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研究与分析

2015-01-20祁贵合

文教资料 2014年27期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历史

祁贵合

(曹县庄寨镇中学,山东 曹县 274400)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研究与分析

祁贵合

(曹县庄寨镇中学,山东 曹县 274400)

分层教学理论从个体之间的差异出发,在对每一个学生差异性进行判断及了解的基础上,借助现代教学方式与信息手段,更好地帮助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进一步促进当下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教学 分层教学法 教学效果 差异性

引言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最迅速,影响力最大的科学技术之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带来了信息化教学的新变革。随着教学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思考和钻研的热门问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之下的教与学。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形势下,分层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在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硬件设备及教学手段的基础之上,借助个性化、差异性教学模式与方法,有效提升当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提升与实现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一、分层教学理论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1.分层教学理论的内涵

分层教学理论从个体之间的差异出发,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与人之间存在区别,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性别、年龄、爱好、价值观、心理结构和行动结构的不同等。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结合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从而结合不同学生的接受水平及学习程度,进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更加合理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以促进整个班级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分层教学有别于传统班级教学过程中的统一性教学,更注重个体在课堂中的差异性,强调的是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及计划的过程中结合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及个性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不仅在于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更为重要的是保证每一个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让他们能够真正根据自身学习需求及教学内容,与教师形成良性的课堂互动,增强现有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

2.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而我国分层教学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华国栋先生提出的,华国栋先生2007年主持的“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分层教学策略研究”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分层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一刀切的模式,更注重每一个学生的自身学习需求,强调个体差异性,满足个体的学习要求,真正保证课堂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重视,从而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活动任务化

目前,初中历史课堂为了促进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入了一定的游戏内容。游戏环节的加入可以促进现有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但是单纯的游戏加入显然过于单一,就初中生而言,他们对于单一的游戏内容必然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应该寻求更多创新和突破,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多元化、综合化的教学模式及内容加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讲解完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多元化的多媒体内容及有趣的历史背景资料和数据吸引学生,同时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展现及表达他们对于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内容的看法。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故事讲述或表演比赛,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某一个历史事件及内容,如巨鹿之战的破釜沉舟事件的思考、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策略探讨等,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畅所欲言,展现自己眼中的历史。同时,对于台下的听众,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向演讲者进行提问,对讲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质疑。还可以组织小话剧表演,将传统优秀的历史故事通过话剧方式演绎,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甚至创造一些有趣的角色,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在一个情景演绎中感受历史的美。

三、活动设计动静结合

任何一个活动的开展及设计都必须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教师而言,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性格决定了他们对于活动内容要求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学生及不同教学需求采取针对性设计。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他们更好地实现现有历史的学习,提升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在内容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收放自如,不要将内容设计得过于开放,要积极紧贴每一堂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如果太开放则教师可能无法有效控制局面,甚至出现学生参与性下降的情况。因此,教师要通过更加合理的课堂内容设计,做到有张有弛,让学生边参与边思考,真正达到在活动中学习的目的。

四、方式多变,扩大交际空间

课堂教学组织活动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现有课堂教学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个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保证他们在现有课堂学习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和内容,如个人活动、双人活动、四人小组活动、分排活动等。对于教师而言,应该结合不同教学目标及课程内容和活动方式,进行合理的组织方式的设计,借助多元化组织设计,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让每一个学生在现有活动中体现自身价值。

五、多层次的评价管理

对于现有初中历史课堂的偏激现状,特别对于当下课堂教学管理中较为单一的评价模式和方法,可以借助全新评价方式的构建,促进现有课堂教学评价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课堂的评价管理,并且借助良好的反馈,帮助教师针对性地完善合理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为实现多层次评价管理目标可借鉴目前在国外得到广泛实施的评价体系--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

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包括多维与交互两层涵义。多维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评价指标的多维度,包括对历史理论知识评价、综合能力评价及创新性评价。借助多元化评价体系,无疑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更好地实现现有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评价。历史理论知识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对于基本历史知识,包括词汇、语法的掌握,其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及逻辑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评价侧重学生对其他历史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实践的了解程度和他们与其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帮助及沟通。创新性评价看重的是学生自我探究精神及课后对于相关知识内容的探索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互评及任课老师的评价和学生家长的评价。相对于传统单一的评价主体而言,多元化评价主体无疑能够保证教师更客观地了解学生课内课外的历史学习状况,从而更好地对学生历史学习状况有一个客观公正的了解。其中,交互指评价主体之间的交互,朋辈之间的支持与交流对于初中生的行为举止有非常大的影响和帮助。因此,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互相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过程中的不足,同时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顺畅自如,他们更乐意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与帮助。

评价体系的构建采用总分总的思路构建,先确定评价体系的总体目标,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历史理论知识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由学校历史教研组共同商讨,根据相应课程要求制定出评价体系的框架、指标及具体内容。与此同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状况,在评分过程中应该同时征询各年级学生的意见,归纳总结不同班级的讨论观点,最终交由学校领导及教研组长,共同决定并公布最终的评价实施细则与内容。最大限度地保证现有的评分内容和学校实际学习状况相契合,同时保证各个班级均能采用统一的评价方式,让教师可以对现有评价方式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升其在后续应用中的有效性。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由学校教研组确定评价核心要素,再联合班主任和家长代表共同研制评价方案,最后由各班主任及学生家长负责具体实施并进行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创新性评价体系应该完全交由学生自主讨论,让他们确定具体实施方式与评价指标,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评价体系的功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

借助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在现有评价体系中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避免传统评价过程中的片面性,由此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历史教师充分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而给予学生良好的鼓励,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心。

结语

从我国来说,与过去历史基础教育长期和应试教育有关,导致历史教育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人们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及教学理念的更新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历史教师更多的是采取被动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来灌输学生知识,如此不仅会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借助层次教学法,通过结合每一个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及评价体系的建立,更好地促进与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1]伍功成.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

[2]李娜.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2(5).

[3]张现宏.浅析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J].学周刊,2012(6).

[4]邵秀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情境教学法之我见[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

[5]余新华.情境设计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4).

[6]陶丽红.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之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0).

[7]陈瑞.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次尝试[J].历史教学,2005(12).

[8]张新华.关于在课堂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情境创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1(5).

猜你喜欢

分层教学法历史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新历史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