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让学生去“表演”
2015-01-17娄从海
娄从海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这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的达成,是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的结果,其实质则是学生的多学,自主地、主动地学。
在教学《囚绿记》时,尝试把“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贯串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产生了一些新的体会。
一、目标精当
许多教师在讲课时,生怕漏掉问题,细节都要涉及,处处是重点,结果又无重点,学生并不知道一堂课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教师在备课时,要把环节进行精简,尽量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学到更多。在教学《囚绿记》时,设定了一个目标——“绿”,其他所有的重点、难点都围绕绿展开。包括六个问题:1.绿具体指什么?2.“囚绿”的具体做法是什么?3.“囚绿”的原因是什么?4.作者对绿的喜爱的具体表现有哪些?5.放绿的触点是什么?6.绿的蕴意是什么?
这六个问题,有的可以在课本中直接找到,有个可以通过理解解决,有的可以通过讨论整合完成。总之,这些问题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就解决了,老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
二、研究精深
在教学《囚绿记》之前,还要做大量的工作。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完成知人论世的资料收集,一组完成有关陆蠡故居和常春藤图片的收集,一组完成“不该凋谢的‘绿”和“永不凋谢的‘绿”事例的收集,一组完成以“绿”为话题的小练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知人论世来解决课本上的很多问题,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绿”的深刻涵义。从表面看,课前似乎花了很长时间,但实质上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会了学生在学习中要深思慎求,要合作分享。对课本外延的研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情趣,让他们感受到做学习的主人的乐趣。
三、内容精练
做到这一点并非简单少讲就行,而是要讲得简洁明了。要力避繁琐,不做无用功。做到:学生自学能会的不讲,学生讨论能明白的不讲;只靠点拨就能懂的不多讲,通过训练能解决的不多讲。在完成相关的六个问题后,可以让学生按照高考的模式来完成阅读训练,整体分值是25分,每个学生必须在精读课文和真正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特别是探究题,学生费尽心思,有从结构上分析的,有从内容上解读的,也有从人生价值观分析的,其中学生把握不准的问题,老师点拨就可以了。之后学生互相检查训练情况,给对方写出点评。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就简而精了,如此一来,学生都会动起来,都会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讲关键,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
四、语言精美
教师的讲授越少,语言就应越精美。只有准确、简要、有力度、有美感、合乎逻辑的高质量语言,才适合精讲的需要。所以教师要精心雕琢自己的语言,仔细推敲,去粗取精,既为学生树立语言表达的典范,也避免无谓地占用学生的训练时间。在上课时,要尽可能避免口头禅或者口误的出现。在上课时,尽可能少讲解,主要是在适当的时候有条不紊地进行点拨,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从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动脑组织语言,让学生去动嘴说,这样学生的语言能力也会有所提高,知识也学到了,真可谓一举两得。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皮亚杰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所以,对语文老师来说,要常常反思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教得少一点,观察多一点;教得少一点,体验多一点;教得少一点,思维多一点;教得少一点,阅读多一点。理解“少教多学”的真正意义,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