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2015-01-21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太原030013

关键词:心房颤动动态心电图分析

王 岩(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3)



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王 岩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3)

【摘要】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2.0 s)的发作规律及变化,并分析房颤伴长R-R间期的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8月收治的房颤病史患者96例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检出持续性房颤41例。结果 4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中22例检出R-R间期≥2.0 s。结论 房颤发作过程中出现长R-R间期是一个常见现象,是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房颤,为控制心室率,临床需用药物减慢房室传导而造成长R-R间期,不应绝对作出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要求由医生结合临床作出较为客观的诊断,在为患者提供诊断结果时考虑患者的病史。

【关键词】心房颤动;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

为了观察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2.0 s)的发作规律及变化,并分析房颤伴长R-R间期的意义,本文对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有心房颤动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其中男54例,女42例,年龄25~82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7例,高血压病25例,风湿性心脏病19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14例,肺心病11例。

1.2 方法

使用12导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对患者进行连续24 h监测,经过人工分析,统计2.0 s及以上的长R-R间期发生时间及频率,及24 h总心室率。

1.3 诊断标准

本组研究中患者均符合下列诊断标准:①≥2.0 s的长R-R间期出现3次或以上;②平均心室率<60次/min;③有交界性或室性逸搏≥3次。

2 结 果

本组96例心房颤动患者中,81例均出现过>1.5 s的长R-R间期,其中≥2.0 s长R-R间期22例(男13例,女9例),在24 h内出现2.0 s及以上的长R-R间期,共290次,其中夜间占72%,白天占28%,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

对心房颤动伴≥2.0 sR-R间期心室率进行统计,最快心室率85~145次/min,最慢心室率30~48次/min,平均心室率56~90次/min。发现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平均心室率<60次/min1例,长R-R间期出现58次。平均心室率61~70次/min5例,长R-R间期出现112次;平均心室率71~80次/min12例,长R-R间期出现108次;平均心室率81~90次/min4例,长R-R间期出现12次。发现平均心室率<71次/min的心房颤动患者比平均心室率≥71次/min的心房颤动患者更容易出现长R-R间期,15例心房颤动患者平均心室率>91次/min,未发现≥1.5 sR-R间期。

22例长R-R间期房颤患者中,8例患者出现复律情况后在窦性状态下R-R间期恢复到正常状态,3例心房颤动患者偶尔出现室性逸搏,但未形成室性逸搏心律。

3 讨 论

心房颤动不论性别、年龄有无器质性疾病均可发生,在健康人中的发生率不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增加,老年人比较多见[1]。心房颤动既可以是心脏疾病,又可以是全身疾病的临床表现。心房颤动引起长R-R间期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一种心电现象[2]。

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主要原因有[3]:①交界区连续发生隐匿传导。因心房除极f波的频率高达350~600次/min,当一个f波下传到房室结使之除极产生动作电位,对接踵而来的下一个f波到达时,非常有可能和房室结有效不应期相遇,导致后面的f波无法继续下传,出现隐匿性传导或者传导受阻情况,如此反复,导致房室结一直或者在相当长时间处于不应期,导致f波连续无法进行下传,延长R-R间期;②受迷走神经张力的影响,当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这时长R-R间期的出现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③受洋地黄使用的影响。在心衰伴心房颤动(AF)的治疗中经常使用洋地黄,如果使用的剂量过大,则会诱发或加重房室传导阻滞(AVB),造成房颤的R-R间期延长,这时应当减少洋地黄的使用剂量或者停止使用洋地黄。

AF引起长R-R间期主要有隐匿性传导,当快速房颤波冲击房室结时,并不能全部通过房室结下传心室。产生的不应期影响了随后激动的传导和形成,而造成AF伴长R-R间期。AF患者昼夜心率变化范围较大。大多数缓慢心率出现在夜间睡眠时或午休时,说明长R-R间期的变化受迷走神经张力的影响较大。有研究者归纳了AF时发生长R-R间期的影响因素有:①心脏昼夜节律;②心脏自主神经张力;③AF时f波频率;④房室交界区不应期及其与f波频率的匹配性;⑤房室交界区和心室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⑥受到病因、并发症、电解质水平、药物作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4]。在这里利用动态心电图能够对患者进行长时间心电图记录,应用高科技手段,记录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数量及分布状态的大量数据进一步分析、诊断。22例AF伴≥2.0 sR-R间期的患者,长R-R间期出现的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慢长R-R间期越多,心室率越快长R-R间期越少。

AF合并二度AVB该诊断争议较多,生理性二度AVB是房室结避免心室过快反应的保护机制。同时常由于伴隐匿性传导及迷走神经张力影响,可引起长R-R间期,易误认为二度AVB。而对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房颤(仅有生理性二度AVB),为控制心室率,临床需用药物减慢房室传导,造成药物性二度AVB,控制心室率是治疗的需要,而心室率得到满意控制的房颤均已有二度AVB。所以对房颤患者,从临床角度,无必要诊断临床治疗需要的二度AVB,亦无须与生理性二度AVB鉴别[5-6]。所以,为了给患者提供客观有效的诊断结果,方便患者顺利进行有效的治疗,对于AF合并出现长R-R间期者,在动态心电图诊断中,需做房颤合并长R-R间期的诊断,临床医生在为其提供诊断结果时还必须考虑患者的病史。

参考文献

[1]都 雯,王利民.伴长R-R间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85例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22):142.

[2]李润香,黄玉同.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 s)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31)106.

[3]于双亲,蒙春丽.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歇的动态心电图分析及临床意义96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36):86.

[4]肖 波,张晓欣,高迎春,刘慧波,王永军.42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08):109.

[5]李国钰.3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3):110.

[6]毛袁心.49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09):154.有代谢方面的综合征,像中央型肥胖、胰岛素抵抗等症状[6],这些症状都有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因。总之,糖尿病肾病都是因为气虚而得的,在临床上如果出现伴有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就说明患者是气血两虚,需采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所以,心血管疾病是影响糖尿病肾病分期的主要原因。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04.059.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540.4+1

猜你喜欢

心房颤动动态心电图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的诊断分析
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经食道超声对射频消融术前房颤患者左房及左心耳血栓的诊断价值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比较
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对比
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变化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