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浸润 芳泽心灵
2015-01-20丁围围
丁围围
情感是师生之间沟通的纽带,是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元素。作为语言学科,语文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对抽象的文字缺乏兴趣,甚至缺乏想象力,因而很难融入文本世界中。而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情感氛围,可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课堂学习之中,思维意识随教师牵引而动,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剖析文本,融情于教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过程。一篇课文由陌生到熟悉需要一个系统学习过程。而基于语言学习的抽象性特点,这一过程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而,怎样克服小学生的厌读心理,提高阅读兴趣,引得小学生沉浸在文本的精神世界中,即成为情感课堂教学所需克服的首要问题。
1.循序渐进,剖析文意。小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的因素,面对一篇陌生的文章时,很难自主进入学习状态,这就需要教师从旁牵引,运用启发教学的策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中。比如《掌声》是一篇情感真挚的课文,通篇洋溢着积极与温馨的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地逐层剖析文意,使学生一点一点地感悟作者细腻的情感。这篇文章中多处运用了关键词,如“一角”“慢吞吞”“默默”等,对这些关键词及所在句子的剖析,有助于学生体会“小英”的性格特征,为学生体会“小英”的情感变化埋下伏笔。
2.情感导入,梳理思绪。在教学中,学生沉浸在学习的世界中,思绪也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起伏,这说明学生已完全融入教学作品的情感世界。教师的情感导入教学策略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绪,跳出文本世界的局限,站在整体的角度来纵观全文,提炼文章框架。如《掌声》可由教师引导学生以人物情感为主线分段,用一个词来概括每段的大意,理出“小英”的情感历程,即由“自卑”到“矛盾”,再到“感动”,最后重拾“自信”的过程。这样做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人物情感的变化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便于总结记忆。
二、读思结合,润泽心灵
教学是双向的,一方面作为知识的输入,学生在教学中积累了词汇和文学知识;另一方面作为知识的内化,学生在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思考,这样才能使教学得到最大效益。同时,思考是知识习得的关键一步,它是大脑输入信息的总结。学生在分析消化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了心灵的浸润,加速了知识内化的过程。
1.读中有思,自主探究。单纯的知识学习仅仅完成了教学一半的功课,另一半则需要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也就是实现自主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情感线索牵引学生探究学习,在课堂导入中创设悬念:“小英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这是为什么呢?”进而引导学生探究两次“掌声”响起时“小英”的微笑具有哪些深刻含意。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从被动听讲到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2.智慧启迪,润泽心灵。在教学中,好的文章可使学生内心有如沐春风之感,而教师好的解读也可使平淡的文字焕发绚丽的色彩。教师在引导解读中要向学生播撒智慧的种子,启迪学生的心灵。比如在解读“小英”面对老师的邀请而“犹豫”不决时,启发学生揣摩其内心世界。学生沿着教师的问题,一步一步思考,也一步一步深入文本的主题中。
三、体验情感,反思回味
情感体验是情感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感受文中人物的悲喜生活,发挥文字的最大魅力,提升课堂教学深度,是情感教学的目标之一。
1.情感体验,感悟生活。情感体验的方式有很多,最为常见的莫过于课本剧,也就是角色扮演。这种方式可使学生与文中人物合二为一,在表演过程中,给学生带来同样感受的体验,是其他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比如只有让学生在扮演“小英”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她上讲台前的“慢吞吞”,体会到她用脆弱的内心来抵御“好奇”的目光需要多大的勇气, 才能体会到作为残疾人的艰辛。当教室里响起掌声时,这位扮演者的学生眼圈也红了,因为学生在为“小英”的坚强与乐观所钦佩,感受到了“小英”身上所折射出的正能量。
2.反思质疑,回味体察。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的情感与文中人物的情感达到交融,甚至形成心灵的撞击。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成长环境、人文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在角色扮演中会不自觉地融入个人情感,使之与“角色”的思想发生冲突,从而产生质疑、反思。而在课后反思中,便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心灵再次得到升华。
营造情感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情感渲染有助于营造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的体验,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反思回味,深入剖析文本的寓意,以达到“情感浸润、芳泽心灵”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骑岸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