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学理念下“真实”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构建
2015-01-20印红菊
印红菊
一、创设真情境
化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适应生活、社会发展的需要,认识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并尝试着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将化学问题置于真实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有助于萌发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化学现象,主动、积极、愉快地解决化学问题,总结化学规律。
案例1:《化学必修1》中“物质的量浓度”中真实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表示溶液浓度的多少,如①矿泉水中表示微量元素的含量——质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②白酒中表示酒精的含量——体积百分比:溶质体积占溶液体积的百分比;③医院里输液时水溶液中葡萄糖的含量——质量分数: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这些表达方式都是人们根据实际的需要和方便的程度创设的浓度表示方法,这些方法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用溶质的量去比溶液的量。取用溶液时,从操作方便上考虑,我们一般量取溶液的体积,你能否做一回科学家,根据我们刚刚学习的物质的量的知识,也来创设一种新的浓度表示方法?这个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
溶质的质量分数、体积比浓度等都贴近实际生活,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分析几种浓度的共同点,把握核心思想,运用最近所学知识,参与新物理量的设计,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积极性大为提高。
二、建立真互动
在新课程中十分凸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在课堂中的真正有效的交流互动,倡导师生在交流互动中自我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师生的真互动不是经过教师精心“包装”和“制作”的程式化的一问一答,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漠视学生的丰富想法,只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伪互动;不是放任自流、天马行空的课堂教学嬉戏。师生的真互动应该是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前提下,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才智,
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应该寻求具有学科内涵的有效问题,活化课堂气氛,引起认知冲突,催化学生求知,从而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实现教与学的相互融合。
案例2:含碘盐成分的检验
教师:食盐中所含碘元素是否为碘单质?
学生:碘单质是紫黑色的固体,没有看见过紫黑色食盐;淀粉溶液遇到碘单质会变成蓝色。
教师:为什么不加入碘单质呢?
学生:易升华且碘蒸气有毒。
教师:碘盐中可能含有I-或者IO-3,请大家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判断是否为I-。
学生:可以利用Cl2把I-氧化成I2,然后加入淀粉溶液,就可加以验证。
实验:取少量含碘盐配置成溶液,加入新制氯水和淀粉溶液,证明含碘盐中不含I-。
教师:如何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检验是否是IO-3。
实验:取少量含碘盐配置成溶液,用淀粉KI试纸检验,结果不变色。
教师:请学生分析试验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查阅资料发现该氧化还原反应需要在酸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KIO3+5KI+6CH3COOH3I2+6CH3COOK+3H2O
实验:取少量含碘盐配置成溶液,加少量的醋酸,用淀粉KI试纸检验,变蓝证明是IO-3。
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设置具有学科内涵的有效问题,共同探究碘盐的成分,深化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理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拓展,实现了师生的真互动。
三、引导真探究
传统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以“满堂灌”为主,简单机械地告诉学生课本知识的结论,让学生去死记公式,重复训练。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需要转轨,预设合乎学情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真正有效的探究,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过程。
案例3:《有机化学》中“苯酚的性质”中苯酚与溴水反应的探究
教师:苯酚和溴水发生的反应是类似苯与液溴的取代反应还是类似乙烯与溴水的加成反应?如果发生取代反应,产物中除了有机物可能还有什么物质?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设计相应方案:①用pH试纸测定溶液在反应前后的pH变化;②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淡黄色沉淀,说明产物中存在溴离子。
师生共同分析方案得出方案②有其不合理性,并分析不合理性的原因;方案①通过测pH可以验证溶液为酸性。得出生成了氢溴酸。
教师创设了苯酚与溴水反应的探究情境,学生通过分析、实验、观察、信息搜集、交流等探究活动而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促进真生成
课堂中没有真实而确定的生成,课堂教学就不可能真正有效,而课堂又存在不可预设和不可复制的特性,所以课堂不应该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不要拘泥于预设的固定程序,需要开放性地纳入直接的经验,即兴创造,超越目标所预定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无论教师在课前准备得多么充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和现象发生。比如有些学生的思维和教师预设的不一样;学生之间的观点互不相同,出现思维碰撞;演示实验中出现意外,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果等等。课堂教学需要耐心和智慧,在动态的课堂中去发现、判断、整合信息,灵活调整教学思路、进程和方法,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真正生成。
(收稿日期:2014-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