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筝颤音技法的运用

2015-01-17王玲

艺术评鉴 2014年21期
关键词:颤音特点分类

王玲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古筝的新作品蓬勃发展,出现了很多杰出的青年古筝演奏家和优秀的古筝作品。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和现代文化氛围的熏陶,让人们的耳边充斥着各种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使得传统音乐受到冷落,古筝乐曲的学习也出现了浮躁,急于求成的状况。特别是古筝左手技法的学习,人们往往愿意练习左手指序的高难度技法,却不愿静下心来学习左手颤音,其原因是学筝者不了解颤音这一技法在乐曲中的重要性。作为古筝专业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该技法在教学中加以重视,将此技法很好地传承下去,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并加以运用。为此,本文对颤音、颤音的种类和演奏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颤音  特点  分类  功能

近年来,在我国众多的传统乐器中,民族弹拨乐器古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古筝的艺术表现力丰富,而种种艺术表现都是领先各种基本技巧及其组合运用来完成。在多种基本演奏技法中,左手技法以“揉、吟、滑、按”最富有个性,这些技法的运用形成了古筝曲“以韵补声”的旋律特点。随着古筝艺术的发展,古筝左手的技法随着新作品的出现迅速增多,左手在筝码右边的演奏任务加重,从而改变了传统筝曲中单一的右手职弹,左手职按的基本形式,增强和丰富了古筝音乐的表现力,因此,颤音的技巧对筝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古筝这个乐器之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且流传两千多年被誉为“民乐之王”,其筝乐风韵独特,个性鲜明是主要原因,左手“揉、吟、滑、按”的运用是形成古筝特有韵味不可缺少的演奏技法。可是很多习筝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愿静心去学习左手作韵技巧,若对此熟视无睹,必将损害古筝音乐的艺术表现力,丧失古筝音乐的个性特点,进而阻碍古筝艺术的发展。在教学中,常遇到这种现象:学生们对双手弹弦的乐曲或乐段都愿意勤加练习也能较好地完成,反而一遇到右手弹弦,左手作韵的乐曲或乐段,就会两手配合不准确,音准控制不好。除了谱面标明的“滑”、“按”音外干脆忽略左手的颤音,弹奏出来的音乐毫无韵味,即使使用了“揉、吟、滑、按”等技法,颤弦的方法也是千篇一律。不善于或不会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在颤弦的速度、力度、幅度上加以调整,抓住风格、内容、情感变化的需要调整左手的做韵技巧。学生们也普遍反映右手弹、左手按的乐曲难以掌握。这些都是忽视左手传统“揉、吟、滑、按”技法练习的结果。

“揉、吟、滑、按”是古筝演奏中左手独有的演奏技法,其中“揉”、“吟”因其演奏方法基本相同,常被统称为“颤音”,弹筝时使用非常普遍,可是谱面上一般只会明确标记“滑”、“按”符号,而“颤音”通常都无明显的标记。“颤音”由不同的演奏者视乐曲的风格、内容、情绪表达,自行斟酌处理,只有在特殊和必须强调的地方才有符号标记。这给演奏者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和发挥的余地,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自己的演奏习惯来对乐曲进行处理,这些特点就给初学者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老师的引导和示范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颤音

颤音是古筝左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法,据有关资料记载,这一种称呼约始于20世纪50年代。它通过快速而细致的音高波动,赋予音乐以表情色彩,是对传统“揉”、“吟”技法的总称。

“揉”、“吟”名称来源于古琴,古筝模拟借用了其演奏方法,但古筝左手作韵与古琴作韵相差甚远。古琴是左手以徽位为起点,由向左或向右来回运动以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而古筝传统的“揉”、“吟”都是左手在筝码左边15厘米左右的弦段上,通过左手一下一上均匀的揉动,使发音弦段改变弦的张力,使发音弦段一张一弛,一短一长有规章的变化,使琴音优美、柔和。揉弦中大者为“揉”,小者为“吟”,在演奏中,左手的“揉”、“吟”也常随乐曲情感的变化和演奏者的不同千变万化。对于传统“揉”、“吟”的分类,筝界内有多种不同的分法:有分为“颤、揉、吟”三种,有分为“揉、吟”、“颤、揉”或“颤、吟”两种,还有的统统称为“揉弦”、“吟音”或“颤音”等等。但从“揉”和“吟”总的作用来看,都是润饰右手所弹的音和延长音波,让点状的音产生出线状的音波。另一方面根据左手运用“揉”、“吟”的动作,笔者认为用“颤音”来统称这些技法则更为形象、准确。

二、颤音的种类和演奏方法

颤音的种类很多,虽然有时在谱面上只有一种标记,且很少在乐谱上现出,甚至有的乐曲通篇看不到一个“颤音”符号。但是在乐曲中,自始至终断断续续或连续不断地贯穿颤音的效果。演奏各种不同流派的乐曲时,实际使用着的颤音因此动作不同、演奏者不同而其音质、音色也不同。这种颤音称为风格性颤音,它包含有古筝地方性音乐风格特点和弹筝者个人音乐风格特点。

