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针灸科研与临床的完美结合——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科研处处长刘存志教授

2015-01-19文图中国医药导报

中国医药导报 2015年22期
关键词:血管性抗氧化针灸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王 霞

刘存志教授近照

2015 年5 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科研处处长刘存志教授入选全国首届“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名单。据了解,青年科技工作者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生力军,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是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 因此,在团中央、全国青联指导下,首届“寻访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 活动于2014 年4 月正式启动。 此次活动前期共寻访到各领域科技人才376 人,经过一年的报名推荐、展示报道、公开选拔等评选流程, 最终全国共有30位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 活动组织机构通过《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五四青年节特别奉献节目《奋斗——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 教育部网站及新媒体等形式公布名单,北京中医医院刘存志教授名列其中,并成为我国医学界唯一一名“美青”荣誉获得者。

另据了解,刘存志教授长期从事针刺治疗疾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和作用机理研究,具有丰富的科研经历,尤其在针刺抗氧化和经穴特异性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工作,承担了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等多项人才项目。 他求真、务实、探索、创新,体现了“最美”的精神和内涵。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刘存志教授。

追根溯源,踏上科研之路

1993 年中专毕业,2001 年攻读博士, 刘存志用10 年时间完成了从中专生到博士生的转变,38岁成为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凭着对中医针灸的酷爱,他执着于针灸理论的探索与研究。 刘存志说:“开始学习针灸时,我只是按照教科书上说的理论去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古书上有些记载并不完全正确。 ”原因在哪里呢? 为了找到答案,他选择了针灸科研之路,“从事针刺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研究,使传统针灸疗法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客观化。 ”

为了寻求更加适宜的科研环境,2009 年刘存志调入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工作。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的前身——针灸科成立于1956 年, 目前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的针灸学重点学科,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重点专科、 北京市针灸特色诊疗中心。刘存志教授介绍说,针灸科自建科之初,汇集了金针王乐亭、管针贺惠吾、三通贺普仁、治痛夏寿人、辨经于书庄、治神周德安等一批在全国针灸界具有较高声誉和学术地位的针灸名家,是北京地区针灸学科的重要代表,包括金针王乐亭的针具及组方、贺氏三通法理论和火针应用、贺惠吾管针经验、于书庄经络辨证、王居易查经辨证、周德安六治经验等在全国具有影响的针灸学术特色。 学科注重学术传承, 围绕名医名家组织传承团队;围绕重大疾病及疑难病开展名老中医经验的疗效验证、针刺机理研究及传承推广,并探索新名医培养模式。目前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的学术带头人为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贺普仁教授和国家名老中医周德安教授。学科带头人为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北京针灸学会会长王麟鹏教授。

刘存志教授继续介绍说,针灸中心在基础研究方面, 以中风病、血管性痴呆、头痛、失眠等常见脑病为研究对象, 从神经行为学、体视学、电生理学、信号转导等角度开展针刺治疗脑病的神经保护机制。 学科建立了神经行为学实验室、神经生理学实验室和临床评价工作室,积极开展研究工作,获得了以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为代表的国家和北京市自然基金等基础研究项目;注重国际针灸学术交流,连续3 年召开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 其中2011 年召开的针灸国际研讨会邀请了12 个国家的针灸研究者进行学术探讨,并达成国际针灸合作框架协议,促进了我国针灸学在国际上的发展。

“现在,中医研究是国外热门的科研项目,对国内形成了‘倒逼’机制,对国内针灸研究也形成了挑战。 ”刘存志说,有挑战就有压力,这种压力促使刘存志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2011 年,36 岁的刘存志荣获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是当时获此殊荣的最年轻的科技工作者。2012 年,他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是中医学科领域唯一获此基金的研究者。 他主持完成的《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认知损害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获得2013 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充足证据及方法。

