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进展及其比较
2015-01-20李志勇郭雅琪
李志勇 郭雅琪
摘要: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旅游现象,吸引了众多学者进行广泛且深入的研究。文章通过对国内外12年(2001—2012)来文化旅游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文化旅游;研究进展;比较研究
文化旅游是旅游的最主要形式之一。据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LAS)调查显示:“文化旅游是全球旅游需求增长最快的区域。”面对日益高涨的旅游需求,有关文化旅游的学术研究也日渐增长。国外除文化旅游经济影响研究之外,近年来研究重点逐步转向文化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方面。国内文化旅游研究起步较晚,“大部分集中在对某地或某类文化资源的开发经营思路上,对文化旅游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研究非常欠缺”[1]。为了推进文化旅游的研究,本文对国内外近十二年的文化旅游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分析,了解了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的现状及动态,并对文化旅游可能的进一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1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1 国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国外一般对文化旅游的定义比较宽泛,“文化旅游不仅是对过去的文化产品的消费,而且是对同时代的文化或者是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的消费。文化旅游因此被看作是包含‘遗产旅游(与过去的手工艺品相关)和艺术旅游(与同时代的文化产品相关)[2]。”在旅游资源与利用方面,切哈伯认为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开发,有形开发包括考古遗址、历史建筑、博物馆等;无形开发包括当地民族风俗、社会习惯、文化庆典等[3]。具体有“黑色旅游”开发包括墓地[4],大屠杀[5],暴行[6]、“德库拉之旅”、维也纳葬礼博物馆[7]等。 飞利浦等研究了流行音乐hip-hop作为旅游吸引物发展创意旅游的可能性[8]。雷欧提出地方烹饪可以作为发展地方旅游业的主要方式[9],斯金纳认为提高地方美食烹饪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可以促进旅游发展[10]。体验旅游研究中,派和吉摩认为华特迪士尼是“体验旅游的先驱者”[11],沃伦将迪士尼乐园描述为二十世纪末旅游者的“麦加”[12],朱肯认为迪士尼乐园提供了一种私人的、安全卫生的、美学价值高的、理想化的世界,让人们可以暂时的避开高速、疲惫现实生活[13]。影视旅游是旅游目的地先出现在银幕上而后促使旅游者造访这些旅游地和吸引物的旅游活动[14],电影游客留下了深刻影响和心灵震撼,诱发游客到影视拍摄地旅游,一批影视目的地开始大力发展影视旅游[15]。
12 国内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国内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资源、传统节日资源和影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在旅游业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是吸引国际游客前来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对民族文化进行旅游开发有利于文化旅游的发展[16]。伍延基认为,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振兴[17]。彭华认为,对于遗产资源的利用要在利用结果不会改变遗产性状并有利于遗产地环境的良性发展的底线上,同时他不主张使用“遗产开发”的术语,因为对世界遗产本身来说,其不能被开发,而是有限制的利用[18]。谢凝高提出,对世界遗产的开发要包括硬开发(有形开发)和软开发(无形开发)两个方面[19],在此基础上,梁学成提出无形价值(文化传承、环境存在)的开发更有助于其价值的实现,以及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和社会福利价值[20]。就我国发展文化旅游的情况而言,李永乐认为相较于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工业文明,京剧、昆曲、武术、杂技、中医、民歌、刺绣、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更好地呈现中国文化的内涵[21]。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为例,石美玉等提出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利用[22]。除此之外,杨锐认为对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根据每一地块资源的重要度和敏感度允许不同种类的人类利用、人类活动(包括旅游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功能分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保护和利用的矛盾[23]。也有些国内学者通过对体验旅游的关注而研究文化旅游,影视旅游尤其引起重视。刘滨宜、刘琴认为,影视引致旅游是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及与影视相关的食物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指出影视旅游形式因多元文化引起旅游者前往旅游[24]。体验旅游以游客的体验需求为核心。无论是古村落旅游[25]、主题公园旅游还是影视旅游的开发方面,提高游客积极、美好、新奇的体验价值都是重中之重。不同体验内容之间可以寻求共同开发,如影视旅游与主题公园旅游的共生模式。
2文化旅游者与市场研究
21 国外文化旅游者与市场研究
据ATLAS调查显示,最主要的文化旅游旅游者是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轻人。在受调查人群中,百分之五十拥有学士学位,百分之二十拥有硕士、博士学位。在校学生也是文化旅游的潜在市场群体。文化旅游者并非一个无差别的整体。巴特勒认为部分文化旅游者将遗址和个人的发展历史联系在一起,寻求个人认同感[26]。国外的对文化旅游者和市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
