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剧舞台美术的传承因循与华丽转身

2015-01-19周飞

艺术百家 2014年6期
关键词:昆剧舞美概论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自昆剧于本世纪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相关研究书刊蜂拥入市,原本相对小众的昆剧大有成为“显学”之势。但纵观戏曲理论研究领域,对于舞台美术尤其是昆剧舞台美术的专门研究,仍是着眼者寡、着力者少。马长山先生以数十年戏曲舞台美术行、思、悟的积淀和融合,其新著《昆剧舞台美术概论》,广征博引,见微知著。以史为纲,图文并茂,将昆剧及其舞台美术的沿革之路娓娓道来,具有系统性、可信性、思辨性和可读性,足可弥补昆剧舞美、甚至戏曲舞美研究领域的匮乏,见功力,有教益,其学术价值和地位不言而喻。

一、缘道称“史”,体现了系统性一部昆剧发展史,也是一部昆剧舞美艺术的发展史。虽然昆剧舞美艺术相关记录和研究极为匮乏,但《昆剧舞台美术概论》一书着眼中国戏曲全局,兼顾编年与断代,沿昆剧发展脉络,着重阐述昆剧舞台美术对戏曲传统的传承因循,以及在此前提下的拓展、创造,转而衰落并最终华丽转身。缘道称“史”,体现了著作的系统性。中国戏曲舞台美术以承袭为主线形成自身的传统。从化妆上讲,唐代歌舞戏和参军戏中,涂面化妆已经形成正面人物洁面和反面人物花脸两种形式,至元杂剧出现了表现豪放不羁正面人物的勾脸化妆;从戏曲舞台的空间结构模式讲,元代勾栏瓦舍设有“靠背”或“神净”的画幔,用以区分前后台,画幔的两侧便是戏曲舞台沿用至今的“上、下场门”;从景物造型和砌末上讲,更是由摹拟自然形态经艺术提炼形成程式化沿革至今。昆曲是“南戏”的一个分支,昆剧的演剧过程,“有着亲缘关系的南戏,向昆剧舞美输送了丰富的滋养”。而且,“随着南北曲之间的交流、融合,元杂剧的成就也为昆剧舞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净丑末脚色化妆服装的一些特殊造型,结合表演,可以看出昆剧对宋杂剧科诨逗趣表演传统的保留。”[1]例证详实而准确,足见作者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大量相关学术著作和历史记载,其踏实的学风令人敬仰。 《昆剧舞台美术概论》以首次进入舞台的昆曲剧目《浣纱记》的历史寻踪入手,分析剧中戏曲服装,砌末运用、穿戴规则和化妆程式变革,最终得出“为美化人物和配合舞蹈表演,舞台美术的化妆、服装、砌末的装饰与可舞特性逐渐得到加强”这一结论。“无动不舞的昆剧表演,连同穿插于戏中的大段舞蹈场面,因袭传统唐代歌舞与宋杂剧场上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发展之路。[1]随着昆曲“水磨调”的起韵流殇,昆剧舞美走出了俚俗状态,昆剧完美蜕变为戏剧综合艺术。

在昆剧从曲坛迈向“红氍毹”舞台的进程中,对人物装扮与各种用具布设的提示,都是从自然摹仿走向艺术加工,从现实生活原形提升为虚拟的艺术形象,由生活的真实性提炼为艺术的真实性。《昆剧舞台美术概论》中,作者较为系统地对“戏台的形态”、“人物的穿戴”、“涂面”“勾脸”化妆、“绘画之服”戏服和“见形传神”砌末等各昆剧舞台要素的嬗变进化作了考察和阐释,对当代昆剧舞台美术进行了科学分类并详细撰写具体条目,从而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昆剧舞美艺术研究体系。