发挥临床优势,为患者解除病痛

据刘存志教授介绍,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具有突出京城针灸名家特色传承的临床优势和规模,形成了中风病的急重症治疗、康复治疗和针灸疑难疾病治疗三个不同特色的病区;病区的大中型诊疗设备价值逾百万元,建有NICU 重症监护室(拥有功能完善的监护中心站,配备了先进的床旁多参数监护仪、除颤机、呼吸机等急症抢救设备)和康复病区(包括PT/OT 康复室、语言训练室);于2001 年率先建立突出针灸特色的“中医卒中单元”, 可以开展包括急症监护抢救、针灸中药治疗、早期PT/OT 康复、健康宣教等内容的单元规范化治疗。 通过不断的提升,目前病床使用率109%,年收治病人数2200余人次,平均住院日16 天,开展中医特色疗法41 项。 针灸门诊拥有治疗床位80 张,开展传统针刺、灸法、拔罐和火针、放血等治疗方法;特别是开展了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和王乐亭金针治疗等本专科特色疗法。门诊治疗病种达到400 多种, 年门诊量15 万人次。 特色显著、疗效突出,科室连续5 年圆满完成了医院医疗工作任务书的全部指标,综合评分全院第一。 作为国家级重点专科,是全国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 牵头制定头痛、中风等针灸诊疗规范。

在临床工作中,刘存志教授擅长运用针灸药物结合治疗中风病、痛证、周围神经损伤、血管性痴呆、认知障碍、面瘫、失眠、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男性病等疾病。他努力钻研专业技术,将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针灸诊治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治疗特色。 曾有一位女性患者,由于右上肢麻木被诊断为颈椎病,医生建议手术。 患者不想手术,来到医院针灸科寻求帮助。 刘存志教授先是按照颈椎病对她进行针刺治疗, 选穴以颈夹脊和阳明经穴为主,但效果不理想。 他反复琢磨病情,经过详细检查,最后发现患者是腕管综合征同时伴发颈椎病,改以心包经为主, 选取大陵、内关、臂中、少海和尺泽进行组合针刺治疗。 治疗1 月后,患者右手臂酸麻感减轻, 可以拿筷子;3 个月后,右手臂酸麻感消失,可以完成书写、剪指甲等动作;半年后,右手活动自如, 肌力正常, 萎缩消失,临床痊愈。 这个病例使刘存志教授意识到“循经取穴”在针灸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目前,刘存志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针灸调和阴阳与抗氧化》即是研究不同取穴组合的治疗效果和作用规律, 从而优化临床取穴,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优化穴位组合方案,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近年来,国外部分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得出假针刺可能和针刺同样有效的结论,与传统的针灸理论相冲突,使人们对经穴效应特异性是否存在提出了质疑。针灸是一种复杂干预,其临床疗效的产生和评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穴位是针灸发挥作用的核心要素, 直接影响着针刺的治疗效果。因此,对经穴与配穴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目前针灸领域的研究热点。

刘存志教授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完成了针灸领域第一个国家973 计划课题:“经穴特异性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调控胞宫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该研究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以695 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现与非相关穴和非经非穴比较,针刺相关经穴具有明显的即刻镇痛效应; 此外,他们还以290 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发现与非经非穴相比,针刺率谷、风池、外关、阳陵泉等经穴能够降低缓解期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天数, 减少急性期止痛药用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针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系列研究,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经穴效应特异性的质疑作出了初步回答。

针对穴位配伍问题, 刘存志教授采用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客观的疗效评定指标, 开展了针刺局部穴位、远端穴位、局远配穴等不同配穴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基于164 例肩周炎患者的析因设计研究发现, 与局部穴位比较, 远端穴位在肩周炎针刺取穴中可发挥关键作用, 可使肩周炎患者疼痛程度下降61%, 肩关节活动度改善61%。 通过104 例耳鸣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 发现局部取穴、 远端取穴和局远配穴三种取穴方法对耳鸣的治疗作用类似。 基于局远配穴的针灸穴位组合方案, 可改善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他们的系列研究优化了血管性痴呆、肩周炎、耳鸣的临床选穴方法, 进一步验证了合理取穴可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