一是文化旅游者动机研究。狄克等学者根据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将旅游者划分为两类[27]。一类是在旅游过程中参观了遗址等文化景观,参与了文化活动的观光旅游者;一类被称作“真正的文化旅游者”,他们的旅游动机就是在旅游过程中感受、体验和学习异文化。二是文化旅游者行为研究。安德森和理查德分析了文化资本与文化活动吸引性对文化旅游者行为的影响,将文化旅游者在目的地的行为分为三种[28]:第一种文化旅游者受文化资本的限制,虽文化活动对其吸引力大,但往往选择参与花费不高的流行文化活动[29]。第二种文化旅游者不受文化资本的限制,享受消费文化的过程,被称作是“专门文化旅游者”。第三种文化旅游者将参与文化活动当作“责任”(必须去看的文化景点)而非休闲活动。胡安通过文化旅游者态度对行为的影响研究,将文化旅游者在目的地行为分为三种情况[30]:第一种文化旅游者重视博物馆、遗址类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活动关注少,但会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第二种文化旅游者虽重视博物馆、遗址类物质文化遗产但并不积极参观,也不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第三种文化旅游者更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目的地停留期间会积极参与当地的节庆、民俗文化活动。三是文化旅游对文化旅游者的影响研究。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者体验、学习异文化的过程,对自我认同也有一定影响。文化旅游者通过文化旅游增长见识,学习新知识,同时也是经历文化困惑和文化震惊的过程[31]。
22 国内文化旅游者与市场研究
王健认为遗产旅游者所追求的文化目标以及异文化的独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32]。张宏梅提出遗产旅游者的核心诉求就是文化的学习与体验[33],李玺等在澳门主要游客聚集地进行随机抽样的感知度调查中得出结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游客对文化遗产旅游的认知度越高[34]。冯淑华对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研究,发现古村落国内国外游客特征各有不同。国内游客多为观光旅游者,以知识层旅游者居多,专业修学旅游者是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的一大群体。国外游客的旅游驱动力为古老的文化氛围、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神秘的古代文化[35]。张涛,贾生华对节事消费者感知价值的内在维度进行了剖析,发现节事消费者感知价值包含便利价值、服务价值、感知价格、美感价值、玩乐价值和社会价值6个维度,其中感知价格对感知价值有负面影响[36]。戴光全,陈欣通过对旅游照片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分析,研究了文化旅游者摄影行为的心理特征,并对拍摄对象及阅读者的态度进行了研究[37]。
3文化旅游目的地研究
31 国外文化旅游目的地研究
国外对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和文化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的影响两方面。
(1)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文化旅游目的地在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开发特色产品,提高服务质量,用创新手段吸引游客的注意,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和宣传方式提高目的地形象[38]。李一平以香港遗产旅游地为例,探讨了遗产旅游地市场需求吸引力的适应性问题,并提出了遗产地承受力矩阵模式[39]。格伦认为,对影视旅游善加开发,引入形象战略,评估目的地形象,可以提升电影对目的地形象的积极影响[40]。
(2)文化旅游发展对目的地影响的研究。文化旅游与目的地社会生活质量有密切联系。旅游文化的发展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目的地遗产保护和修缮带来积极影响。目的地文化的对外交流有助于增强目的地居民的民族、国家自尊心和自信心[41]。文化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目的地公共设施建立健全,有助于小康社会的发展。文化旅游者能带动不同地域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对地域之间紧密联系的建立亦有促进作用[42]。遗产旅游的发展与目的地居民的社会认同、生活质量、个人身份认同也有很重要的联系,对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自豪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43]。影视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目的地旅游业的综合发展,对目的地经济有刺激作用[44]。沙利文和杰克逊认为节庆旅游可以促进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45],奎因以爱尔兰艺术节为例,研究了节日旅游在促进艺术创新,完善目的地场馆设施,促进节日影响力的扩大方面的重要推进作用[46]。维瑟提出节日旅游的发展无形中对本地节日文化起到了保护作用,对节庆内涵的传承也起到了积极影响[47]。对于未来节庆旅游的发展形势,阿诺德提出需要做好准备迎接3个挑战:节庆旅游发展形态多样化、计划制定受环境影响剧烈、节庆主题、模式和发展方向如何更好的满足复杂的旅游需求[48]。发展葡萄酒旅游业会受到当地社会经济、旅游承载力、地方政策的影响。而当地居民对葡萄酒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与地方授权、地方生态保护、地方文化遗址的保存水平联系密切[49]。斯瓦布鲁克认为一旦电影市场影响力不再,游客强度会显著下降,这种情况不利于旅游可持续发展[50]。文化旅游发展应带动文化旅游者自我提升,目的地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成功的文化旅游发展应使文化旅游者、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及文化旅游目的地居民得到平衡受益[51]。
32 国内文化旅游目的地研究
