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出版家陈起出版设计、编辑方法研究

2015-01-20冯敏

文教资料 2014年27期
关键词:刻书书籍

冯敏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江苏 苏州 215123)

南宋出版家陈起出版设计、编辑方法研究

冯敏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江苏 苏州 215123)

本文对南宋出版家陈起的出版设计和编辑方法进行了研究。从内容上讲陈起对所编刻书籍常常亲自编辑,精心取舍,除了选稿时的严守标准外,还表现在他整理记刻唐人诗文别集上,编辑方法多种多样,本文着重讨论陈起在出版过程中稿件的获取。

南宋出版家陈起 出版设计 编辑方法

南宋出版家陈起刻书质量之高,是得到盛誉的。清人法式善在《存素堂文集·跋〈江湖小集〉》中言:“旧本提宋陈起编……世所藏宋善本,皆其所刻,又称陈道人雕版者也。”清人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志·披沙集》中称:“盖陈氏在临安刊书最多,而且精也。今观此本,刻印雅洁,全书复完美无缺,信可宝也。”这些都可以证明陈起的刻书内容和形式都很精美。

一、出版设计

从内容上讲,陈起对所编刻书籍常常亲自编辑,精心取舍,这与其身份有关。他不仅是个书商,还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他在选择出版时必然体现了其作为一个文化人的审美情趣、创作风格乃至思想价值趋向,这表现在他选择出版江湖诸集以至于形成一个诗歌流派,被时人称为“气貌老成闻见熟,江湖指作定南针”(叶茵《赠陈芸居》)。再者,陈起对所出的每首诗歌都斟酌再三,慎而又慎,眼光独到。据张至龙《雪林删余》自序:

予自髫龄癖吟,所积稿四十年,凡删改者数四。比承芸居先生又为摘为小编,特不过十四之一耳……予遂再挽芸居先生就摘稿中拈出律绝各数首,名曰《删余》……芸居所删,非为芜滓设,特在少而不在多耳。

张至龙在当时亦有名,可陈起不迷信“大家”,只论作品,在通观全稿后,根据自己的标准,多次删定张至龙的诗稿,在编审过程中付出辛勤的劳动,而且得到作者的肯定。编者与作者双方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通力合作,共同为提高出版物质量作出努力。

除了选稿时的严守标准外,陈起在出版时还忠于原著,不以己意妄改前人著作,尽量保存书籍原貌。叶德辉在《郎园读书志·李群玉诗集》中对此有记述:

明郎瑛《七修类稿》言陈道人刻诗,于缺字处多以意补,今观此集,缺而未补者正多。

陈起编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精于校勘的态度,可能与当时学者整理古籍的风气有关。在这一点上,陈起所刻书与一般的书坊刻本质量自然两样。

陈起刻书内容之精还表现在他整理汇刻唐人诗文别集上。为了使自己的出版物不成为别家出版的简单重复,而很快被湮没,陈起选择出版了一些不太出名的“小家”,以独特的出版内容抢占有限的市场份额,适应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这种方法直到今天,也是出版商用来提高自身生存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更是从长远角度提高整个出版质量的保证。这个恐怕就不是从编者自身的审美要求、价值趋向出发的了,而是出版者充分考虑到读者、社会的需求,自觉地调整自身的选题出版计划。陈起的出版活动反映了某些现代出版理念,是古代出版者在长期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所以我们在研究编辑出版时,常常将陈起父子称为我国古代“最早的职业编辑”(姚福申在其《中国编辑史》中就用了这样的字眼)。

内容是出版物的灵魂,形式同样重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只有同样高质量的刊印装帧形式才能受到爱书者的珍视。据现存书籍看,陈起刻书的形式大致为:

版式。每行有直线,上下左右有黑粗线,即“四周双边”。南宋刻书大体为“四周双边”,不同于北宋的“左右双边”的版式,其栏线粗细有则,行格之间疏朗隽美。

行款。每半叶十行,行十八字,几成定制。虽然陈起刻书多为随到随刻,而非成于一时,尤其是他出版的江湖诸集,大多保持这一规格(现所见皆是),成为书棚本唐人集的判定刻本的依据之一。

