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15-01-17陈元明

学理论·上 2015年3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思政教育大学生

摘 要: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呈迅速蔓延之势,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形成整体性挑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因此,必须客观、全面地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从课程建设、日常思政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着手,综合应用多种对策才能有效化解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大学生;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7-0241-03

历史遗产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宝库,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而且能提供丰富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可以帮人们鉴往知来,创造更加光明的未来。因此,古今中外大多数国家都会重视本国的历史、善待本国的历史遗产。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不少人以“理性思考”、“大胆创新”、“重新评价”为名,肆意歪曲和丑化历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开来。

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活跃但不成熟,可塑性强,易受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观点的蛊惑,因此大学生往往成为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错误思潮渗透和利用的重要对象。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呈迅速蔓延之势,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源流及特征

“历史虚无主义,简言之,就是虚无历史,即对客观历史的本质、真相和规律持怀疑、否定和消解的态度,对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任意解释甚至刻意歪曲的一种历史观。”[1]

我国作为具有五千年辉煌文明的大国,曾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因此在我国古代没有产生历史虚无主义的土壤。但到了近代,我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多次处于被动挨打的悲惨境地。在民族危机刺激下,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从“向西方学习”逐渐转向“全盘西化论”,进而全盘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由此发端。早在1898年,湖南《湘报》就载有“唯泰西是效”和“一切制度悉从泰西”的主张[2]。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界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滋生了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倾向,尤其是经过陈序经、胡适等学者的鼓动,以“全盘西化论”为主要特征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后来随着爱国主义的高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沉寂了相当长一段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同时在西方历史相对主义和后现代史学等思潮影响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沉渣泛起。这股思潮在西方以唯心史观为哲学基础的各种思潮影响下,与全盘西化论相伴而生,以否定革命,否定社会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华文明,鼓吹改良,美化“三座大山”为主要内容,在社会上形成较大影响。

这股思潮与我国近代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虽然同为一种思潮,但因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隐蔽性

近年来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多数是通过学术研究的形式出现的,其思想观点往往通过多样化的学术包装而隐蔽起来。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在学术“双百”方针掩盖下,热衷于历史研究范式转换,千方百计攻击唯物史观,丑化革命,丑化社会主义,丑化中国共产党。这些问题往往与学术问题相交织,不易被识破,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二)欺骗性

许多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学术创新”的幌子对史料随意地剪裁、涂抹以服务于其既定立场。他们往往纠缠于历史细节而不去仔细研究复杂的历史背景,常把现象当本质、把支流当主流,如此得出的“创新观点”多数经不起推敲。但这些观点对涉世未深,尚未树立科学历史观,又满足于表面现象而不求甚解的部分大学生而言却显得“新颖”、“创新”而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三)渗透性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性很强,近年来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更严重的是,这股思潮已蔓延至教育界,高校已成为其重灾区,有人在课堂上公然调侃烈士,谩骂领袖,否定革命,否定社会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甚至丑化中华民族,连最基本的民族自尊都不要了。可见这股思潮一旦渗入大学生的心灵,将对祖国的未来产生多么恶劣的影响。

(四)腐蚀性

历史虚无主义常常以多种形式影响社会舆论,一步步诱使人们重新认识某些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达到逐步歪曲历史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者采用的手法多是“滴灌式”的一点一滴地腐蚀人们的思想,逐渐抽掉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依据,以达其政治目的。这股思潮的腐蚀性可见一斑。

(五)现实指向性

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层面的问题,根源于社会存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及其评判是我国现实社会阶级阶层复杂利益关系在历史观上的反映。该思潮散布的种种观点表面上是历史问题,实际上有着明确的现实指向性。但这种现实指向与近代历史虚无主义是不同的。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现实指向是集中攻击我国的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诱使我国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已渗入高校,其泛滥势必严重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虚无主義思潮已对其四个方面形成了整体性挑战。

(一)历史虚无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挑战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唯心史观,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考察历史的根本观点——唯物史观,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之一。如果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而放弃了对唯物史观的认同,那也会对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理论产生怀疑和动摇以致否定,从而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形成巨大挑战。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挑战

当代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目的是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主要方法是否定革命,诋毁反帝反封建斗争。许多历史虚无主义者以阴暗、仇恨的心理看待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提出“告别革命”的谬论。而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正是人民革命的产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革命这个前提被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失去了合法性[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会被釜底抽薪。他们還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把失误无限扩大,散布社会主义失败论,或者只强调“中国特色”,不强调“社会主义”,借以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混淆视听。如果任其在大学生中蔓延,就会动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4]。

(三)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挑战

历史虚无主义的不少鼓吹者丧失了起码的民族良知,他们打着“解放思想”的旗号,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公开宣扬“侵略有功,压迫有理,反抗有罪”的谬论,走上称颂帝国主义侵略,称颂殖民统治的卖国道路上去。一些人还刻意宣扬中国人的落后性,丑化辉煌的中华文明,恣意抹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历史虚无主义的这些“高论”降低了不少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使部分大学生丧失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削弱了大学生群体的民族凝聚力。如果对其听之任之,那么在大学生中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

历史虚无主义者常打着“改革创新”、“反对僵化”的幌子,以标榜自己在“改革创新”,动辄指责别人“思想僵化”。似乎只有诸如否定革命、贬损爱国主义、丑化社会主义的观点才是“改革创新”的,而肯定革命、褒扬爱国主义、反对丑化社会主义的观点都成了“思想僵化”、“教条主义”了。其实,他们所宣扬的那一套,不过是从某些西方汉学家那里贩卖来的舶来品,是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洋教条”的变种[5]。历史虚无主义如此歪曲“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庸俗化,既不利于真正的改革,也不利于真正的创新,对在大学生中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百害而无一利。

