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士生命质量的评价及影响因素
2015-01-19陈海莲
陈海莲
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山东菏泽 274031
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对急危重患者所实施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其工作具有社会性、随机性、紧急性、流动性、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多样复杂、体力强度大等特点[1],使参与院前急救护士长期处于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状态,生命质量严重受到影响。本研究对菏泽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护士生命质量问卷调查,并与非院前急救护士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 年2~10 月菏泽市急救中心4 所市级医院(2 所三级甲等,2 所三级乙等)院前急救护士122 名,女110 名,男12 名;年龄22~45 岁,平均(28.6±6.5)岁;护龄3~20 年;已婚99 名(81.1%),未婚23 名(18.9%);中专28 名(22.9%),大专54 名(44.3%),本科40 名(32.8%);护士36 名(29.5%),护师52 名(42.6%),主管护师32 名(26.2%),主任护师2 名(1.6%)。 对照组为同所医院非院前急救(没有参与过院前急救)的护士120 名,女109 名,男11 名;年龄21~43 岁,平均(29.4±5.3)岁;护龄2~22 年;已婚93 名(76.67%),未婚27 名(23.33%);中专30 名(25%),大专57 名(47.5%),本科33 名(27.5%);护士39 名(32.5%),护师56 名(46.67%),主管护师23 名(19.17%),主任护师2 名(1.67%)。两组在年龄、护龄、学历、职称及婚姻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护士基本资料调查表[2-5],包括护士的年龄、护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家庭生活、生育、健康状况自我评价及健康教育10 个条目。 采用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评价护士生命质量,该问卷是李凌江等[6]在广泛参考国内外生命质量问卷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经测试后证明具有一定的信度、敏感度和效度,包括护士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 个维度15 个因子60 个条目。 每个因子包括护士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诸方面的客观状态和主观感受。调查前由责任护士组织患者进行统一的培训,明确调查的内容、目的,所有问卷由四所医院的护理部主任和院前急救护士长负责发放和收回,回收率为100%。
1.3 工作量统计
抽取2013 年2~10 月菏泽市急救中心调度中心(以4 所医院主班车为主)每日派车次数、接诊人次、救护车日行公里、抢救人次、市内(≤50 km)出诊次数、市外(>50 km)出诊次数[7],每辆救护车配置1 名司机、1 名医生、1 名护士。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 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自我评价
研究组中,37 例(30.83%)护士有心功能障碍(心悸、心动过速、早搏等);61 例(50.83%)院前急救护士有工作倦怠;72 例(60.1%)护士有腰、颈、背、肩部肌肉劳损疼痛症状;85 例(70.25%)女护士认为自身衰老较快,且工作年限越长,感觉越重,不定时的加班加点让护士们无精力和时间学习和参加其他培训。对照组中,13 例(10.83%)护士有心功能障碍(心悸、心动过速、早搏等);31 例(25.83%)护士有工作倦怠;41 例(34.17%)护士有腰、颈、背、肩部肌肉劳损疼痛症状;53 例(44.17%)女护士认为自身衰老较快,且工作年限越长,感觉越重,不定时的加班加点让护士们无精力和时间学习和参加其他培训。 研究组的心功能障碍、工作倦怠、劳损疼痛症状以及衰老主观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日工作量
研究组护士日出诊(7.15±1.25)次、接诊(23.18±6.42)例、日行距离(262.6±25.7)km、抢救(9.62±1.67)例、市内出诊(4.25±1.45)次、市外出诊(2.05±0.63)次。
2.3 两组护士生命质量评定结果比较
研究组院前急救护士总体生命质量较对照组差,并涉及护士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 个维度,其中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对生命质量影响最大。院前护士以睡眠与精力、躯体不适感、饮食、精神紧张度、社会支持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护士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结果比较(分,s)
表1 两组护士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结果比较(分,s)
社会功能维度社会支持度 人际交往 婚姻状况 培训学习 娱乐组别 总分研究组(n=122)对照组(n=120)t 值P 值12.53±2.68 14.62±2.91 2.34<0.05 13.85±2.68 15.47±3.26 2.31<0.05 12.78±2.71 15.69±3.05 2.65<0.05 12.77±2.83 14.99±3.46 4.07<0.05 51.87±7.67 63.36±7.76 0.81<0.05
2.4 影响院前急救护士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院前护士认为对其生命质量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是工作中出差错、患者和家属、夜间长途、知识与经验缺乏等。 见表3。
表3 影响院前急救护士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
3 讨论
3.1 院前护士的重要性
随着院前急救的发展,“120” 救护已走进千家万户,院前急救越来越重要。一个具有敏捷、有效功能的院外体系,可使人员的伤亡降低到最大限度[8]。作为一线救护人员的院前护士,每天接触不同种类、病情复杂的患者,环境复杂多变、时间紧迫,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工作压力,以致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生命质量,但他们却能完成超人的院外救护工作,所以,院前急救护士是值得重视的群体。
3.2 院外环境与生命质量
