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广播栏目剧的创新

2015-01-21吉宁

中国广播 2014年5期
关键词:角色转换

吉宁

【摘 要】近年,一些此前未有的“原创生活剧”(作者将其定名为“广播栏目剧”)出现在广播中,受到了听众的喜爱和业内人士的关注。本文以北京广播电视台首届节目创新大赛形态创新一等奖获奖作品《任仁好爱范美丽》为例,探讨广播栏目剧的形成与发展,论述广播栏目剧的出现对于广播节目创新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广播栏目剧 草根基础 栏目剧属性 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09年年初,一个名为《任仁好爱范美丽》的广播栏目剧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爱家广播播出,很快受到了听众的欢迎。《任仁好爱范美丽》节目时长1分钟左右,每逢半点播出,全天11次滚动播出。这个栏目剧通过 “任仁好”(丈夫)与“范美丽”(妻子)的幽默家庭对话,再现生活中一个个充满欢乐的小故事。

一、广播栏目剧的草根基础

栏目剧,顾名思义,是一部栏目形式的剧作。栏目剧由“栏目”和“剧”两个主要元素构成,把栏目与剧的形式结合起来,在栏目中演戏,在戏中做栏目,使原有栏目特性更加丰富。借用生物学的词汇表达,栏目剧实质就是“嫁接”。因为表达和制作上的接近,栏目剧最先在电视中崭露头角。电视栏目《普法栏目剧》《大城小事》《法制进行时》……都是运用真实再现、情景剧、系列剧等手法,进行二度创作的栏目剧。

广播作为传播声音的媒体,在表现形式上与电视相比略显单薄,但这并不妨碍“广播”与“剧”的结合。一直广受欢迎的广播剧,就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它以语言、音乐和音响为手段,由播音员或配音演员参演戏剧,将气势恢弘、感人至深的内容传递给听众,使人获得身心的享受。但是,多数广播剧对题材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历史、战争、生活、幻想、梦境、回忆等等都可成为广播剧理想的题材。而在表现上又可以充分运用人物对话、音乐伴奏、音响效果,推动剧情发展,给听众以充足的想象空间。看起来,广播栏目剧与广播剧似乎是一码事,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妨从北京地区广受欢迎的广播栏目剧《任仁好爱范美丽》入手,分析它的特点与优势,为广播节目形态创新提供一条清晰的思路。

1.草根人物

《任仁好爱范美丽》的主人公只有两位(虚拟人物),任仁好和范美丽,他们的关系是夫妻,社会地位就是普通百姓。为什么只有两个人物呢?从广播的特色出发,我们不难找出答案。与电视不同,广播先天并不具备丰富的视觉元素,复杂的人物关系势必影响听众对于剧情的理解。因此,简单的人物关系就成了广播栏目剧的必然选择。考虑到频率的定位和听众的收听习惯,出现在广播栏目剧中的人物只有来自普通生活,如父子、夫妻、朋友、邻居等贴近生活的人物,才会在听众中引起共鸣。

2.草根名称

《任仁好爱范美丽》广播栏目剧开播仅几年,很多听众都可以随口叫出栏目的名字和主人公的姓名,这一点要归功于广播栏目剧“同名”的设计。就像人们谈论好看的影视作品,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名字,一定可以在短时间内唤起更多人的记忆。因此,“同名”就成了广播栏目剧深入人心的关键。“同名”在广播的传播中还有一个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形成了栏目剧名称和主人公的呼应,让听众总能通过名字联想到某些经典的桥段,并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期待。

3.草根剧情

“老公和老婆吵架了,两口子正在冷战。一天,老公绕着老婆走圈,假装踅摸东西。老婆看到冷冰冰地问:‘找什么呢?老公冷不防,慌忙应答:‘没什么。老婆哼了一声:‘找台阶呢吧,你!”这是《任仁好爱范美丽》中的一段,很多听众听到这儿都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同时还为老婆幽默化解冷战的智慧所折服。这样的剧情并非杜撰,而是来自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有了取材生活的基础,广播栏目剧就有了“根”,再拓展或者创新也就水到渠成了。

广播栏目剧要吸引听众,剧情一定要“抓人”,而这个“抓人”的关键就在于真实的生活素材。

二、广播栏目剧的广播属性

广播栏目剧是以广播为载体的栏目剧,必须要考虑到广播的特点和传播特色,才能符合听众的收听习惯。才能在呈现形式上展现特有的风格和特点。

1.角色配音,消除主持人概念

《任仁好爱范美丽》中的任仁好和范美丽声音朴素、个性鲜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周围的亲戚朋友,甚至是自己。之所以要做到这一点,目的就是让听众能够融入到栏目剧的氛围中,而忘记“在听”的状态,跟着主人公一起思考、一起行动、一起欢笑、一起感动。