徐嵩龄以黄山为例,认为黄山模式的更新应该解决好遗产与当地社区的关系。策划摄影节、摄影赛事已成为众多旅游接待地感兴趣的营销手段之一。刘丹萍通过对某旅游地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了摄影节对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的影响。摄影比赛对目的地形象宣传、提高市场知晓率和影响力有积极作用,但目前国内通行的旅游目的地摄影比赛运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组织者与参与者的格子的诉求不对接,限制了市场营销效果。影视为旅游景点提供了有别于以往历史地理之外的新的体验诠释,也赋予旅游者对景点更多的想象力[52]。影视旅游的发展对文化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景点宣传都有正面的影响。但景象差异、当地基础设施不足、服务不完善等问题都会导致旅游者流失[53]。
4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对比分析
国外比国内较早涉及文化旅游研究领域,2000年的研究数量已明显高于国内。从2002年到2010年研究数量发展速度起伏不大,在2010年—2011年国外与国内研究数量几乎一致。2011年—2012年进入急速增长期,仅2012上半年研究数量已达到90篇。国内研究步晚虽晚于国外,但今年发展迅速,2009年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11年达到高峰。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文化旅游者与文化旅游市场研究以及文化旅游的发展对文化旅游目的地造成的影响。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41 文化旅游资源研究分析
国外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分布较广,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资源都有涉及。在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对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做了大量研究。旅游开发对遗产旅游地社区带来的影响,与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也是重点研究的内容。对新的遗产资源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也做了积极研究,如“黑色旅游”。对艺术旅游吸引物:戏剧、音乐会、艺术展览等艺术旅游方式的研究较综合全面,着重研究艺术旅游的可进入性。节庆和民俗旅游是国内外共同研究的重点,但国外侧重于如何利用节庆本身所具备的内涵和特色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对创意旅游吸引物做了较广泛的调查研究,通过案例对舞蹈、创意美食、葡萄酒等创意旅游资源进行了消费者需求、旅游开发等系列研究。对体验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内容范围较大,包括购物中心、主题公园、主题餐厅、运动会、影视旅游等等。其中的重点与国内相同,都为主题公园及影视旅游。主题公园研究方面,认为主题公园是体验旅游的最主要代表。对影视旅游资源的研究更为广义,不仅包括影视基地,还包括任何与影视相关的人造景观。
国内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研究集中在遗产旅游资源上。对如何应对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做了大量研究。在艺术旅游资源方面,国内对音乐、戏剧等艺术表演的研究多为将其作为某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某个方面,而非将这些元素本身当作一种艺术旅游方式。国内对创意旅游资源研究集中在节庆旅游资源方面,侧重于节庆假日制度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体验旅游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关于主题公园开发和影视旅游的研究逐渐增多。主题公园的研究侧重于主题公园的营销发展,影视旅游集中在依托影视基地开发的影视旅游方面。
42 文化旅游者研究对比分析
(1)国外对文化旅游者做了综合深入的探讨,主要包括文化旅游者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方面的研究。国内对文化旅游者的研究多为对某类文化旅游者进行研究。
(2)国外通过调查研究文化旅游者人群的社会学特点,得出文化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有别于一般观光旅游者,更看重文化学习和文化体验。不同的文化旅游者之间的旅游动机也有所区别,文化旅游者会因动机不同而对不同的文化旅游类型做出选择。对文化旅游者出游动机的细分有助于文化旅游产品提供商进一步明确细分市场。国内对文化旅游者的动机研究多为某类文化旅游者的动机研究,如遗产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文化学习。
(3)国外对文化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研究发现,文化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旅游行为受到旅游动机、文化资本、目的地文化活动吸引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同旅游行为带给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国内对文化旅游者旅游行为的研究较少。
43 文化旅游目的地研究对比分析
(1)国外对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文化旅游目的地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强化目的地形象;另一方面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文化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对目的地带来的影响。研究角度多为将文化旅游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国内主要以具体的某文化旅游目的地研究为主,多为目的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2)国外早期重视文化旅游的发展对目的地的经济影响的研究,之后的研究视野逐渐扩大到文化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上。国内对于某类文化旅游对目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较多。
