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学生的阅读视域
2015-01-20杨金凤
杨金凤
阅读本身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既包括纵向的阅读深度的挖掘,又包括横向的阅读广度的拓展。在阅读中,每个学生都具有本能的求知欲,这是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如何满足学生内心的求知欲,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取更丰富的信息,是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立足教材扩大阅读视野
对学生而言,学习一篇课文如同打开了一扇思想的大门,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文化世界。对阅读内容的求知欲可以促进学生萌生出阅读兴趣,而如何调用这一兴趣,使其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钥匙,则需要教师立足于教材,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小学生受生活阅历、情感经历等方面的限制,在阅读中难免出现理解障碍,教师可旁征博引、举例分析或调用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深层寓意。比如《石灰吟》一诗,展现了明代名臣于谦的铁骨丹心,有的学生却对诗人的刚正不阿抱怀疑态度,教师就可以介绍于谦生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了解诗人的个人节操,理解全诗的深层寓意。
文本阅读的深度与学生融入文本世界的深度具有直接的关系。情感作为生本对话的纽带,连接着学生与作者的两颗心,使二者进行有效碰撞,使学生沉入文本世界中。如《月光启蒙》一文,展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眷恋之情。要使学生酝酿情感,深入文本世界中,在教学中则需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触发自己与母亲的情感经历,融情入境,使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克服阅读中的情感融入障碍。
二、立足校园培育阅读文化
阅读需要氛围,当阅读形成一种文化,在文化的影响下,阅读也就成为学生司空见惯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了。将阅读定位为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科学读书的精神。
图书馆是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主要窗口。图书馆过多的书目会令小学生有眼花缭乱之感,很容易让学生选择一些与自身年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不相符的书籍,反而使学生在阅读中有失败感,导致学生失去阅读兴趣。可见,图书馆在校园阅读文化中应扮演引领阅读导向的角色,少儿方面的藏书需要针对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而定,避免大而乱、目的性不明确。
另外,在班报或校刊上开辟专栏,刊登学生的读书心得,可以通过文字载体突破班级局限,去寻找知音,使阅读形成重要的校园文化。
三、立足实践拓展阅读视域
阅读是学生的精神生活,但并非只有精神就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同样还需要立足于实践活动,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
阅读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可在班级或校园范围内组织学生参与,也可突破学校的限制,将阅读活动放在家庭中,由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亲子阅读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与父母一起完成的阅读活动有助于凝聚亲情,让家长了解学生,并能增进学生与家长的合作,在家庭中营造和谐求知的氛围。如在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与父亲一起预习课文,并记录下阅读感受,增进父子间的情感。亲子阅读活动的素材并不限于课内,最好以课外读物为主,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还可以在“以书会友”的各种活动中,邂逅知音、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这是拓展学生阅读视域的重要策略。
组织阅读成果展示。阅读成果展示的实践活动同样有很多,比如阅读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这些阅读成果的展示,一方面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知到自身,在阅读之路上还有哪些需要提高的地方;另一方面可强化学生的阅读动机,通过活动来激励学生主动增加阅读量、丰富自身知识储备。使学生不仅从自身阅读中汲取了知识,也从他人的阅读成果中获取了知识,切实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域。
四、立足评价激励阅读恒心
评价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手段,评价可在师生间架起有效沟通的桥梁,起到督促学生阅读的作用,时时提醒学生保持一颗勇于探知的阅读恒心。
课堂评价更具有时效性,可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提高评价的效用,也便于督促学生保持阅读兴趣。而教师通过调节教学进度,适当地为学生创造弹性思考的空间,以使教学活动更富于人性化,以学生为本。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多使用激励性语言或直接表扬、给予肯定等方式,如“你说得太好了”“这位同学的理解很透彻”等,既认可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又通过教学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阅读恒心,久而久之养成阅读的习惯。如前面所提到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篇课文开展了亲子预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提出若干问题,考察学生的预习效果。
阅读是语文四项基本能力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基础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基石。拓展阅读视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果,还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德胜小学 )
责任编辑:范宏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