版口。黑口,有上鱼尾,其下记有集名、卷数。

字体。字体严整,端庄秀雅,近似欧体。北宋刻本多为欧阳询字体,南宋时已经掺杂柳、颜字体,陈刻袭古制仍用欧体。

其他,如纸张用墨情况,因经历多年,书多陈旧,较难看出纸墨之色,但仅看其字迹仍清晰可见,当时的用料精良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其所刻《唐女郎鱼玄机诗集》字体隽美,刀法剔透,纸墨精良不可多得,是历代藏书家的珍品,《四部丛刊》亦以此本为底本影印。即使与监本《周易正义》、私刻本廖莹中“世彩堂”刻《昌黎先生集》,这些受前人推奖备至的刻本相比,也毫不逊色(参见苏州大学戚福康博士论文《古代书坊研究》)。国子监雕印的经书,一方面由国家派专人精心校勘,一方面由名家书写、精工雕刻,自然是质量上乘的佳品,然其所刻多为儒家经典,面向的只是较少的士人读者群。私刻或称家刻是指由私人出资校订刻印的,限于财力,不可能一家出版很多种书,但校订往往比较细致,多采用精选的善本,而且大多不惜工本,务求奢华、力求精华,以达到标榜家学渊源和垂名后世的目的。张之洞《书目答问》中对这一点有如下阐述:

凡有力好事之人,若自揣德业学问不足过人,而欲求不朽者,莫若刊布古书之一法。但刻书必须不惜重费,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其书终古不废。则刻书之人,终古不泯。

可是精工细作,务求奢华的家刻本到底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因而不会大量刊印,流传亦不广,终不及坊刻本普及。从此角度而言,倒是坊刻本充当更重要的保存古籍和传授文化、开启民智之功用。更何况据《天禄琳琅书目》记载,在宋代非官方的出版物中,以“赵、韩、陈、岳、廖、余、汪”七家刻印书籍最精美,“陈”是指陈起主持的陈宅书籍铺,其余六家皆为私刻。将陈起所刻书籍与最精美的私刻并提,可见陈刻的质量之高深受赞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陈起将书价定得很低,使得一般的人都能方便地获得,“收价清于卖卜钱”(周文璞《赠陈宗之》),可能也与当时物价相关,印刷术造纸术的发展相应地降低了刻书的成本,加上当时刻书兴盛,书籍大量涌现是一个原因。

二、编辑方法

编辑方法多种多样,本文着重讨论陈起在出版过程中稿件的获取,即“组稿”。

(一)对前代书籍的收集和积累。两宋时期,私家藏书很普遍,江正、宋敏求、王钦臣、李淑、叶梦得、郑寅、晃公武、尤袤、陈振孙、周密等皆以藏书闻名。藏书是因为刻书兴盛、书籍普及,而图书的收藏又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刻书、刻好书。

陈起的居所“芸居楼”实为他的藏书楼,楼内书积如山,“四围皆古今”(赵师秀 《赠卖书陈秀才》,《武林往哲遗书》第十册《芸居乙稿附录》)、“案上堆书满”(张弋《夏日从陈宗之借书偶成》,《武林往哲遗书》第十册《芸居乙稿附录》)、“良田书满屋”(周端臣《挽芸居》,《武林往哲遗书》第十册《芸居乙稿附录》)。这就有条件整理、汇刻前代(主要是唐代的)诗文别集,才有时人对他的描述“料君阅遍兴亡事”(叶茵《赠陈芸居》)、“兀坐书林自切磋,阅人应似阅书多”(危稹《赠书肆陈解元》,才为他赢得“书画堪追晋,诗刊欲遍唐”的美名。且当时爱书人“有钱不肯沽春酒,旋买唐诗对雨看”(赵汝绩《柬陈宗之》)。

