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探究 不能谈究
2015-01-20李正祥
李正祥
一、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科学探究模式。每堂课都要“探”,成了“谈究”课。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但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科学探究,都让学生去探究,既费时费力,又没有什么效果。一些教师将化学探究课只流于形式,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直接替代品,“换汤不换药”,不能真正使它发挥出创新教育的功能。
(2)注重花样探究,忽视探究的实质性,组织学生讨论,就认为是探究了。
新课程教材中需要经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的内容比较多,化学学科尤其如此,然而,在新课改的课堂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凡是遇到探究,总是由教师抛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要求下,前后座位的四个学生立即训练有素地围成团,开展所谓的分组讨论,学生们就开始“唧唧喳喳”了,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合适,问题是否有讨论的必要,也不管学生的讨论是否合理、合适,问题是否有讨论的必要,也不管学生的讨论是否已经结束,接着就由各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的结果。从学生一脸茫然和站起来的不知所措,就能看出这种所谓“探究” 的实效性了。
(3)没有思考深度的探究。由于探究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多,难于把控,使教师往往让学生“浅尝辄止”,不敢引发深度思考,生怕出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法收场,进行不深的探究。
(4)思维受控的探究。
有时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将整个教学过程设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学生只能按照教师和教材的思路进行学习。
(5)崇尚探究,无视接受性学习的优越性。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这表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但由于教师理解上的偏差,课堂上出现了教师该讲的不讲,该提炼的不提炼,该评价的不评价的现象。所有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挥而就,全班来个探究。结果当学生遇到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时,不知道用哪个知识点来解决。
二、探究教学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1)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是一种内存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进行探究的最直接的动力,探究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关注的化学问题中,创设化学学习情境,造成玄念,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确定合适的探究内容。
探究式教学是要学生去探究问题,而非简单地让学生理解、记忆现成的结论,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所探究的内容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是一个合适的探究对象,才有较大的探究空间。有突破点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探究。
首先,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应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即定的,另一种是生成的。即定的问题即教师或学生已确定为目标方向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数是教学的核心内容;生成性的问题是随着教学过程的开展暴露出来的非预设性的问题,这类问题会有很多,有一些可能是很重要的,这些重要的问题应及时地确立为新的教学目标,大家共同解决。
案例1: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的黑色物质可能是什么?
生猜想:①C②CuO③C和CuO④MnO2
(对第④个猜想,教师感到意外,但作此猜想的人数却不在少数)
师:大家认为哪一种猜想最不合理,为什么?
(抓住新问题,针对二氧化锰设问)
其次,问题的选取不论是预设还是生成的,在确立探究的问题之前,必须做以下考虑:①课题是否太大? ②是否具有探究价值?③是否具备完成的条件?④效益如何?
因此,做为课堂探究的问题的选取是要极其慎重对待的,课堂上“大家想知道什么就探究什么”是不真实和不负责任的做法,当然,所有的问题都由教师确定也是违反科学探究本意的,初中阶段问题的来源以教材上的为主,还要根据学情再开发一些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然后精选一部分在课堂上完成,其他问题应分类处理,或个别探究,或延时探究,或舍弃(要做解释),以上都是组织并参与探究活动的保证。
问题是对任务的定向,随着学生探究经验的积累,要逐步引导学生自己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在提出问题时应对问题的可能结果有一定的预测,对方案有一定的设想,使学生的思考变得成熟和理智,能慎重确立问题,理性进行猜想。
(3)保证探究的时间。
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这就必须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做后盾,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像那种没过几分钟就喊停的探究活动,或一节课搞好多个探究问题的现象,是一种“伪探究”的表现,是一种机械、刻板的模式化的课堂作秀。
(4)做好层次探究。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在探究教学中,内容选择要注重提供给不同学生都可以发挥的空间与层次,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指导。
(5)反思与交流。
反思是对自己经历的探究过程的得失成败的自我评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操作是否正确?证据是否足够?方法是否得当?结果与猜想是否一致”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和自我评价,并将自己的感悟与同学交流。
交流是一个“相互交换苹果”的过程,充分交流会将“一个苹果变为多个苹果”,促进“交流——质疑——反思”的循环。
总之,探究教学最能体现教师智慧和考验教师素质,难度也是最大的,我们努力的方向应该是:不求大,只求真;不求多,只求精;不求表,只求实。
(收稿日期:2014-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