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演奏中音乐表现力的提升初探

2015-01-17黄丽蓉

艺术评鉴 2014年23期
关键词:音乐表现力

黄丽蓉

摘要:琵琶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民族器乐艺术。在当代的琵琶演奏中,很多演奏者都有着较为扎实和丰富的演奏技术,但是却难以表现出很强感染力引起观众的共鸣。究其根本原因,则是音乐表现力的缺乏所致。所以音乐表现力的提升,就成为了琵琶演奏的关键所在。鉴于此,本文从音乐表现力的含义谈起,就提升的途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琵琶演奏 音乐表现力 提升分析

一、琵琶演奏中音乐表现力的含义

所谓琵琶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是指演奏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利用自己掌握的演奏技法,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韵致和精神,能够给观众带来一种美感愉悦,是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音乐表现力越强,所要表达的音乐内容就越深刻、越丰富,也就越能感染欣赏者。比如林石城演奏的《青春舞曲》,能够带给人以青春和活力之感;刘德海演奏的《霸王卸甲》,能够让人们眼前浮现出一幅万马奔腾、云起风扬的壮观景象;而赵洁在演奏的《塞上曲》,则能让观众感受到王昭君的那种哀怨,让人心生惋惜之情。这都是富含音乐表现力的表现。与之相对的是,在多数人的演奏中,虽然演奏者在演奏技法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演奏效果却十分生涩,给人以干巴巴的感觉,有一种不尽兴之感。如同一首情感真挚的诗歌,却被平淡地念出一般。这样的演奏自然是难以令观众满意的,与观众艺术共鸣的获得也无从谈起。所以说,在演奏技法相对扎实和熟练的基础上,理应将音乐表现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演奏追求,从而使演奏质量得到本质的提升。

二、提升琵琶演奏音乐表现力的途径

(一)以对作品的全面理解为基础

音乐作品是音乐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琵琶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作为琵琶演奏来说,其属于二度创作的范畴,对作品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展现,正是演奏者的基本任务。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继而获得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就需要对作品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理解,为演奏打下一个最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首先是对作品的文案分析。无论是新作品还是老作品,在演奏之前,都需要对其进行文案分析,包含作者信息、创作背景、发展历程、表现内容等多个方面。这一系列问题,也就构成了演奏者对作品最基本的认识。以《塞上曲》为例,作为一首传统的琵琶文曲,其发展历史较长,版本也较多,包含浦东派、汪派和刘德海根据吴梦飞传谱所演奏的版本等。不同版本在内容和风格上差异很大,所以很有必要对其做全面的了解。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状况。在进行完这种文本分析之后,演奏者也自然收获了一种来自于作品的审美体验。换言之,也就是说,对作品的文本分析,除了相关信息的了解之外,更保证了演奏者情感体验的生成和指向。分析《塞上曲》,感受到的是对王昭君的哀怨和惋惜,而决不可能是其它。其次是进行试奏。试奏是相对于正式演奏而言的,在试奏过程中,主要是对之前的认知和体验进行验证,同时对作品的技术要求进行大致的把握。如果发现在哪一个方面存在不足,再予以有针对性的补充和完善。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作品的全面理解,无疑是获得音乐表现力的基础。正所谓知其然并之其所以然,倘若对作品一无所知,演奏也就变为了纯粹的技术展示,自然也难以音乐表现力。所以应该将对作品的全面了解作为一个习惯,使之成为琵琶演奏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以扎实的演奏技术为前提

琵琶演奏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想要获得丰厚的音乐表现力,是必须要以扎实演奏技术为保障的,否则就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状况。比如演奏者明明知道该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无奈技术水平有限,只能“望谱兴叹”。所以扎实的演奏技术乃是获得音乐表现力根本保障。

首先是对基本功的训练。多数成年琵琶演奏者,都接受过较长时间的技术训练,有的演奏者还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此处强调的则是一个“扎实”的问题。正所谓用进废退,不管演奏者当下的技法水平如何,都应该坚持对基本功的练习,其能够保证演奏者始终处于一个稳定、良好的状态中,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演奏的实际需要。比如在中国的戏曲艺术中,很多成名已久的大师们仍然坚持每天吊嗓,原因就在于此。此外还有一个意义在于,通过这种坚持,能够让演奏者逐渐树立起对琵琶演奏的“敬畏”意识,这种基础练习越持久、越深入,演奏者就越能感受到琵琶演奏的博大精深,能够有效避免骄傲自满情绪的产生。

其次是对演奏技术的丰富和扩展。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琵琶演奏方面也有多个派别和风格。而一个常见的现象则是,很多演奏者都将自己限定在某一个派别和风格中,认为如果自己在演奏技术上发生了变化,自己的演奏就不再“纯正”了,这无疑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更是一种固步自封。流派和风格是中国琵琶艺术繁荣的表现,而不是界限,所以演奏者应该秉承一种学习和借鉴的意识,多了解、多探索,才能使自己的技术得到丰富和扩展,带给观众多元化的审美感受。以《塞上曲》为例,该曲版本众多,不同流派都有着不同的演绎。当代的很多演奏者,都尝试将多个版本中的经典技法融合起来,以获得全新的音乐效果。比如在方锦龙的演奏中,就以浦东派的推、拉、吟、带等技法为基础,然后追求汪派演奏中强调的颗粒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古曲新弹”,通过有机的借鉴与融合,给人以全新的视听感受。

