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诊断中尿微量蛋白联合血凝的检测价值探讨
2015-01-21刘岚剑
刘岚剑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四川 攀枝花 617067)
冠心病诊断中尿微量蛋白联合血凝的检测价值探讨
刘岚剑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四川 攀枝花 617067)
目的 分析冠心病诊断中尿微量蛋白联合血凝的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病患98例,病例收治时间在2013年2月~2015年1月间,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36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尿微量蛋白与血凝指标。结果 ①所有受试者在体重指数、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指标上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纤维蛋白原、尿微量蛋白指标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正常体检者相较,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纤维蛋白原、尿微量蛋白指标偏高,这表明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尿微量蛋白联合血凝的检测具有重要价值,可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冠心病;尿微量蛋白;血凝
冠心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它是因供血不足、冠状动脉狭窄所引起是一种心肌机能障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有报道认为,与正常人相比,冠心病患者的尿微量蛋白水平、血浆纤维蛋原白原指标偏高[1],为了进一步了解冠心病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本文选取了98例冠心病病例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收治的9 8例冠心病患者(2 0 1 3年2月~2015年1月间)为研究对象,稳定型心绞痛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1例、急性心肌梗死35例。在冠心病患者中,男病患55例,女病患43例,年龄在48~72岁间,平均(59.37±6.46)岁。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36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在47至71岁间,平均(58.41±5.38)岁。
1.2 检测方法
血清纤维蛋白原:受检者晨起后,需禁饮、禁食,对静脉血进行抽取,抗凝时全血与枸缘酸钠比例为9:1。利用凝固法对患者的血清纤维蛋白原指标进行检测,仪器为全自动血凝仪(日本Sysmex Ca1500),试剂选用上海太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尿微量白蛋白:受检者晨起后,取10ml晨尿,离心并选取上清液给予检测,利用免疫比浊法完成检测,仪器为特种蛋白分析仪(IMMAGE 800),根据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受试者的血清纤维蛋白原、尿微量蛋白指标的检测结果,并对冠心病患者、正常体检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冠心病患者、正常体检者的基本资料,经统计软件(SPSS 16.0)分析统计结果,计数资料利用x2检验表检验,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表检验,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受试者的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从受试者的一般资料上看,急性心梗、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对照组在一般资料上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受试者的血清纤维蛋白原、尿微量蛋白指标检测情况分析
如表2所示,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纤维蛋白原、尿微量蛋白指标高于对照组(正常体检者),对比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的上述指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上述指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冠心病在临床中非常常见,该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医学界认为该疾病的产生是很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血清肌酐水平偏高,导致肾小球滤过负担加重,肾血管损伤的发生风险较大,当出现肾血管损伤后,会诱发肾脏功能改变[2]。若患者的肾功能不全,则会影响肾小管、肾小球功能,致使肾小球电荷选择性屏障损伤的产生,在排尿时伴有蛋白排出[3]。除此之外,肾功能不全还会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加重患者的病情,促使心肌供血不足变得更加严重[4]。尽早对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可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改善病情。
通过了解人体的尿微量蛋白水平,有利于评估人的肾脏早期损伤情况,同时还能够将机体血管系统改变反映出来,可对动脉改变程度进行有效评估[5]。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的尿微量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有较大差异(P<0.05),这表明冠心病患者肾功能减弱。且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在尿微量蛋白水平指标检测结果上也有差异,这说明冠心病的动脉改变程度(病情严重程度)与尿微量蛋白水平存在密切关联。
纤维蛋白原就是肝脏合成的急性相血浆糖蛋白,它会参与至血液凝固中,含量增加后,会导致血小板聚集增加,减缓血液流速,对血管壁具有不良影响[6]。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经本次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有差异(P<0.05),这表明冠心病病例的机体出现了应急状况,从研究结果中还可看出,冠心病严重程度与血清纤维蛋白原指标水平有明显关联。在冠心病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纤维蛋白原指标最高,证明该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血栓的风险最大。
在慢性病中,血清纤维蛋白原、尿微量蛋白两者通常表现为线性关系,本次研究证实,血清纤维蛋白原、尿微量蛋白指标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可反映冠心病严重程度。综上所述,临床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可将血清纤维蛋白原、尿微量蛋白指标作为诊断指标之一,有利于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同时可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便于为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促使冠心病患者病情得以改善。
[1] 杨海云.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1):178-179.
[2] 刘玉.血脂综合指标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D].中南大学,2012.
[3] 汪国忠,杨兴胜,顾菲菲,等.冠心病的早期发现与诊断[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0,29(4):344-348.
[4] 林杰,陈力平,袁俊菲,等.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与血脂相关指标对冠心病诊断的比较[J].东南国防医药,2011,13(6):509-511.
[5] 吴贵军,韩雅玲,荆全民,等.胸痛症状及其联合辅助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1,19(6):313-317.
R541.4
B
ISSN.2095-6681.2015.030.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