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如何设计作文教学中的“作文订正”

2015-01-20许尧

文教资料 2014年27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教师

许尧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江苏 海安 226600)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如何设计作文教学中的“作文订正”

许尧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江苏 海安 226600)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组件,一味由教师讲评,学生的作文水平总得不到有效提高。“少教多学”理念指出要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因此写作教学唯有让学生自己真正吃透文体,了解文章的弊病所在,才可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这就需要行之有效的操作方式,避免学生和教师无谓的重复劳动,本文阐述如何通过作文订正的方式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作文订正 建构主义 少教多学 自我反思

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好文章是改出来。”而这个改要怎么改,他却不曾详说,颇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笔者提出作文教学中“作文订正”这一教学设计,灵感来源于英语教学中的短文改错题。高考英语试题短文改错旨在测试考生发现、判断、纠正语篇中语言错误的能力,兼顾考查学生在语篇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既涉及词法、句法、语篇结构、行文逻辑等,又涵盖理解、分析、运用和整体思维等诸方面的能力。若将这种思维借鉴到语文作文教学中,必将使学生学会审视,学会反思,学会重视文字,敢于重新面对。

一、设计背景

随着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分值的调整,作文由原先的60分上升为70分。而部分专家及一线教师还主张进一步提高作文分值,甚至有人持这样一种观点: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够熟练地运用母语表达,语文考试应该只考作文,由作文评判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有失偏颇的观点虽然值得商榷,却切实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语文教学中的作文确实是相当重要的一块,不可小视。

但是这重要的作文同时也是极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学生写作文是腹中无物,笔下空洞;教师改作文是眼前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创意可言。笔者曾尝试过同学之间互相批改,选取典范佳作或劣作重点分析,但是效果不佳。此刻听懂了,下次写起作文来依然是笔下艰涩。连基本的遣词造句都难以达到高中语文写作的要求,思想深度自然更浅薄。

而同为语言学科的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作文水准却提高得很快。固然当下的高中英文写作要求不可与母语写作同日而语,但是在审题、表述、技巧等方面却是大同小异的。通过和英语老师的交流及对学生英语考卷的分析,笔者发现,当下英语试卷强调规范的语法和表达,并且有相应的大量题型进行训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重视对于英语中表达错误或表达不完善的订正。学生不仅此刻听懂了,在课后的订正中,还针对自己的错误和薄弱之处,结合所学和范例,重新思考,重新写作,再次强化听懂效果。笔者以自己执教的班级作为试验田,保留传统作文讲评方式的优势,借鉴英语改错和作文讲评的特色,从一年前开始试行 “作文订正”教学设想。

二、设计创意

(一)在教学目标定位上,“作文订正”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重新审视、再次反思文章,通过积累亮点、订正失误的方式,真正学会写文章、改文章。

(二)在学习形式上,采用教师引导、典范示例、学生自我订正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互批为机动项目,由学生自愿、自由组合,互相批改。

(三)在作业设计上,采取书面成文的形式。针对本次作文主要训练目标和作文考察的三大块 “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技巧”,逐条分析总结自己文章中的得与失。将自己文章中的出彩处保留积累到摘抄本上,对于文章中的不尽如人意处先提出订正方案,再根据方案进行修正。

三、设计依据

(一)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本设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充分考虑到以上理论。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教师通过“少教”将学生的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将学生引向积极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的境界。“少教多学”之“多学”具有三个内涵:一是“积极学习”,即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内容使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二是“深度学习”,即学习者积极地探究、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记忆,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三是“独立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自主选择、自主思考、自主提问、自主领悟。经过学生个体思考习得、领悟的学习内容应该依靠其个人能力独立完成。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少教多学最终使学生独立学习,达到学习的“自能”之境界。

(二)客观条件

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学生生源较好,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作文周期为三周一次,具备了当堂作文、批改讲评、当堂订正的条件。所以,该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四、设计目标

作文订正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语文自学活动,包含两个训练维度:积累与应用、审视与反思。每个维度都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

(一)积累与应用

强调学生要敢于肯定自我。不论怎样的文章都不可能一无是处,不可能一个好词、一条好句、一段好文都没有。哪怕是不及格的文章,也要鼓励学生敢于从自己的文字中寻找亮点并积累。一方面锻炼学生的鉴别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敢于面对自己写的作文。

