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事件量化视野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

2015-01-20黄国标王诚德

江西教育C 2014年12期
关键词:幸福党员大学生

黄国标++王诚德

摘 要: 量化幸福事件,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团建设的重点,也是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更是加强高校学生党建的有力抓手。文章通过阐述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量化的必要性、矛盾性,初步理清了幸福事件量化视野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内容及意义,并就一些相关的基础性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幸福 大学生 党员

当下,大学生党员的群体数量正在不断攀升,这样一股生力军的加入,不但体现了我们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也折射出我们党开辟工作新通道,进入工作新境界的活力。这是难能可贵的,展示出新时期大学生党员能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响应人民的召唤,锐意进取,“以实际行动带领广大青年为履行神圣使命坚定信仰、储备知识、提升能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充满生机的体现,也是大学生党员在新时期展示出的良好精神风貌。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发现不足,只有发现不足,我们才能积极改进,努力使党建事业发展到新的高度。究竟大学生党员工作层面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要改进的方面,让我们来很好地研究研究。

一、幸福渐显与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困惑

过去,“幸福事件量化”研究虽然没有介入到大学生党员教育领域,但是这并不妨碍大学生党员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曾经受到过一定“幸福”的关照。比如包括老师的鼓励、班主任的谈话、党支部的工作协同等,这些“相对不自觉”或“偶尔为之”的幸福式教育,曾一度触动着大学生党员的心灵深处,并促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更加坚定了大学生党员自身的思想信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呢?为什么一旦大学生党员教育内容渗透进“幸福”的元素,就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呢?这种教育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我们是支持,还是反对呢?能不能推广开来,自觉运用呢?如何理解大学生党员幸福这个话题呢?怎样去定位大学生党员教育中的“幸福”呢?简单地讲,倘若我们把党员思想教育当做政治方向的话,那么幸福就好比是在政治方向上不懈前行的一种内原动力。

幸福,在这里往往单纯指一种主观心理层面满足的知觉感受,一种爱与“被爱”的个体精神快乐,也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持续状态。大学生党员幸福,若仅从字面上去理解,那就是一个大学生共产党员的主观心理快乐感受。当下,幸福渐渐从过去一个神秘不可言的感受,逐步成为一个公众百姓广泛谈论的“热地”;从一个不可理喻的现象,逐步开始成为被人们去量化、去解析的发生;从一个不可控的因素存在,逐步成为一种影响社会决策管理的工具与依据。社会如此,高校也如此,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也是如此。

在当今高校,人们往往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认识,还是误以为就是要向大学生党员灌输政治价值观、历史认识论,丝毫不会去考虑党员的受教育情绪和受教育的态度。甚至还有人认为,幸福是一个与政治方向相抵触的东西,应该全面否定,在潜意识中,将幸福定义为“党员私利”,这是一个不能涉及的党员教育领域。以上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存在的现象并不是个案,反映出“幸福”要想合理地科学地进入党建层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总而言之,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幸福式教育,建设幸福式高校,并不是什么没有依据没有道理的举措,相反,这是基于一种人的本性,基于党的本性的实际活动。这种趋势是符合“社会GDP”建设潮流的。

二、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的量化途径

首先,大学生幸福量化的努力和困境。幸福渐成社会热点,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幸福的重要性。但是,根据目前现状来看,幸福还是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研究问题:其一,是幸福研究侧重于“定性较多”,“定量”或“量化”幸福的研究相对不足。通过在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检索“幸福”主题词,累积出现93121次,这充分反映出了“幸福”之热。另外,横向方面,中国知网系统还自动显示了与“幸福”相关的诸多检索词,比如包括“社会幸福”研究、“幸福观”研究、“幸福学”研究、“幸福度”研究、“幸福论”研究、“幸福的原则”研究、“幸福生活”研究、“个人幸福”等,甚至,与“幸福”相对的研究也成为研究热点,如“非幸福”研究、“亚幸福”研究、“焦虑”研究、“抑郁”研究等。由此可见,“幸福”并不是一个突发奇想的不可理喻的神秘研究对象,而是丰富的有着无穷潜力的研究对象,只不过在研究中,前期侧重了定性研究。其二,在已有的少数关于幸福定量的研究中,社会幸福层面的定量研究要远远多于高校幸福的定量研究,并且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外。其三,即便是仅存的少数与高校幸福量化相关的研究,也往往局限在“学生幸福感的测量”“师生满意度调查”“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师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等几个层面,能够将幸福量化视野放到“大学生党员”层面的文章则为空白。这也是我们此项研究开展的直接动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估计大学生党员人数所占学校比例少为一方面,不重视为第二方面。