再次是对琵琶演奏技术的创新。一方面,琵琶作品本身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新的内容和形式,必然需要新的技巧来表现;另一方面,演奏者也只有通过合理的创新,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演奏风格。在创新方面,贡献最大的当数刘德海。比如他的正反弹技法就提出:“以正弹为主,此乃传统之法。正弹虽美,纯美则不美矣。有正无反,其声单薄苍白。今发展其反弹,正中存反,如平静湖面溅起晶荣水珠;反中存正,如荒漠中一乱清泉,醇厚甘甜。声音以阴阳、刚柔并济,相映生辉,组成完美之音色群。”从中就可以看出,刘德海对传统演奏技法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和思考,然后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对其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将该技法运用于《天鹅》、《老童》、《春蚕》等作品中,都获得了全新的音乐审美表现。倘若刘德海拘泥于传统,固步自封,那么对于其自身和中国琵琶艺术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损失。所以说,演奏技术是获得音乐表现力的保障,技术越扎实,越丰富,就越能更加全面、深刻的表现作品。endprint

(三)以丰厚的文化素养为保障

琵琶作为一种音乐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它多种文化,如文学、历史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春江花月夜》,其本身是一首著名的古诗,由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所作,描绘出了一幅月色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以此为素材的艺术作品,包含琵琶、古筝、民族管弦乐、微型雕刻等多种形式。而要想演奏好这首作品,一个关键正是对原诗歌的了解和感悟,也自然对演奏者的文学修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又如《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多数演奏者都知道两者描绘的是同一个历史故事,即刘邦和项羽的垓下之战。但是两者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霸王卸甲》侧重对战争准备的描绘,以及项羽别虞姬和自刎的那种哀怨和悲愤之情;而《十面埋伏》则更侧重于一种战争前后紧张氛围的描绘。对于这种区别的了解和体验,自然是需要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基础的。所以只有一个演奏者有着丰厚的文化素养,才能真正领悟并演奏出作品的精髓。要求演奏者要树立起一种主动学习的意识,有针对性地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看到十分明显的效果,但是长期积累下去,一定能够使演奏者的演奏观、审美观等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是一种积极的变化,体现在作品中,就是音乐表现力和整体演奏质量的提升。

这一点刘德海先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在谈及自己演奏的《霸王卸甲》时,其表示,在年轻时期,认为这首作品重在表现一种战争的壮阔和惨烈,所以追求着一种气势宏大、激情澎湃的演奏效果。而随着年纪的增长和阅历的积累,自己对刘邦、项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开始从人性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作品,认为作品表现的对人性崇高的赞颂、对壮丽陨落的怅然和对生命无常的感叹。所以再演奏时,明显多出了几分深沉和悲壮之感。多数演奏者,特别是学院派出身的演奏者,多是自幼学习琵琶,以音乐特长生的身份参加了中学和大学的考试。也正是因为对琵琶的学习,使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所以综合文化素质较低。因此更要树立起主动学习的意识,知识面越广阔,对作品的认识角度就越多元,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演奏特色,而这种特色的形成,正是富含音乐表现力的体现之一。

(四)以丰富的舞台实践为支撑

公开演奏是琵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也是一个演奏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然而在现实中,很多演奏者在台下都演奏的较为熟练,演奏质量也较高。但是一到了真正的舞台表演时,水平的发挥就会大打折扣,出现紧张、恐惧等,甚至连正常的演奏都难以保证,音乐表现力也就无从谈起。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除了演奏本身之外,演奏者服饰、仪表、气质、精神等,也都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对音乐表现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应该通过大量的舞台实践,丰富自身的舞台表演经验,在保证正常表演的基础上获得丰厚的艺术表现力。具体来说,首先是对名师名家的借鉴和模仿。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资料或实地演出的方式,对名家进行学习。比如他们的服饰选择、登台时的仪表和姿态,演奏中的动作和表情变化等,并在自己的演奏中进行模仿。需要指出的是,模仿是一条捷径而不是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模仿而模仿,而是要在模仿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特色和风格。其次是主动参加舞台实践。在日常学习中,演奏者要主动争取舞台演奏的机会,认真对待每一次演出。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总结、完善和丰富,而绝没有大小、高低之分。而且如果条件与允许,要对每一次舞台演出进行录制,待演出结束后,通过录像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出本次演出中的进步和不足,并在下一次的演出中予以有针对性的完善。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理论学习,如如何克服紧张心理、舞台表演基本规范等,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大量的舞台实践,能够有效消除演奏者对舞台的陌生感和紧张感,获得更加投入的演奏状态。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琵琶演奏者来说,将作品有感情的演奏出来,获得与观众的情感共鸣,既是最基本的二度创作标准,也是获得观众认可的基础。然而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琵琶演奏中音乐表现力的缺失,已经成为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理应引起演奏者的充分重视。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从作品理解、演奏技术、演奏者的文化修养、舞台实践等多个方面,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给更多的演奏者以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高微.论琵琶演奏音乐语言表现力的多元性[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曹月.审美经验体系与琵琶演奏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4,(03).

[3]吴海燕.浅谈琵琶演奏的情感体现[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表现力
论钢琴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如何提高高师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琴法技能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浅谈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的表现力
谈大提琴教学中的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钢琴教学中的音乐表现力研究
大学钢琴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论如何在钢琴教学中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
浅谈钢琴演奏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