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农村丧葬场景下的“热闹”
2015-01-17杨阳
杨阳
摘要:关中平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孕育和发展了多种中国传统仪式,丧葬仪式则是其中之一。当下关中农村丧葬过程中的“热闹”别具一格:传统与流行元素并行,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精神与物质集于一个场景之下,展现出关中地区农村人的日常生活及丰富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丧葬 “热闹” 乐人
中外古今,在众多仪式中,丧葬仪式一直都受到民族学人类学家的重视。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关中平原文化源远流长,并在此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繁华的都城——长安,13朝古都的文化积淀使得这片土地神奇而富有魅力。同时地处内陆,近代遭到较少的破坏,这里便保存了较为完整的丧葬仪式。关中地区的人们在他们特有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尊敬与哀思的同时,也使得他者可以读出其精神里的丰富多彩,感知关中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中,关中丧葬中的“喜文化”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热闹”是关中渭北地区人们常用的词汇,运用范围比较广泛,只要涉及到表演,无论是喜事还是丧事,都可以称之为“热闹”。丧葬场景下的“热闹”与乐人的参与是密不可分的。汉语词典中“乐人”有两种释义。(1)古代指掌管音乐的官吏。(2)歌舞演奏艺人的泛称。显然,第一个释义不适合本文。释义2则比较贴近。在关中渭北地区,人们将丧葬场景下的乐人叫做 “guǐ zi”,之所以用拼音,是因为现下对于二字的书写还有待考究。对于二字的书写大概有两类: “鬼子”,或“龟兹”。张利鸽学者在文章《论陕西关中葬礼习俗中的“喜乐”现象》运用了“鬼子”一词。因为当地人的发音直接会联想到“鬼子”。有的学者则认为“龟兹”更为合适。值得一提的是,史学界的人知道“龟兹”读“qiū cí”而非“guǐ zi”。学者之所以认为是“龟兹”。原因有几点:第一,【龟兹:汉语拼音:qiū cí,龟兹语:Kutsi,维语:Küsen】。龟兹语的发音跟“guǐ zi”有相似之处,在与当地人的交流过程中发音使人误读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龟兹”一词很轻易地被知识水平有限的村民读作“guǐ zi”。第二,“龟兹”人从事的工作与现在当地人的行当有着共通性,拥有共通的文化涵义。因而本文暂且运用“龟兹”来指代乐人群体。关中丧葬中的 “龟兹”表演指专门从事祭祀活动的吹鼓手。主要的乐器有鼓、锣、唢呐、钹、梆子,长号,短号等组合而成,一般会有8、10、12、16口人,中国人偏爱双数。除了“龟兹”表演,其他娱乐节目也是热闹的内容之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物质条件比较匮乏,人们生活条件不是富裕的情况下,一般会请6口龟兹,加上电影放映或者木偶戏。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便早早跑来看热闹。丧事给村民们提供了聚会的机会。小商贩也会前来赶场子,烧醪糟、炸油糕、卖糖葫芦的等,摆摊营生。观看的人们一边坐在小凳子上看电影,一边招呼着亲人吃喝。小孩更是欢喜的跑来跑去,手舞足蹈。到了当下,这个“热闹”注入了新的元素,同时也淘汰了部分元素。20世纪末,很多西方乐器如电子琴、架子鼓、吉他等乐器便在关中农村地区流行起来。传统的关中秦腔、电影放映和现代的流行歌舞表演。这些表演适应了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中老年人偏爱秦腔、电影。年轻的人们则会拥挤的观看歌舞表演。这些人一般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但擅长表演的群体,年龄也分布在18岁至50岁之间。他们的舞台是很简单的。晚上,一片空地、一台架子鼓、一架电子琴、两三个话筒、音响和几个“演员”就开始了3—4小时的演出。演出的节目类型也越来越多:唱歌、杂技、舞蹈、相声等节目。这些节目中,有悲凉也有欢乐。表演的原则是哀悼逝者、安慰生者。