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2015-01-20沙林燕
沙林燕
数学是人类解决生活和生存问题所设立的基础性学科,如果能够借以生活化的资源来建构课堂教学情境,将能够使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化、形象化,不仅能够增强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动力,而且能够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一、导入渗透生活元素
生活化的元素是学生所熟悉且百看不厌的东西,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对数学的心理隔阂,而且还能够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所要教授的抽象知识,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因此,无论是具有空间美感的几何教学,还是富含数量关系的数学,都可导入生活元素,让生活成为启动数学教学的引擎。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二)”时,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原理,并能运用根来解答一般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导入时,以生活问题为例。如:敏敏家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圃,已知它的面积为12平方米,长比宽多1米,你能求出敏敏家这个花圃的周长是多少吗?
分析: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学生立即就能联想到需要先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但已知条件只包含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以及长与宽的关系,学生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以及上节课所学的方程问题,很快就能将这个实际问题直观为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计算问题,但到底如何求出方程的根,才是学生需要思考和反思的重点所在。因此,这道题不仅帮助学生在思维中建立起了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的联系,而且也给学生制造了一个认知的冲突点,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愿望。
二、探究建立生活平台
领悟是学生学习数学最为根本的潜能要求之一,但它无法完全通过教师的填塞灌输而获得,所以,学生恍然大悟的体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基本上都是来源于自己的探究活动,如果说教师一定要在此有所作为的话,那就是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一个个可供探究和体验的生活平台,让学生在“类生活”的场景中,增强数学学习和探究责任,也活化了所要教授的数学新知。
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概率的意义”时,这对于学生来讲应当是一个比较陌生且抽象的知识,却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只是学生还未能够在思维中给予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界定,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以及投身实践中,亲身获得对“概率”的基本认知。例如:
师:假如周杰伦在这周末晚上将在我们这里的体育馆开办演唱会,明明、振波和吕剑都很想去,但老师手中只有一张演唱会的门票,老师都很喜欢大家,真的不知道给谁,你们能替老师想想办法吗?
生:让他们抽签。
生:让他们抓阄。
生:投掷硬币。
生:猜拳
……
师:嗯,看来同学们为老师提出了很多方法,但你们怎么知道这些有效呢?
生:能够保证公平;他们获得门票的机会一样多……
在引导学生走到这一步时,教师已经心满意足了,但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刚才都是大家的猜测,实际当中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以此来组织了一场现场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以投掷硬币为对象,每一个小组确认投掷者、记录者以及观察者,在投掷50次后,小组内进行统计和验算,看看结果与自身的猜测是否一致。整个环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紧紧围绕生活问题而展开一系列的新知探索,不仅化抽象为直观,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
三、借生活案例巩固知识
初中数学教学的根本指向在于学生生活这块主阵地上,我们总是预设学生在经历系统的数学教育后,能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更好地投入生活,创造生活,但生活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和能力,是靠后天的不断学习而积累起来的,所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还应当不断为学生提供数学生活实践和锻炼,在随堂练习设计中,将数学知识渗透在生活实例中,让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生活难题;在课后作业布置上,多安排一些数学综合实践和数学探究题目,让初中数学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如教学初中《数学》“分式方程(二)”时,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式方程的基本结构以及运算性质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将分式方程的基本知识渗透在一些生活问题中,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适度练习和感悟:
1. 学校在一次运动会中组织了趣味性的投篮比赛,同学们都踊跃参与,已知小东投50个球的时间,小明可以投60个,而且小东每分钟又比小明少投3个,问小东和小明每分钟各能投几个球?
2. 有一项工程,假如甲先做4天,那甲乙再合作一天就能完成任务,如果乙单独完成的时间是甲单独完成时间的,你能分别求出甲、乙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需要的天数吗?
这种实际问题的解决,不仅能够将分式方程与实际问题进行完美结合,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不断练习和体会中增强对分式方程知识的理解和强化,巩固这个基础知识。
总之,数学所产生的一切活动和行为都是基于学生生活和实践这块肥沃的土壤,首先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和感悟数学生活中的形形色色,体会数学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享受数学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和激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下原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