(二)审视与反思

学生必须学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并进行反思。发现优点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于文章中的缺陷有鲜明的认知并理性地分析,从而有效地修改订正。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阅读准备:明白什么是好文章。

利用寒暑假和周末阅读课时间,要求学生必须阅读至少五篇当年度的高考满分佳作,五篇中国当代作家的1000字左右散文,五篇中外现代作家的1000字左右散文或杂文。作家作品由教师推荐一部分,学生自由选择,可以是教师推荐的或者自己喜爱的作家。但是网络文学和近年流行的青春文学引为“禁书”。近年来所谓的青春文学与网络文学有合流趋势,其思想、内容、情感多偏于消极、架空、不切实际,不仅对于学生的规范写作无益,而且对于精神涵咏也没有任何价值。

笔者推荐的中国当代作家有毕淑敏、迟子建、周国平、韩寒、王安忆、张洁、残雪、张抗抗等,中外近现代作家有鲁迅、朱自清、郁达夫、德富芦花、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夏目漱石、多丽丝·莱辛等。这些作家的流派、风格各不相同,但共同特点都在于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关注生活的细节从而艺术化地表达,抒写自己对于自我、人生、社会的思考,以“有涯”追寻“无涯”,从此岸关注彼岸。作文的深度在于思考,思考在于积累,积累来源于直接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的间接获取。这并非朝夕可以速成,必须有长期的阅读加以积淀。

2.评价准备:明白文章好在哪里。

在阅读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评价资料,针对每篇文章从三个方面做分类统计:语言技巧、立意主旨、选材内容。做好相关的读书笔记,初步了解如何评价一篇文章。结合自我阅读和资料积累,初步总结出自己认知结构中的作文评价方法。

3.订正准备:审视自己的文章不好在哪里。

从自己上一学年度的文章中按最高、最低和中等选取三篇文章。为自己的文章写上评语,从语言技巧、立意主旨、选材内容三个方面进行评判,写出优劣之处,总结自己文章的一贯优势和一贯问题。

(二)实施阶段

有了前一阶段的准备,学生在充分阅读和自我审视的过程中,对于什么是好文章、自己文章常出现的问题有初步认知。在进入新学年的写作训练之后,以三周为一个时间单位,第一周当堂限时写作,第二周讨论评讲,第三周订正交流。实施作文订正,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写作训练。

在学生已有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让他们再度写作。不做任何写前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自由地、有意识地避免自己的常见问题而有松有弛地写作。

以《令我感动的曾经》为例,题目如下:

请以“令我感动的曾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批改汇总。

教师批改只给分值,而不写任何评语。

如在《令我感动的曾经》一文批阅过程中,全班63位学生,56~60分10人,49~55分40人,42~48分13人,无不及格。

从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曾经”这一要点没有问题。但是,“我”和“感动”这两点则有偏废,顾此而失彼。一方面没有挖掘出“感动”一词的深层次哲理,只是泛泛谈论“某某人、某某事令我感动”,或者“我感动了”。另一方面是泛泛谈“我”的确感动了,但没有展示我受到了哪些感动,这些感动对“我”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我”产生了哪些意义,“我”的所思所想为此会出现怎样的变化。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显得空泛、乏味。即使语言华丽、事例充分,也不能达到写作要求。

3.交流评讲。

教师根据批改情况,将学生习作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进行汇总。在评讲时,隐去学生姓名,结合习作将所有问题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交由学生自由讨论问题的根源所在。

在《令我感动的曾经》一文的交流中,最终学生讨论结果如下:审题时缺少对于题目的必要理解,应该对于题目多问几个为什么。由于审题不够仔细,最终造成写作时题材褊狭,立意不深。

学生共同商定,最后认为订正时有三方面问题必须弄清:第一,审题立意上,这个“曾经”怎么令我们感动了?“感动”的深层次价值在哪里?第二,内容选材上,我们写的“曾经”究竟是怎样的曾经?所写的“曾经”是否真的达到了令自己“感动”的地步?选材是否“为赋新词强说愁”了?第三,语言结构上,有没有需要润色的语言,“曾经”和“令我感动”各占的文章比例是否需要调整?