(3)国外通过把文化旅游与生活质量理论相结合,得出文化旅游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目的地社会居民的生活质量,帮助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高目的地居民的自我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国内没有做这方面的研究。
5总结及展望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12年来文化旅游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对文化旅游的研究早于国内。研究类别国外更加丰富,国内偏重遗产旅游和体验旅游。对文化旅游概念的研究尚未统一,国外的定义外沿更广,国内较为局限。国内外对文化旅游内容的研究重点均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此之下又各有侧重:国内重点研究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国外侧重于对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笔者认为,在文化旅游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上,文化旅游研究会朝着更加广泛、深入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文化旅游研究内容的发展趋势可能会在文化旅游者特征、动机、行为的进一步细分研究,文化旅游发展与社会文化、社区参与关系的研究以及政府在文化旅游发展中的角色研究上。文化旅游研究方法不再偏重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逐步增加,从多学科角度对文化旅游进行研究也会更加普遍。
(1)更深入的文化旅游市场分析研究。随着文化旅游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差异研究、文化旅游者的行为、心理的研究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更广泛的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研究。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将吸引更多的文化旅游产品提供商进入文化旅游市场。对不同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有助于丰富优质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3)文化旅游与社区参与关系的研究。文化旅游带动了异地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产生了文化的碰撞。社区参与和文化旅游之间的重要关系在于社区文化是文化旅游资源完整性的重要保障[54],而文化旅游的发展对社区的经济、环境、文化都会带来重大影响,甚至会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4)文化旅游政策效应研究。政府的保护、管理政策与措施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存在对文化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只注重眼前经济效益忽略长远利益的情况。政府在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保护,文化旅游发展的监督和管理中应具备的作用和充当的角色,也是今后文化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徐凤菊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5年第4期 67-72页
[2] Richards,G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 Europe,in Richards,Ged[C]Cultural Attractions and European Tourism,Wallingford: CABIp7
[3] Deepak Chhabra,Robert Healy and Erin SillsStaged Authenticity and Heritage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3),pp702-719
[4] Seaton,AVThanatourisms Final Frontiers Visits to Cemeteries,Churchyards and Funerary Sites as Sacred and Secular Pilgrimage[J]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200227,pp73-82
[5] Beech,JThe Enigma of Holocaust Sites as Tourist Attractions—The Case of Buchenwald[J] Managing Leisure 20005:29-41
[6] Ashworth,Gand RHartmann,edsHorror and Human Tragedy Revisited: The Management of Sites of Atrocities for TourismNew York: Cognizant2005
[7] Alderman,DWriting on the Graceland Wall: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horship in Pilgrimage Landscapes[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200227(2):27-35
[8] Philip Feifan Xie,Halifu Osumare,Awad IbrahimGazing the hood: Hip—hop as tourism attraction[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pp452—460
[9] Leu,WLocal and regional cuisine: A tourism Marketing Tool yet to be DiscoveredPaper Presented at the Local Food and Touris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Larnaka,CyprusMadrid: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10] Skinner,PQuality food/ Wine tourism: Compatibility with Local Culinary Tradition2002Paper presented at the Local Food and Touris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Larnaka,CyprusMadrid: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11] Pine,BJand Gilmore,JH[A]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Harvard Business Review,76(4),pp97-105