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再丰富多样的演出都少不了“养儿难”这首歌:养儿难呀, 养儿难,听我从头说一番,娘怀胎啊十个月,提心吊胆苦难言。一把情啊,一把泪,辛苦把儿拉扯大……在世的儿女们想一想,谁家的爹妈不是这样。为了更好的融入角色,演唱者会身着孝袍、头戴白纱、表情哀伤,俨然一位孝子的装束。嘴里唱着歌词的同时,他时而扭头表示难过,时而低头陷入哀伤,时而低头凝望遗像。一会后退几步、一会慢慢跪地,伸手,曲臂抚摸胸口。演员们惟妙惟肖的展演了孝子们的角色,同时也赢得了观众的好评。演员在表演的同时,主持人会在歌词的高潮部分夸奖演员“付出感情、付出眼泪,大家鼓励一下”。这时,跪地的孝子们一边抹泪,一边也会掏出钱来,明的暗的塞进演员兜里或者盘子里,以此谢谢演员的出色表演,观众们也会揉揉眼睛抽噎起来。
在悲伤与高兴的交错中,本人对于此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
1.喜与悲的“生死观”,民间有句俗语叫做红白(喜)事。红事即结婚,用喜字很正常。那白事也就是丧事,也称之为喜事。该作何理解。在关中农村,有句俗语“八十老人儿笑着埋”。人活到八十岁,已经高寿了,去世是情理之中。关中地区的人们拥有明智的“生死观”,对于老者归去是持有较为乐观的态度。因此,在丧葬中,看到的不止是哭的场景,还有嬉笑的场面。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喜表面上与结婚的喜的场面会有相似性,可最深的层面却并非一致。其实,在很多地方也有哭嫁的说辞,喜中也是带点悲伤。二者的着重点不一样,丧葬中的“喜”不是肆意妄为的开心快乐,更多的是对于逝者亲人的安慰,通过表演缓解儿女们的丧亲之痛,同时,也是对于逝者奔向极乐世界的淡然,道家思想暗含其中。
2.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很注重孝道,最明显的便是对于逝者的厚葬。关中位于华夏文明的中心,农耕文明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的孝道文化。“孝”是关中丧葬文化的精神内核,关中丧葬从始到终,集中贯穿着一个“孝”字。服丧期间,重孝者白天黑夜孝服不离身。和丧事有关的诸多事物,都带有个“孝”字,直系或旁系的晚辈,叫“孝子”;人们穿的白色长衫,叫“孝衫”;灵前燃纸的瓦盆,叫“孝盆”等。孝最直接的体现为能厚葬逝者。个人认为,厚葬并不是简单的从陪葬物的多少、举行场面的隆重来衡量,而是应该以它们与家庭经济状况的比重来比较。凡事都得有个度,太过操办则为奢侈,对逝者随便葬之,则为不孝。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人们,更多的继承了古人传统厚葬的思想,貌似落伍,实质上是内心的善与孝的一种体现。在整个丧葬过程中,有无数个细节都可以体现出孝道。比如,上文提出的表演中“养儿难”、“我的老父亲”、“母亲”等歌曲的演唱,不仅仅是对逝者的赞美与哀思,同时也给前来看热闹的后辈们上了一节“感恩课”。
3.传统与流行并存,文化多元丰富。在整个丧葬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鼓、锣、唢呐、钹的韵律,也可以感受架子鼓、吉他、电子琴的节奏。有传统的秦腔悲亢凄凉,也有民间流行音乐的欢快动感。总之,在关中的农村地区,我们既可以欣赏传统的东西,也不乏现代元素的喜感,二者相得益彰,在丧葬表演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丧葬场景下的“热闹”看似表面上的吃喝玩乐,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涵义。“热闹”既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又一定程度上安慰生者的情绪。热闹既使参与者嬉笑不止,又会在某一刻触动内心。热闹既对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也体现了关中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存在即合理,这就是最真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王国胜.现代化过程中的乡村文化变迁探微[J].理论探索,2006,(05).
[3]张利鸽.论陕西关中葬礼习俗中的“喜乐”现象[J].大众文艺,201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