刘存志教授认为,在针灸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针刺手法及得气与否都能影响临床疗效和疾病的转归与预后。当前对于针刺手法的研究尚不充分,无严密的定性、定量的实验分析工作。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针刺手法与针刺的临床疗效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采用科学直观的评价手段,研究不同针刺操作手法带来的客观效应及疗效,阐明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的科研成果,才更有说服力。

古今针灸医家认为,“得气”是决定针刺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传统针灸理论认为,调整经气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基础,而得气是调整经气的关键之所在, 得气的快慢、时间长短也对临床疗效、疾病转归与预后起决定作用。 然而,临床上得气与否主要靠患者主观体验到的针感和医生的手下紧涩感来判断。如何以一种客观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得气状态,成为目前针刺得气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也是刘存志教授的研究重点之一。

揭示新机制,提出针刺抗氧化学说

针灸发挥效应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导致的氧化应激,是多种疾病发生的共同通路,抗氧化是针刺治疗各系统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刘存志教授通过系列研究,在我国针灸领域创下了诸多的“首次”——

首次明确了针刺抗氧化的3条作用途径,提出了针刺抗氧化学说。为针刺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进一步提升了针灸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

首次明确了各种氧化应激标志物在针刺抗氧化中的作用和地位。 通过对96 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尿中DNA、 脂质和蛋白质氧化应激特异性标志物水平的筛选发现,DNA 氧化应激标志物8-OHdG 水平明显增高,可作为反映血管性痴呆患者机体氧化应激程度的敏感指标。 进一步研究发现,针刺能够明显降低血管性痴呆患者尿中DNA 氧化应激标志物8-OHdG 水平,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首次界定了针刺在脑内抗氧化的特定抗氧化酶级联途径。界定了针刺在脑内抗氧化的SOD/GSH-Px 特定的抗氧化酶级联途径在脑内发挥抗氧化作用,为针刺抑制氧化应激提供了间接证据。2011 年, 神经病学领域权威机构——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在国际知名期刊《Stroke》上发表的认知损害和痴呆相关血管因素的文章中,将该研究成果列为代表性证据。

首次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探讨了针刺的抗氧化新机制,建立了以学习记忆能力和脑代谢水平为主的脑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首次从氧化还原动态平衡的角度对TRx 系统和Ref-1 系统进行了系列研究,发现氧化还原因子Ref-1 是针刺调控氧化还原动态平衡的关键分子。该 项 研 究 发 表 在 《Neurol Sci》(2012)上,评审专家认为,该发现“为针刺的神经保护作用提供了新机制”。

经过多年的针灸科研和临床实践,刘存志教授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在针灸行业内有了较大影响力,学术地位不断提高。 通过系列临床研究,他进一步优化了血管性痴呆的针刺治疗方案,并应用于日常临床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此外,他们还举办学习班及学术讲座30 余次; 所采用的针刺治疗方案, 在北京市10 余家区县中医院进行了推广应用,相关研究还刊发在诸多专业媒体上,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人才》栏目进行了相关报道……

如今, 刘存志教授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1 名;基于他在针灸治疗痴呆方面的研究工作,刘存志教授还受邀作为 《Biomed Res Int》 杂志 “Chinese Medicine and Cognitive Function(中医药与认知功能)”专刊的客座主编;他在针刺抗氧化领域的系列工作得到了《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杂志的认可,作为客座主编负责“Acupuncture Effect and Oxidative Stress (针刺效应与氧化应激)”专刊。

刘存志教授最后说,科研是一个复杂、 漫长而又枯燥的过程,但他却把它当成一种兴趣,并享受这一充满乐趣的过程……

猜你喜欢

血管性抗氧化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6000倍抗氧化能力,“完爆”维C!昶科将天然虾青素研发到极致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探析
通络止痛方治疗血管性头痛60例
养脑复聪汤治疗血管性痴呆33例
猪皮胶原蛋白抗氧化肽的分离纯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乳清低聚肽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
绿茶抗氧化肽的分离纯化与抗氧化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