古筝地方风格性颤音的特点和各地方民间传承的古筝流派有关,中国传统中古筝可分为山东、河南、客家、潮州、浙江、陕西等流派。这些流派的颤音又与各地方音乐中的风格性旋律特点有密切关系。应该说古筝将地方音种声腔音韵和乐汇风格的许多特点,都融进了演奏中,使得乐器的演奏声腔化了,颤音的使用也是器乐深受戒化的一种体现。同时,在一个民间流派的众多传人中,虽然大家用的原始谱都是一门的,但给旋律加花的方法和颤音的用法,则取决于演奏者的技巧、气质、爱好和音乐素养等方面的因素,这便是颤音所体现出的个人音乐风格特点。虽然颤音具有典型的地方音乐风格特点和个人音乐风格特点。但从训练的角度及基本演奏方法来看,还是可以大致将它分为三类的:

(一)平颤音:“平颤音”也叫“吟弦”,其符号称为“”,亦即一般意义上的“揉弦”。它的演奏方法是左手食、中、元三指自然并排,按在琴码左侧弦上轻微颤动,颤动幅度较小。实际上平颤音是旋律中最常用、最平和的修饰颤音。平颤音最常用于南方古筝各流派的筝曲中。如客家筝曲《出水莲》就运用了大量的平颤音技巧,尤其在第一部分的慢板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几乎每小节中都出现了平颤音。此曲自始至终采用颤音和滑音的技法贯穿全曲,充分体现了客家筝儒雅、淡丽、从容、平和湿润的风格韵味。

(二)小颤音:标为“”,演奏方法为左手食、中、无三指按在琴码左侧弦上,手掌手臂肌肉较紧张地按动,产生颤抖,弦颤动得较快。与平颤音所产生的轻松的音响效果不同,不颤的声音听起来有一种凄切的味道。这是一种突出风格韵味的演奏方法,在技术上要比平颤难度大一些。这种颤音常用于凄凉、悲怨的旋律中,在河南派筝乐中运用较多,如传统作品《闺中怨》;小颤音在发音弦上反复吟,造成震撼效果,着力表现了一位闺中女子怨天尤人、忧郁愤懑的情绪。

(三)大颤音:标记为“”也称“重颤音”。演奏方法是右手弹弦,左手在筝码左边15厘米左右的弦段上,用食、中、无名三指(或食、中两指)做垂直的慢而大的上下起伏。它较小颤音音波幅度较大,音程变化一般在大二度或小三度,音响效果有较强的紧张感。大颤音常用于演奏感情比较强烈的乐曲旋律,大颤音随乐曲情感的变化,演奏者会根据乐曲的风格和情绪的变化而演奏出不同的情感色彩或时而快轻、时而悲伤、时而快而舒缓的多种变化,如山东筝曲《汉宫秋月》,此曲虽以感伤为基调,但由于大跳音使用及按、颤(特别是重颤)造成的音色变化,音乐也常常出现激烈奔放的效果,易于催发感情波澜,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以上几种属于较常用的颤音,另外还有持续颤音和节奏颤音之分等。总之,不同的颤音演奏需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乐曲来区分和使用。

三、颤音使用的一般规律

颤音的标记在谱面上不像乐谱的标记特别准确和详细,谱面出现的符号也比较单一,只有“轻颤音”和“重颤音”的符号较为一致。因此,颤音的符号并不能很准确地表明颤音的类别。但颤音的使用还是有其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好了,也能运用自如。

(一)以下三种情况一般要加颤音

1.时值(节拍)长的音可加颤音以润饰音色

2.重拍上的音加颤音,强调突出重拍

3.右手大指弹的音加颤音,延长音线

以上三种情况是较普通和通用的,但不能一概而论,运用时还需要根据乐句的层次、曲风来处理颤音的运用,方能将颤音使用得合理恰当。如下例:

这是《将军令》曲中的片断,这段音乐情绪庄严而宏伟,它根据乐曲情绪的需要打破了常规,在弱拍,非大指弹弦时加入颤音,突出低音。

(二)颤音是地方风格体现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在演奏地方风格乐曲时,要注意其颤音的使用规律。

1.北方筝曲风格中粗犷、哀怨、明畅,的情绪较多,多用大幅度长时值的“重颤音”和“小颤音”,如河南派传统乐曲《和音》、《落院》、《闺中怨》等筝曲。

2.南方筝曲中柔美、婉转、淡雅,多用平衡徐缓的“平颤音”。如潮州筝曲讲究微颤、级进揉弦,使旋律大部分乐音都经过润色,表现出清逸、细腻的风格。浙江筝曲以清弹为主,加入适当的平颤音修饰、客家筝曲古朴、清秀、肃穆,所有颤音以平颤音为主。

遵循以上规律去演奏,基本可以把握乐曲的基本风格就不会出现潮州的乐曲弹出河南的曲风,秦腔弹出江南小调。当然,要掌握各流派的颤音,和各种形态的颤音还需通过具体的学习和刻苦的练习,多听多学多练各流派名家的筝曲来慢慢体会。

参考文献:

[1]杨娜妮.杨娜妮古筝教程[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2]周标.古筝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3]李萌.古筝基础教程[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4]童宜风.古筝入门[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5]张贵声.筝艺散论[J].秦筝,1993,(02).

[6]李柯.论古筝的颤音[J].音乐探索,2002,(03).

猜你喜欢

颤音特点分类
分类算一算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对长笛演奏中的颤音研究
浅析颤音技术在美声演唱中的运用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浅谈古筝左手演奏技法
——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