根据讨论结果,笔者将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订正。有特殊情况的,作为订正中的第四点进行个别订正。

4.进行订正。

个人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书面总结出自己文章的缺陷扣分所在。根据讨论结果,针对自己文章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所在进行局部重写。

以本班贾子晴同学的《令我感动的曾经》订正为例:

(1)审题立意方面:

审题立意方面我做得较好。对于“令我感动的曾经”这个题目,我抓住了中心词“曾经”,注意到“曾经”必然是过去的、记忆中的人或事,乃至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而时间是具有延续性的,曾经、现在、将来,“曾经”对后两者有影响、有关联。

(2)内容选材方面:

我选取的点是“曾经的承诺,哪怕未曾实现,也给了当时自己一片光明”。我觉得这个题材是不错的。人在困境中会感觉到全世界都将你遗弃,世界阳光明媚却只有你人生暗淡。这个时候最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精神上的慰藉。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份感人的心意,不管说者是否无心,听者有意铭记,有意将这份感动珍藏一生,因为那样疲惫伤感的心有过被在乎的人的关心,有过情感的滋润,有过一时的明媚并终将延续下去。

具体内容上,我写的是曾经在艰难的岁月中友人无心的一句承诺,曾经在劳累的时候年幼的妹妹许下的一句“以后”。

(3)语言结构方面:

对于曾经的感动,我的写作力度不够,也是自己的作文只得了58分而无法更高的原因。我将两次承诺给予的感动进行了重写。

第一次被朋友的承诺感动:

当时,我别过头,轻轻说谢谢,心底的某个角落暖暖地潮湿起来,温暖由心蔓延至全身,嘴角早已不自觉地上扬。阳光下振作一新的自己,望着来往穿梭的忙碌人群,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第二次被妹妹的“以后”感动:

感动如雾气升腾,最终在眼前氤氲,变成一片模糊。泪来得猝不及防,打在冰冷的桌面,瞬间消失。我慌忙拭泪,作为姐姐要更坚强。我轻轻地拥抱着妹妹,低头轻吻在她冻红的脸蛋上,我知道,生命之中又种下了一颗感动的种子。

(4)个别订正:

我觉得文章最后的议论升华结束得过于仓促,也许由于时间的原因,因此我想在最后的结尾之前加上这样一段思考:很多时候,我们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很多时候,我们轻易地许下诺言;很多时候,我们明明可以遵守诺言只需一点点的努力,却更愿意选择违背诺言。殊不知,许下的承诺如欠下的债,多少人到临死之前依旧是一个负债累累的罪人?

(三)交流与评价阶段

在第二周讨论评讲之后,学生于第三周订正交流之前上交订正作业。教师给予评定,针对原文和订正进行评价。第三周课上学生互相交流订正,交换心得。

如对于贾子晴同学的作文订正,有同学提出异议,他说:“我觉得贾子晴最后的个别订正是没有必要的。她文章的主题就是强调承诺在困境中带给我的感动,无论这个承诺有没有完成,最后的议论也应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她加上的这段议论看起来就像在批评那些没有完成承诺的人。 ”

也有同学认为:“贾子晴的这段议论是放在结尾之前的思考,是自我反思。当别人的承诺带给我们感动时,我们是不是也对别人承诺过?如果说我们能做到信守诺言,不是更好?”

大家就此展开讨论,最终得出一致意见:这段议论很不错,但放在文章中则游离于主题之外,还是删去为好。贾子晴同学也赞成这样的意见。

六、评价标准

凡在规定时间一周内完成作文订正即为合格。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订正并确实使文章得到升格的为良好。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订正并使文章得以升格,有自己独到思考与建议的为优秀。

七、设计感悟

学生并不是不想写好作文,关键是不知道如何写。讲了很多方法,说了很多技巧,看了很多书籍,如果没有有效提炼、咀嚼、吸收与反思,那么无异于在浪费时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一千个人来写哈姆莱特就会有一千种写法。教者为学生指明的更多的是写作的前途,怎么写,而不是死板地要求必须怎么写。作文不是浇塑模型,向模子里倒铁水。作文是让自己想说的话正从心里流出来,我们修建的是让水流出来的水渠。作文订正正在朝这个目标努力。

[1]丁芳.智慧的发生:皮亚杰学派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2]任钟印编.任宝祥,杨守明,张华清译者.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叶圣陶著.刘国正编.叶圣陶教育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胡晓风,金成林,张行可,吴琴南.陶行知教育文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教师
最美教师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