另外,陈起还有一个获取书籍的方法是“收购”,有诗为证。叶绍翁在《赠陈宗之》中云:“随车尚有书千卷,拟向君家卖却归。”大量向时人收购图书,是为出版商从中挑选更好的更有价值的版本,从而进一步扩大这种版本的影响。正是在这一点上,陈起的书坊对保存唐五代乃至更早的古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重视编著往来,与当时诗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常常能得到作者最新的第一手稿件。陈起直接向作者索稿的方式类似于现代出版社的作者约稿,这方面的例证有赵师秀“屡索老夫吟”(《赠卖书陈秀才》),黄文雷在《看云小集》中的自序云:“芸居见索,倒箧出之。”甚至有的作者主动把诗稿交给陈起,许棐《梅屋四稿》自题云:“右甲辰一春诗,诗共四五十篇,寻求芸居吟友印可,棐皇恐。”“君有新刊须寄我,我逢佳处必思君”(《陈宗之迭寄书籍小诗为谢》)也可见编者与著者间的亲密友谊。不仅如此,陈起还出借图书,“得书爱与世人读”(叶茵《赠陈芸居》)、“赊书不问金”(黄简《秋怀寄陈宗之》)。如此不仅可以招揽生意,还可以为一些家贫的学士提供阅读的场所,这种对图书的开放性的态度要比古代许多以藏为主密不示人的藏书家贡献要大得多。所以他的书肆还成了当时文人诗客的文学聚会场所,更在诗人们的作品中屡有反映,如“每留名士饮”(赵师秀《赠卖书陈秀才》)、“雪夜清谈至夜分”(刘克庄《赠陈起》)、“留客谈元坐忘倦”(武衍《谢芸居惠歙石广香》)等。陈起出版了江湖诸集,从不感到稿源匮乏,无疑得益于这种友谊的支持。

(三)采用当时已经刊刻的现成作品。如《江湖小集》中的乐雷发《雪矶丛稿》便是一例。乐在自序中说:

仆非能诗者,而亦好作诗。早游诸老之门,或谓可与言诗。比岁,渝江罗季海、西湖胡春江,间亦采而刊之……尝得李抑抄书,必欲为之刻梓,即尝谢之。继而友人朱嗣贤、何尧卿,捐泉市梓,又有请焉。辞之再四,而请益坚。余诗本无可传,而诸贤之轸念者如此,仆不得辞矣。

可见乐诗在陈起刻印之前,早有罗季海、胡春江、朱嗣贤、何尧卿等人刊刻过,陈起是重刻。这符合当时的书坊刻书情况,为了赢利而争相刻印畅销的书籍,毕竟南宋时候还没有健全的关于版权的法律法规。陈起作为一个书商,虽然竭力想保持自身特色,刻印自己精选的唐宋人别集,可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还是未能完全避免刻印选题的重复,不可避免地表现出狭隘性与局限性。其实这一问题即便在现在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试看近年来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中华书局在整理出版古籍上也有诸多交叉与重复,不妨对此持辩证的态度。虽说是出版资源的一种浪费,但对读者未必是坏事,也是多一种选择,对书籍的流传有利。

陈起选择睦亲坊作为书籍铺,可见他的经营头脑。据《西湖游览志》卷十三记载:“弼教坊,俗称狗儿山巷,宋名睦亲坊,今有睦亲井尚存,有宗学在焉。先是,宋分宗子为六宅,宅各有学。南渡后,惟置睦亲一宅。绍兴四年,始置诸王宫大、小学。嘉定九年,改宫学为宗学,凡曳籍玉牒者,无间亲疏,皆肄业焉。”既然在唯一的“皇家学院”旁,士人的购买能力相对而言当然是比较强的,陈氏的书籍铺也就是旺铺,这为他实现编辑思想和操作编辑思路奠定了经济和读者群的双重基础。

猜你喜欢

刻书书籍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近四十年古代书院刻书问题研究综述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欢迎购买我编辑部书籍
明代安徽官方刻书考
两宋安徽官方刻书考
论四明雕版印刷及范氏天一阁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