[12] Warren,SCultural contestation at Disneyland Paris,in Crouch,Ded[C]Leisure/Tourism Geographies: Practices and Geographical Knowledge,London: Routledge,1999pp109-36
[13] Zukin,S(1995)The Cultures of Cities,Oxford:Blackwell
[14] Evans M。plugging into TV tourism[A]Insights: The tourism marking intellingence service 1996/97[C]London:British tourist authority/English tourist board,199735 - 38
[15] Riley rmovie-induced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4):918-922
[16] Laurie Kroshus MedinaCommoditizing culture tourism and Maya ident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2),pp353—368
[17] 杨振之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振兴[J]旅游学刊 2009年第8期 7-8页
[18] 伍延基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资源:营销中国的永恒主题[J]旅游学刊 2009年第6期第8页
[19] 彭华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12年第4期 3—4页
[20] 谢凝高关于风景区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J]旅游学刊 2002年第6期
[21] 梁学成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 2006年第6期16-22页
[22] 李永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目的地营销[J]旅游学刊 2009年第4期
[23] 石美玉,孙梦阳非物质遗产旅游利用中的三大环节探论——以北京为节点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 2010年第6期 50—56页
[24] 杨锐关于世界遗产地与旅游之间关系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 2002年第6期:7—8页
[25] 刘滨谊,刘琴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 旅游学刊,2004年第6期 77—81页
[26] 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以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为例[J]旅游学刊 2003年第6期 66-70页
[27] 肖轶楠,夏沫论主题公园体验价值的创造——以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为例[J]旅游学刊 2008年第5期 57-61页
[28] 郭文,王丽,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研究及其产业聚落诉求——以央视无锡影视基地为例[J]旅游学刊 2008年第4期 64—71页
[29] Yaniv Poria,Richard Butler and David AireyThe Core of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1),pp238-254
[30] Janina Deeke and Melanie[A]WalterCultural tourismIn Alexis Papathanassis ed[C] The long Tail of Tourism: Holiday Niches and their Impact on Mainstream TourismSpringerGermany2011,pp 191-199
[31] LAndries van der Ark and Greg RichardsAttractiveness of cultural activities in European cities: A latent class approach[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pp1408-1413
[32] Juan Ignacio Pulido-Fernandez and Marcelino Sanchez-RiveroAttitudes of the cultural tourist: a latent segmentation approach[J]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01034(2) PP111-129
[33] Petri HottolaCulture confusion: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in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2),pp447-466
[34] 王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不解之缘[J]旅游学刊 2010年第4期 11-12页
[35] 张宏梅文化学习与体验:文化遗产旅游者的核心诉求[J]旅游学刊 2010年第4期 10页
[36] 李玺,毛蕾澳门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的创新性开发策略研究——游客感知的视角[J]旅游学刊 2009年第8期 53-57页
[37] 冯淑华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行为模式研究[J] 旅游学刊 2002年第6期45—48页
[38] 张涛,贾生华节事消费者感知价值的维度和测量研究[J] 旅游学刊 2008年第5期 74—77页
[39] 戴光全,陈欣旅游者摄影心理初探——基于旅游照片的内容分析[J]旅游学刊2009年第7期 71-77页
[40] MCarmen Rodríguez-Santos,Ana MGonzález-Fernández and Miguel Cervantes-BlancoWeak cognitive image of cultural tourism destination[J]quality& quantity2011