二、俯仰皆“实”,体现了可信性作为专业论著,真实性是其生命所在。600年烟波浩渺,重“演”轻“研”,多“本”(曲本)少“述”(著述)的传统仍在,加之昆剧舞美在规制化的同时也会因“手口相传”或所记不详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对昆剧舞美的热爱和数十载躬耕实践,在前人零散的关于舞美的记载、论述中搜罗探微,爬罗剔抉,较为细致地挖掘、梳理、整合,研究了昆曲剧本中所体现的人物行当、服饰脸谱及砌末道具的运用,同时也系统研究了相关笔记杂著和历史记载,如《闲情偶寄》《扬州画舫录》《审音鉴古录》《穿戴规则》及传统昆曲艺人口述整理的《昆剧穿戴》等,广搜博采,取精用弘,为此书的真实可信奠定了坚实基础。俯仰皆“实”,体现了著作的可信性。《昆剧舞台美术概论》的一大亮点便是丰富的历史性图例解析,而且大多为一手资料。作者为搜集到珍贵的剧照、原图,多次赴故宫、上海博物馆和江苏省昆剧院探幽发微,确考时地,作者已是古稀之年,如此亲力亲为实在令人感佩!文中诸多细节,也很好地体现了作者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如对《张协状元》中随戏而变的服装研究,以及剧中丑“吊身”扮桌形成的人与物的替代关系自由转换所进行的微观研究,对《蕉帕记》中旦角服饰色彩和服式的变化研究,对《浣纱记》中一缕溪纱一缕“良媒”的实证研究,无一不出处严谨、考量细致。文中第七章《当代昆剧舞台美术的分类》,对人物造型与景物造型两大部类中众多条目,如各类化妆、髯口、假发、盔头、戏衣、靴鞋、道具均作了纷繁细致的铺陈论述,读来令人叹为观止。

三、见力唯“识”,体现了思辨性有见地而不失于偏颇,是研究的精髓、灵魂所在,是构筑于史实之上的智慧塔尖。作者既善于于细节处见真功,又擅于深入解析、宏观架构、纵横比较,从昆剧的发展脉络丝分缕析其哲学和美学意义,见力唯“识”,体现了著作的思辨性。中国戏曲因为虚拟的表演而摆脱了“物”的累赘,不仅在时空表现、场景转换方面显得十分自由,而且使舞台呈现出空灵的面貌,演员在这种虚拟化的空灵舞台上,能够更加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2]昆剧表演亦是如此,其精湛的表演艺术体系是基于空灵的舞台而形成的,演员的表演是昆剧艺术观赏的审美核心。《昆剧舞台美术概论》认为,昆剧舞台美术在苟简的空舞台上孕育而成,其艺术特性主要表现在程式性、可舞性、装饰性和简约性四个方面,其美学特征则以“写意传神”为要,舞台上每一物件的造型都是“形得而神自来”,重视“形”与“神”的内在关系,“神出于形,形不开则神不现”,同时“万趣融其神思”,点明了昆剧从文本、表演至砌末、人物装扮在审美品味中都表现出对“趣”的追求。比较的研究方法在文中也被灵活运用,比如关于中西方戏剧理念之比较,作者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镜框舞台和透视布景运用透视学原理,将观众同演员隔开,产生了惊人的幻觉效果。后追求表面效果逼真的自然主义主宰欧洲戏剧演出,戏剧舞台用生活的真实取代了艺术的真实,使得西方戏剧舞台生机顿失。而几乎是在同一时期,昆剧经由宋元戏曲的传承,至明初形成之后,其美学体系、戏剧理念和表现形态与西方戏剧截然不同。作者分析了桌椅组合的“一桌二椅”、“累桌挂彩”等多功能的运用;“以鞭代马”、“以桨代船”等象征性表演;“中性砌末”在情景交融的表演中被赋予的艺术生命;精致化的服饰旗帐如“凤冠霞帔”、“裙障”、“旗帐”及素面、净丑涂面的谱式所带来的尽善尽美、褒贬分明的艺术程式等,认为昆剧舞台美术遵循衣箱制的穿戴规则,依照程式化的道具表现舞台景物,反写实的倾向主导着昆剧舞美沿着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和装饰性等属性向前发展。除了中西方戏剧舞美理念之比较,同一时期出现的昆剧演剧方式也被反复揣摩和探讨。比如作者比较阐论了明清“家乐”、“民间职业戏班”、“宫廷演剧”三种演剧场所的舞美底蕴及不同影响。作者认为,隆庆、万历年间,大批文人热衷为昆剧编撰新戏或为旧作改调昆腔,昆剧演唱在剧坛一时蔚然成风。昆剧的演出体制至此初步形成了“家乐”、“民间职业戏班”、“宫廷演剧”三种不同的演出方式:“不同的演出方式,不同的舞台,有着不同的观众群体,其风格也迥然不同。在广场高台演出,民间职业昆班在火爆喧闹的演出气氛中,更多地突显出昆剧品味中俗与质朴的一面。在厅堂红氍毹上,演出氛围浅斟低唱,家乐搬演传奇,更多地表露出昆剧宛丽典雅的情趣。职业昆班、家班以及宫廷戏班不同的演出方式,直接影响并推动着昆曲舞台美术的拓展。”[1]作者以《浣纱记》《燕子笺》《牡丹亭》《蕉帕记》等著名昆剧作品为例,分别论述三种演剧方式在砌末运用、景物造型、服装化妆等方面的使用与改良及相互间的兼融借鉴,说明了不同的演出方式又都在不同方面形成了艺术创造的合力,推动着昆剧舞台美术的前进。在此基础上,作者还结合数百年来传统昆曲成熟、繁盛、衰落的状况,论证了衰落期昆曲的舞美元素对京剧所产生的影响,充分肯定其为戏曲舞美所作出的美学贡献。

