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语文课堂讨论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2015-01-20黄美昭

江西教育C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刘兰芝郁达夫课堂

黄美昭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师们都注意到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角色也都发生了转变。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的经验,谈一谈自己。

一、要根据讨论内容的需要灵活分组

高中《语文》第二册《诗经两首》和《离骚》等文学作品,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字、词、句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去甚远。我总是让学生以两人为一组疏通诗或文章的大意。当然,也有人主张像这样的内容无需讨论。但我认为讨论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寓教于乐,效果很好。而此时小组中的人员不可过多,因为课文注释比较详细,人多反而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知识的汲取,成果的达成。而有些讨论则需以四人至六人为一组,这样更能集思广益,加大问题探讨和理解的深度。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里面有几个问题不太容易理解: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回家?为什么刘兰芝告别婆婆时不卑不亢?为什么刘兰芝在被休回娘家时要对自己盛装打扮?为什么文章对太守家迎娶兰芝要极力渲染繁忙、紧张隆重的氛围?像这些深入理解文本、透彻把握文章精髓和主旨的问题,就不是两个学生可以解决的,所以就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相互启发,分工查找资料,才能有准确的把握而达成共识。在课堂上为了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定要根据内容灵活分组讨论,而不可不加选择来一句“讨论吧”了事。

二、要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

有些课堂所讨论的问题根本不具备讨论的价值和需要,即使学生讨论了也不可能使问题得以解决,我认为这属于无效讨论。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有些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为什么郁达夫笔下的秋景是悲凉的?”如果不对郁达夫这个人、他的作品以及与他相关的作品有深入、透彻的阅读和解析,而其他像郁达夫本人的坎坷生活经历和抑郁善感的气质以及他本人提倡的“静”的文学主张,学生是讨论不出来的。像时代背景又是学生无需讨论就可看出来的。所以要将“问题”带入课堂,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问题设计要“趣”,教师可根据课堂内容介入生动形象的逸闻趣事、谜语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以顺利达成目标。

2.问题设计要“悬”,教师创设具有悬念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注意力,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想听、愿听、乐听的心理,倍加激发求知欲。

3.问题设计要“巧”,问题问得巧妙,不仅可促使学生努力思考,还会让学生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问题设计要“精”,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不一定要重结论,关键要讲求过程,具有可思考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有力探索、不断突破、把握重点、体会难点,提升学生思维的能力。

我认为好的讨论应是着眼于文本,挖掘文本,提炼出体现学习重点和难点的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脱离文本的无意义的随意而为的讨论。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消极的抵触心理。所以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努力取得的成果,学生才能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讨论需要教师的指导

提升课堂教学讨论的有效性,必须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争辩”的小组合作讨论方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热情,将“真讨论”带入课堂,不断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学生讨论不等于教师可以不闻不问,作壁上观。笔者曾听过几节汇报课和优质课,发现教师把问题抛出来之后,就站在讲台上来回扫视,看着学生热火朝天地讨论的场面。殊不知有些学生不够自觉,讨论的是下课后赶紧去干吗或海阔天空、信马由缰的乱侃,最后,也收不到讨论的效果,徒劳无功,只是一味的浪费时间。所以我认为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应下去指导,走一走,听一听学生讨论的是什么,及时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讨论的效果。我在教柳永的词《望海潮》时,有这样一个讨论环节,即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你们最喜欢的一句进行赏析,可以从炼字用词方面,也可以进行手法分析。我布置完讨论的问题后,就走下去,挨个小组问:“你们小组选择的是哪一句?”针对这一句稍加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在讨论时就不再盲目。在最后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时,学生的理解很到位,发言很精彩。开展师生有效的交流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必经途径。我所接触的很多教师的文言文课堂,通常的做法是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不理解的字词句,然后就是发问:“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学生一旦无人发问,就完事大吉。因此我认为教师放手,任由学生去讨论的做法是盲目的,久而久之,学生反而会倦怠,降低学习效率。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指导,把学生理解不深刻、不正确的问题给予补充、纠正与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才能实现合作探究的真正意图。

四、课堂要采取多种手段达成学习目标

有些教师一堂课中讨论的次数过多,因此学生每次讨论都不够深入,常常是讨论一两分钟时间就被打断,并且有些讨论流于形式,根本没有必要。有些讨论的问题过难,学生无从下手,盲目应从。有时课堂中出现这样的情况:讨论时气氛很热烈,发言时教室里静悄悄。我想这是因为讨论的过于仓促,学生并未得到什么见解,觉得无话可说。所以,我认为一节好课,讨论一定是形式多变并且是灵活的。它可以是各抒己见的百家争鸣,可以是教师的点名提问,可以是组与组的对抗,也可以是男生与女生的pk,辩论会似的争辩。只有这样,才能将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完成课堂的学习目标。

高中语文课堂讨论,越来越得到教师们的青睐。它确实是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与能力,发挥团队精神,而不是专注自我、目无旁人的闭门造车。所以课堂讨论的效果就显得分外重要。只是,讨论要体现课堂的需要,目标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作者单位:江西省崇义中学)

责任编辑:王 江endprint

猜你喜欢

刘兰芝郁达夫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也谈刘兰芝被休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贵人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死因探究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泪写《孔雀东南飞》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