[41] Yipping Li,Raymond Lap Bong LoApplicability of the Market Appeal—robusticity matrix: a case study of heritage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pp789-800
[42] WGlen CroyPlanning for film tourism:active destination image management[J]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lanning and Dvelopment20107(1) pp21-30
[43] Klaus Weiermair and Mike Peters[A] Quality-of-Life Values Among Stakeholders in Tourism Destinations: A Tale of Converging and Diverging Interests and ConflictsIn Muzaffer Uysal,Richard RPerdue and MJoseph Sirgy eds[C] International Handbooks of Quality-of-Life: Handbook of Tourism and Quality-of-Life Research,London and New York: Springer Dordrecht Heidelerg2012,part 3,pp463-473
[44] Bob McKercher and Pamela HOCultural Tourism and the Enhancement of Quality-of-LifeIn Muzaffer Uysal,Richard RPerdue and MJoseph Sirgy eds[C] International Handbooks of Quality-of-Life: Handbook of Tourism and Quality-of-Life Research,London and New York: Springer Dordrecht Heidelerg2012,part 3pp341-357
[45] Hyung yu ParkHeritage Tourism: Emotional Journeys into Nationhood[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037(1),pp116-135
[46] Dalia Mohammad SolimanExploring the role of film in promoting domestic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Fayoum,Egypt[J]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201117(3) 225-235
[47] Diane OSullivan & Marion J,JacksonFestival Tourism: A Contributor to Sustainabl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2,10(4)pp325-342
[48] Bernadette QuinnProblematising ‘Festival Tourism:Arts Festival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Ireland[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614(3)pp288-306
[49] Gustac VisserLets be festive: Exploratory notes on festival tourism in South Africa[J]Urban Forum200516(2-3)pp155-175
[50] Faulkner,B;Moscardo,G;Laws,Eeds[C]Touris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reflections on experience2001pp130-162Arnold,N Festival tourism: recognizing the challenges;linking multiple pathways between global villages of new century
[51] Barbara ACarmichael,Donna MSenese[A]Competi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in Wine Tourism Regions: Application of a Stage Model of Destination Development to Two Canadian Wine Regions,in Percy HDougherty,ed[C]The geography of wine:regions,terroir,and techniquesSpringer,USA201211P158
[52] John Swarbrooke[M]Sustainable Tourism ManagementNew York: CABI publishingP255
[53] Klaus Weiermair and Mike Peters[A] Quality-of-Life Values Among Stakeholders in Tourism Destinations: A Tale of Converging and Diverging Interests and ConflictsIn Muzaffer Uysal,Richard RPerdue and MJoseph Sirgy eds[C] International Handbooks of Quality-of-Life: Handbook of Tourism and Quality-of-Life Research,London and New York: Springer Dordrecht Heidelerg2012,part 3,pp463-473
[54] 李君如,廖家瑜以电影戏剧作为推动地方旅游的策略与效应[J]旅游学刊2009年第10期 38-45页
[55] 吴普,葛全胜,席建超,等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构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7年第7期52-57页
[56] 朱桃杏,陆林近十年文化旅游研究进展——《Tourism Managemen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和《旅游学刊》研究评述[J]旅游学刊2005年第6期 82-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