四、文气近“诗”,体现了可读性专业论述,即便不为迎合读者虑,也需规避洋洋洒洒、味同嚼蜡,甚至艰涩生硬、面目可憎的言语之病。此所谓“诗”,不仅指诗歌、诗意,也指用词遣句的色彩、节奏和谐,《昆剧舞台美术概论》虽然领域专业、涉猎甚广,但也不是纯粹的学术腔,读来有深度而不生涩,文气近“诗”,引人入胜、可以击节。文中除处处摘引富有韵味的唱词、诗文外,近“诗”之文俯拾即是:“昔日的旧情旧景;在观众脑海中闪回,只有空灵的舞台,虚拟的表演才能描画出万顷太湖,一叶扁舟,‘何处恰才归的迷离烟景”“丽娘自画春容和梦幻题诗的情节,引动着柳、杜这一对人鬼间蝶梦迷花般的幽媾”等,读来既对昆剧舞美艺术有了感性生动的认识,也对戏剧冲突、人物性格和昆剧本身的魅力有了更为真切的体悟。由此,我们更能理解“戏曲将美术融于自身,体现出对审美的追求。化妆、服装造型的点、线、形、色、韵,无不蕴含着美的情感与价值”的理性价值,更能理解秦牧先生之“在红氍毹上,豪管哀弦之中,要演出的是许多热耳酸心、悲欢离合的故事”的个中真味。春华秋实,桃李下自成蹊。马长山先生之《昆剧舞台美术概论》,框架设置合理,结构层次分明,论述条理清晰,考证踏实严密,为我们指出的正是一条乐学、敏思、笃行的光明道路。这,既是回溯来路的,也是昭启前程的。(责任编辑:徐智本)

参考文献:

[1] 马长山.昆剧舞台美术概论[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

[2]周飞.试论中国戏曲虚拟性的成因[J].艺术百家,2004,(06):45.endprint

猜你喜欢

昆剧舞美概论
从零做起,创造与突破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1.2019世界集邮展览开闭幕式舞美效果图 2.武汉天地世界音乐节效果图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艺术概论
《牡丹亭》: 在每个人的心中,播种一颗美的种子
《牡丹亭》:在每个人的心中,播种一颗美的种子
俄国戏剧舞美特点初探
“首届舞美大师论坛——感受视听空间的表现力”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