良好的工作环境能促进人类的健康,不良的工作环境会给人类带来身心危害[9]。 院前急救护士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与院前急救环境和时间紧迫密切相关。一年四季,寒冬酷暑,有呼救就立即出诊,到达出事地点就要迅速抢救,不管是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即使没有生命危险,患者及家属都希望医到病除。 可现场急救条件的限制,没有全部的检查设备和药品,救护车内空间狭小和光线暗淡,医护合作能否把患者安全护送到医院,途中监护与记录,患者是否有传染病以及护患气氛,都会给护士操作带来不便,造成躯体的不适和心理恐惧与紧张[10]。 而同一所医院,非院前急救护士,工作环境相对稳定,病种相对单一,且能和同事共同处理同一个护理问题,躯体、心理、社会功能相对趋于正常。 本研究中,通过本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院前护士认为对其生命质量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是工作中出差错、患者和家属、夜间长途、知识与经验缺乏等。
3.3 体力消耗与生命质量
院前护士常常处于连续的接诊抢救过程中,不能按时上下班,不管求救地点在什么地方,护士都要经过途中颠簸,还要携带抢救箱,协助搬运患者。现场急救、猝死者的心外按压、人工呼吸、妊娠者的分娩、多发伤的临时处理等[11],有时还要充当医生、护士、指挥者的多重角色,体力消耗较大。 据调查[12],80%的护士害怕出长途,因为长途出诊会多倍的消耗体力和精力,而导致身心疲劳。 美国国立安全研究所(NIOSH) 认为造成护士躯体功能和心理功能的主要原因[13]:①抬举或搬运过重;②不良的用力姿势;③长期的精神紧张;④工作场所的复杂性;⑤地面不平,缺少身体的支撑物和合适的工作台面;⑥班次的无规律性。NIOSH 的调查中,所有的职业中,护理行业因工作环境造成生命质量低下的最为突出,尤其是急诊和院前急救护士最为典型。 本研究中,研究组的院前急救护士总体生命质量较对照组差, 并涉及护士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 个维度。 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对生命质量影响最大。研究组的院前护士以睡眠与精力、躯体不适感、饮食、精神紧张度、社会支持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4 人身安全与生命质量
院前急救是整个急救过程的重要环节,它逾越传统的分科范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急救地点分散到社区的各个角落。 一旦出诊,护士面对的是不同疾病、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层次、不同环境下的患者及家属[14]。 接到出诊任务,即使快速到达,患者和家属也认为等待太久,将焦虑心情迁怒于医护人员,指责、辱骂、威胁以及围观者的七嘴八舌。 护士要承受极大的救护责任、压力和委屈,用技术和沉默回答现场的人身攻击和心理暴力。 从对院前护士的调查中,90%的护士恐惧出诊,80%的护士最怕夜间出诊,100%的护士怕醉酒和打架人的求救,这些是给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带来威胁最大问题[15]。通过调查发现研究组中,37 例(30.83%)护士有心功能障碍(心悸、心动过速、早搏等);61 例(50.83%)的院前急救护士工作倦怠;72 例(60.1%)护士有腰、颈、背、肩部肌肉劳损疼痛症状;85 例(70.25%)女护士认为自身衰老较快,且工作年限越长,感觉越重,不定时的加班加点让护士们无精力和时间学习和参加其他培训;研究组的各项数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院前急救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压力大的工作下,因此生理与心理状况都受到严重影响。
尽管我国的院前急救仍在起步阶段, 但发展迅速,一支精锐的院前急救队伍,它代表着一个社区、一个市、一个省、甚至一个国家的医疗水平,所以,在重视院前急救的同时,更要重视院前护士,因为他们在急救中的价值不可估量[16-19]。
[1] 涂汉军,刘菊英,肖敏.实用院前急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6.
[2] 李春玲.院前急救护士工作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14,14(5):518-519.
[3]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21.
[4] 庞爱华.院前急救护士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6,20(1):210.
[5] 吴小君,赵慧芬.护士腰部损伤的误区和事实[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4,23(7):316.
[6] 李凌江,郝伟.社区人群生命质量研究-III 生命质量问卷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5):227-231.
[7] 刘凤梅,刘琦.院前急救护理的体会及影响因素[J].医学信息,2010,10(2):2863-2864.
[8] 胡艳.院前急救护士睡眠质量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20(13):251-252.
[9] 孙秀芳.急诊护理工作应激与对策[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S1):57-59.
[10] 李楚英,石孟莹,栾桂娟,等.浅谈加强急诊护理队伍的自我管理建设[J].当代医学,2011,8(11):258-259.
[11] 谢建欢,刘群,黎凤娟.急诊科护士工作倦怠水平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4):35.
[12] 李聪岩.急诊科护士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6(4):336-337.
[13] 杨玉环,李凤英.护士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J].全科护理,2010,5(16):25-27.
[14] 王桂玲,朱秀.院前急救护士工作压力源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8,7(10):4-6.
[15] 刘克英,陈兰.院前急救护士心理韧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7(47):1589-1590.
[16] 胡军,陆皓,王宏玲.高原高寒地区突发事件院前急救转运中的护理组织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131-133.
[17] 肖仲琼.院前急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9-50.
[18] 农肖尧.院前急救在内科疾病中的效果观察与分析[J].河北医学,2012,18(3):393-395.
[19] 王磊,沈爱玲,贺云龙.完善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7):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