广播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要用声音来展示,因此加工和润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角色的扮演者——主持人,不仅需要一改张口就来的“播音腔”,还要以一种固定化的语音、语速、语调,为角色配上最接近寻常百姓的声音。只有这样,人物角色才真实,熟悉的声音也才能被听众牢记。有了声音的塑造,一个剧就能从始至终连贯起来并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风格。同时,听众也能在收听的过程中,养成一种期待角色、忽略主持人的习惯。

2.运用音响,营造气氛推进剧情

在《任仁好爱范美丽》剧中,有这样一段:范美丽靠在任仁好的肩膀上,畅想着浪漫的生活:“任仁好,能和你一起数星星看月亮是多么浪漫的事呀!”任仁好疑惑地问:“你这智商还是数月亮看星星吧!”此时,《小星星》的音乐响起,表现小夫妻对浪漫生活的美好回忆和无限向往。听起来,这样的对话很自然、很美好。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自然或者美好的制造,有一半要归功于音乐的辅助。还是上面那段对话,如果没有音乐,幽默可能戛然而止,或者尴尬收场。干瘪、单一的表达形式,渲染不了气氛,更不可能勾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有了人物角色,有了剧情,一部广播栏目剧才仅仅搭起了骨架,而为了使栏目剧有血有肉有感情,广播的重要元素——音响,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幽默的对话中,如果为“笑点”加入一两个有趣的音效,一来可以烘托气氛,二来也可提醒听众留意剧中的重点,以免错过精彩。煽情的故事上演时,一段引人落泪的音乐从背后悄然响起,听众的情绪就会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顶峰,与剧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故事结束时,往往会给人留下无限遐想,如果仅仅是以苍白的语言结尾,将会使各种憧憬和想象戛然而止,令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配以符合剧情的音乐作为故事的结尾,不仅不是狗尾续貂,还可以为栏目剧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3.剧作精短,符合收听习惯

《任仁好爱范美丽》时长1分钟左右。1分钟,听起来很快就过去了,会不会有些短?其实不短。根据人们的收听规律,一个人仅能保持几分钟的注意力去倾听一个内容,而超出这个时间,各种信息很可能就“左耳进右耳出”了。因此,短并不怕,而长就势必会造成信息的流失和浪费。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广播栏目剧与广播剧的差别:一个是短小精悍,一个是鸿篇巨制。不过,因为精短,广播栏目剧在流程上也必然少于更为丰富的广播剧,配音、策划、编剧、导演、后期等这些制作广播剧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广播栏目剧来讲也许只需择其一二。从这一角度看,广播栏目剧是广播剧的一个子集,是广播剧的一种浓缩或简化。

4.时间连续,全天高频率播放

《任仁好爱范美丽》播出几年,每天每逢半点11次滚动播出,每天5个新内容。滚动播出很好地填补、润滑了节目交接时的垃圾时间,还基本满足了在全天任意时段都能听到节目的需求。5个新内容的制作标准,使听众重复收听不致疲惫,而且还很好地保持了栏目剧的连续性。

广播栏目剧虽然不像连续剧剧情一环扣一环,但从整体看也须具有逻辑上和时间上的连续性。这不仅是一个栏目剧稳固收听人群的关键,更是戏剧呈现形式的必然要求。如今,《任仁好爱范美丽》又拓展了时空概念。任仁好、范美丽时而穿越时空,来到青涩的学生时代、步入老年,时而又进入奇妙的梦境……紧跟当今热点、潮流,成为栏目剧创作的新要求。

广播栏目剧诞生不久,在形态丰富的广播节目中引起了业内的关注、受到了听众的喜爱。毫无疑问,广播栏目剧的出现,在广播领域中开辟出了一片独特的新天地,也让广播在多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觅得了一个从容应对各方挑战、尽情展现自我魅力的新思路。这种新思路,也将随着广播栏目剧创作、制作的不断完善而融入广播的血脉,深入听众的心底。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宁黎黎)

猜你喜欢

角色转换
国内针对农民群体角色转换的认同研究综述
以学生为中心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初中班主任如何实现学科教师与教学管理者的角色转换
从校门迈进职门的角色转换过程研究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学设计重发展,教学活动求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