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阅读教学”让高中语文课堂更精彩
2015-01-17汤杰
汤杰
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思维能力之一,人类天生就会想象,人类的一切活动也都离不开想象力的参与。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使用“想象阅读教学法”,能够多给学生一些独立的想象空间。通过“想象”,让学生进入文本的精彩世界,在文本基础上,再创造出新的形象,这样的高中语文课堂,才能更有活力,才能变得更精彩。那么,通过哪些教学方法去实行想象阅读教学呢?
一、运用导语,激发学生想象
一节语文课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导语至关重要。有一些教师上课喜欢开门见山,或者很随意地引出新课,在教学方法上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语文课不一定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课堂沉闷,没有活力,学生没有兴趣,学习效果自然就打了折扣。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课前导语的设计。好的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带着想象走进课文。学生有了想象,对本节课就产生了兴趣,由此,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例如,学习《季氏将伐颛臾》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1988年1月,在法国巴黎的一次大会上,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说:“人类如果想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回到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这个科学家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和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生活又有什么联系,今天我们就带着疑问走进《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
二、借助诵读来营造学生的想象空间
诵读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古人非常重视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是,现在高中学生的诵读能力并不强,这有点违背新课标的要求。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在高中三年并不重视诵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也不太重视让学生诵读,即使在早读时要求学生朗读背诵,但朗读的时间也不长。再者,这种朗读的功利性很强,学生主要是为了背诵才去朗读。他们根本没有在朗读课文时主观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没有主动地思考,是为了背诵而读,这种朗读很难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更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应该有目的地让学生通过诵读来营造他们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朗读中有意地去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让他们能更深地走进文本。例如,学习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就可通过阅读第二章、第三章来让学生自己去想象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长得什么样,还可以试着画出阿Q的肖像。这样,教师不用多讲,学生对阿Q这个人物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三、课堂上设计一些问题去引导学生想象
一节课能否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关键在于教学设计,课本上的这些文本,尤其是文学类文本,都能为学生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充分地研读文本,精心地设计教学,这样才能带领学生驰骋想象,才能给学生独立的想象空间。
以《项链》的课堂教学为例,当把小说关键的情节研读完后,如果教师再以一个假设性提问:“假如玛蒂尔德没有丢失这挂项链,玛蒂尔德的命运会怎样?”这个问题,让学生就有很广阔的想象思考空间,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但是能更加充分地帮助学生来理解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
四、巧用“补白”来开发学生的想象
所谓“补白”,就是通过师生的教学活动,把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或者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使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达到曲径通幽、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小说的结尾是:弗莱思节夫人告诉马蒂尔德“那挂项链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就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尾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补白”:马蒂尔德听到这个事实后该如何反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也会有很多的答案,只要是合理的就符合要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