(四)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挑战

知荣明耻是人区别于动物、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准。历史虚无主义企图颠倒历史,搞乱人们的历史观。历史观的颠倒必然导致是非、美丑、荣辱标准的颠倒等一系列的道德失范,那种所谓“躲避崇高”、“拒绝壮烈”、“告别革命”一类误导大学生的低俗的、反历史的说法,就同历史虚无主义有着极大的关系[6]。这种评判标准的颠倒导致大学生中出现了荣耻倒挂现象,根本上违背了社会主义荣辱观,造成极大的道德混乱,严重毒化了社会风气。

三、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原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日益冲击着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挑战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一)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客观因素

1.历史虚无主义隐蔽性、迷惑性的特点

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观点往往不是系统、全面地传播的,而是散见于学术论文、通俗历史读物、大学讲座、网络论坛博客、文艺作品和影视剧里。历史虚无主义一般通过学术研究来表达核心观点,以“学术自由”掩饰其真实的政治诉求,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历史虚无主义用哗众取宠的言论吸引眼球,用似是而非的论证否定既有历史结论,契合了某些大学生猎奇求新的逆反心理,往往给他们“大胆创新”之感。这些特点使其不易被大学生识破,反而易使部分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误导。

2.现实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存在

经过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业化建设和后来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获得了闻名世界的成绩,但也积累了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级阶层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劳资矛盾、干群矛盾、中外矛盾、地区矛盾等社会矛盾凸显。两极分化、腐败、住房、医疗、教育、强拆等诸多社会问题与党的理论有较大差距。这些矛盾和问题迟迟未得到有效解决,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怀疑主流意识形态、怀疑党的执政能力的情绪。部分大学生在对现实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质疑声中,往往倾向于历史虚无主义观点。

(二)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观因素

大学生作为富有活力、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同时涉世未深,“三观”尚未定型,他们在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观因素。

1.大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存在浮躁心理

当代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往往不在于历史的深层规律和历史事件的宏观背景,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获取呈现“碎片化”现象,即获得的知识是单个的而非整体的、孤立的而非联系的。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存在严重的浮躁心理,偏重于感性认识,理性思维不足。而历史虚无主义多数也是以“碎片化”方式传播的,这种浮躁心理使部分大学生易于接受其影响。

2.大学生对历史的认同存在逆反心理

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一方面他们有着很强的反传统意识;另一方面他们对一些新奇的学说,哪怕带有一定偏激性的,也想了解,凡是迎合其某种心理的,就可能盲目认同。因此,一些大学生喜欢通过各种媒体对一些自我标榜为“鲜为人知的历史”、“解密”、“真相”及“口述”之类的资料和小道消息有浓厚兴趣,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受其影响。

四、化解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对策

(一)抓好课程建设,改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开设,本来为大学生树立科学历史观,化解历史虚无主义影响提供了契机,但至今仍有不少高校在教学上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历史观培养、重灌输轻引导、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使其实效大打折扣。因此,《纲要》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使其掌握提高历史辨别力的武器;应适当增设讨论、辩论、知识竞赛等互动环节,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正确引导;应注重实践教学,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参观走访以及请优秀老同志讲学等活动。同时,贯彻“研究无禁区,教学有纪律”的原则,严格教学纪律,使教师不得在教学中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论调。

(二)加强日常思政教育,重视思想道德的考核

要有效化解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只靠思政理论课教学是不够的,还要靠日常思政教育。因为思政理论课教师传播的思想毕竟是理论性的,还需在实践中得到印证才更有说服力。学工老师在评奖、评优、入党、就业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中必須真正重视思想道德标准的考核,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日常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相得益彰,对化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形成合力。

(三)改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隐性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校园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道德准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管理,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谬论。

(四)搞好队伍建设,纯洁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的传播者,使其正确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搞不好,就会“上梁不正下梁歪”,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在大学生中的泛滥。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纯洁性建设。一方面要严格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准入机制,严把思想关,以是否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要标准;另一方面要畅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退出机制,把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人及时清除出队伍。

(五)搞好社会建设,加快改善民生的步伐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问题往往是和现实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许多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大学生往往是因对现实不满导致的。因此要解决好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加快民生建设步伐。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大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同度,增强正面教育的说服力,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总之,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必须足够重视并寻求科学的对策,而回避和躲闪只会使问题复杂化,导致严重后果而悔之莫及。苏联解体的悲剧就与其对历史虚无主义应对乏力有密切关联。“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7],因此我们必须汲取教训,把解决历史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化解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冯夏根,胡旭华.虚无的背后——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论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2]甘林.是“思想文化标杆”还是“历史倒退领班”[J].中华魂,2013(7).

[3]梁柱.要充分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严重危害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4]朱宗友,郑春燕.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三大社会思潮剖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

[5]杨发航.新时期影响爱国主义的主要社会思潮辨析[J].新视野,2010(2).

[6]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危害[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4).

[7](唐)杜牧.阿房宫赋[A]//.杜牧,著.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收稿日期:2014-12-20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YCBZ2014037)的阶段性成果;2013年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SBD13ZD0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元明(1980-),男,河南周口人,桂林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思政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