其次,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量化的依据。在实践层面,究竟如何开展对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的量化研究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那就是要做好对相关文献的搜集和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有诸多关于幸福的著作,这些研究或多或少涉及了幸福量化的因素,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参照。第二,与研究幸福领域的专家学者建立长期联系。专家学者是该领域的长期工作者,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比较深入,对目前的困境认识掌握比较久远,对于其他学校的经验做法比较了解,是值得信赖的学术研究顾问。第三,制定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只有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原始资料才能更加清晰目前研究的整体情况,以便研究,然后再结合主观赋权法,将大学生幸福事件做出一个划分。正如我们做出的7个一级指标与23个二级指标,尽管还有较多问题未能体现,比如对于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的叠加问题、群体幸福行为、聚合行为、个体幸福性格问题、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相关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才给我们的研究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再次,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量化的内容。这既是一个实践层面的领域,也是一个理论研究层面的内容。为了便于量化,做到基本无疏漏,采用的是逐级分解法,首先把大学生党员幸福量化为7个一级指标,即:大学生党员学习相关、大学生党员经济相关、大学生党员政治相关、大学生党员生活相关,大学生党员环境相关、大学生党员个人相关、语言节假日相关。然后给7个一级指标进行权重划分,筛选出几个权重高于一般权重的一级指标,几个低于一般权重的指标。通过实证分析,笔者团队认为高于平均权重的主要有大学生党员学习相关、大学生党员经济相关、大学生党员政治相关、大学生党员生活相关,低于平均权重的主要有大学生党员环境相关、大学生党员个人相关、语言节假日相关等。当然,这些仅仅是总体上的一种抽象把握,不能具体说明大学生幸福体验自身。在细微领域,大学生党员学习相关指标一般被定义为最明显的,原因就在于“大学生党员”首先是“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习”,该指标具体涉及大学生党员的课程成绩、大学生党员获取奖学金的情况、大学生党员在学校其他爱好特长层面的学习情况、大学生党员英语四六级层面的学习情况、大学生党员在计算机等基础性技能层面的学习情况、其他学习事宜诸如普通话、教师资格证等证书的获取。endprint

最后,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量化的反思。整理分析、量化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真正有助于高校教师、党务工作者了解学生党员的真实生活世界,掌握其幸福的特定时期规律,这些基础性的材料工作,对于进一步工作的开展,进而对症下药,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反思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量化,我们能够发现,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量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研究课题,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研究项目。从框架体系上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将“莫名其妙的”幸福与“准确”的事件结合起来理解;二是将“增强型幸福”与“弥补型幸福”结合起来理解。展开对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量化的研究和编制,是提高大学生党员幸福感的一个手段,也是提升大学生党员精神素养的一个把手,目的是引导社会不断深化对大学生党员幸福的认识,并以此汇聚民意、凝聚建设幸福高校的共识,激发研究和探索幸福高校建设路径的热情。同时,对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与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共同话题交流,具有较强的意义。

三、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量化的意义

党中央一直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党中央也一直关注青年在社会发展当中的作用发挥。作为在社会稳定、和谐时期加入党组织的90后大学生党员,他们这个群体,没有经历过革命、改革关键历史时期中的大开大合、风风雨雨,心理相对脆弱,却又需要肩负起振兴民族、拥抱中国梦的伟大使命。作为两项工作的结合点,意义可见非同一般,需要拿出足够的细心,用心去做好这项工作,不仅仅是向党组织汇报成绩,高校党务工作者更要向大学生负好责,向大学生党员负好责,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幸福,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精神上的安宁与生理上的无缺陷,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党员来言,幸福也是一种战斗力,对于国家来讲,幸福党员,是一个民族前进道路上的强心剂。

只有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幸福指数,充分调动起大学生党员的学习工作积极性,他们才能在成长环境、学习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更好地发挥出大学生党支部、大学生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关注大学生党员幸福量化,也是良好校园文化形成的助推器。立足大学生党员群体,关注幸福,掌握大学生党员思想信仰的质量情况、价值观念的稳固情况、心理承受情况以及行为规范等问题,有助于实现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党员自觉发展、自我教育。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南昌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楼晓英. 积极培育大学生党员群体文化[N].光明日报,2013/8/29/014.

[2]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3] 陈根法、吴仁杰.幸福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

※基金项目:2013年度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编号JXGXDJKT.YB-201340)阶段性成果:“基于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思政课微教学跟进”,成果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支持,并系南昌工程学院2012年校级教改课题。

责任编辑:刘伟林endprint

猜你喜欢

幸福党员大学生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为了“幸福”的母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