主体作用[3];第三部门(指除了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组织或部门)在构建大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可行性、优势和作用[4];如何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的人才优势和场馆资源优势,向社会开放,为全民健身服务[5]。现有研究较为全面的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宏观建设提供了理论方向和思路,但着眼点主要在政府、各类社会组织等供给方,缺少以民生对公共体育需求为前提,构建适合大众需要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
本研究把社区作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服务单元,希望通过对成都市成华区民生公共体育需求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的偏差,为成都市成华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提出科学依据,同时为区域乃至全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提供参考思路。
2.成都市成华区居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现状
根据成都市成华区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按照街道类型在中心城区街道、原涉农街道和其它类型街道中抽取双桥子、新鸿路、府青路、二仙桥、双水碾、万年场、青龙、龙潭等八个街道,对随机选取的受访者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406份,回收有效问卷3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2.61%。
成华区已经初步建成覆盖全区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居民形成了一定的健身习惯。在健身方式上倾向于选择门槛低、易于开展的项目,在健身场地上没有太多选择,收入因素制约了健身经济投入。数据调查显示:受访者健身频率平均每周255次;健身项目选择依次为:散步、跑步、羽毛球、乒乓球、其他;健身场所主要集中在:自家庭院或室内、住宅区附近公路和住宅区内空地;受访者中不足10%进行了居民健身经济投入,其中最高消费不超过1000元。
3.成都市成华区居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需求分析
问卷设计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使用8个题项对居民公共體育服务体系需求进行调查,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376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表2描述了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需求的因子结构,因子1所包括的变量主要描述观看赛事和获取信息方面的需求,因子2所包括的变量主要描述对组织开展活动和教练指导方面的需求,因子3所包括的变量主要描述对参与体验和娱乐性方面的需求,因子4所包括的变量描述对强身健体的需求。因此将四个因子依次命名为“观赏信息需求”、“组织引导需求”、“娱乐体验需求”和“健身需求”。
为了了解居民对四个因子的不同需求强度,根据隶属于不同因子的变量得分情况,研究运用算数平均数方法计算每一维度的需求强度。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成华区居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强度依次为:健身需求、娱乐体验需求、观赏信息需求、组织引导需求,但是在健身方面的需求强度最大。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调研了解到,限于目前条件,街道与社区并未对居民的公共体育需求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但作为较高层次的娱乐体验需求和组织引导需求在居民的需求结构中仍然占据着一定的位置,说明居民对二者的需求强度较大。
4.成都市成华区居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需求满足情况分析
同样使用因子分析法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需求满足情况的8个题项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表3中因子1所包括的变量主要描述场馆设施数量、收费水平、场馆用品及门票价格,因子2所包括的变量主要描述居民交流比赛机会、现场观看赛事、获取相关报道的便利性,所以将两个因子分别命名为“硬件与价格”和“组织与信息”。运用算数平均数方法,硬件与价格方面的需求满足指数为3.1,组织与信息方面的需求满足指数为3.8。显然,成华区居民对二者的需求满足程度均较低,但是硬件与价格方面的满足程度更低。鉴于目前现状,一方面可以增加场馆设施数量,扩大场馆开放性,通过规模效应降低设施价格,提升硬件使用频率;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健身指导、宣传引导的力度,拓宽信息通道,定期组织居民观看现场赛事并对比赛进行交流。通过以上措施在满足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引导需求,从而达到通过改变意识来影响居民锻炼习惯行为的目的。
5.对策与建议
进一步关注居民身体素质
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制定身体素质监测制度,规定相关工作流程,加强身体素质监测工作力度,并编制相关数据库,逐步展开身体素质信息数据管理工作,以监控社区居民身体素质的变化。
提高健身设施数量和提升健身设施质量
可以为居民住宅区添置体育运动设施,进一步提高居民小区运动设施覆盖率。同时加大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维修投资力度和人员安排,建立街道合理分担维护更新的长效机制,使维护工作、更新工作能够规范有序进行。
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社区工作人员应带头积极组织开展体育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同时加强对“快乐体育?健康成华”理念和全民健身活动品牌的宣传。
建立社区居民健身体系,必须加强体育锻炼宣传教育普及工作。不仅运用传统的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宣传方式,还应注重结合微信、微博、QQ、手机短信、手机报等新兴媒体方式进行宣传。另外,可以在社区建立宣传点,结合体育进社区和健康指导等活动,深入社区居民当中进行体育锻炼宣传普及工作。
提高体育锻炼参与率
通过政府转移支付手段加大经费支持力度,降低居民参加健身活动和其他体育活动的门槛,从而提高居民体育锻炼参与率,满足民生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赠送社区居民一定数量的体育赛事门票,提供更多观看体育赛事的机会,与物价局等单位协调,调整体育馆等运动场所收费水平。
改进体育组织工作
为了激发社区居民体育意识,提高社区居民身体素质,可以多开展体育活动和比赛,建立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等非营利性社区体育组织,有序组织群众体育活动。
在体育组织工作的改进上,可以通过广泛开展合作的方式,推进社区体育指导和志愿服务,实现互利共赢。例如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借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来提高社区体育指导和志愿服务工作,既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基地和锻炼的机会,又可以解决体育部门人力资源不足问题,从而实现共赢的目的。
积极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化
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提供,还没有形成多途径的供给方式,同时,公共体育供给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地域之间和城乡之间。成华区同样存在原涉农社区和中心城区社区的不平衡,这不利于成华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和全民健身先进单位的建设。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借助更多的社会力量来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与相关部门协调,鼓励支持社会各界、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作者单位:成都学院美术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休闲体育产业)重点研究基地课题(XXTYCY2013D06)
参考文献:
[1] 高建萍.欧洲发达国家群众体育管理的相关经济政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9-40.
[2] 徐焕新.全民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指標体系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9-13.
[3] 陈静霜.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模式选择与供给主体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6):32-34.
[4] 刘欣然,王广荣,郑世伟.对第三部门在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作用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93-95.
[5] 杨震,李艳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困境与优化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