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如何面对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
2015-01-17陈兵
摘 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众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但网络谣言也随之出现,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的主力军在虚拟的网络中随时随地交流着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网络传播快捷、匿名、互动和任意性的特点是谣言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应该三管齐下共同监管网络谣言,共同营造一个清新、健康、积极向上的互联网共有家园。
关键词:自媒体;网络谣言;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7-0209-02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从论坛、社区到博客,再到微博、微信,这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换平台。一方面,这个平台成为广大网民表达诉求的“广播站”,增强了网民的知情权,增加了参与社会各种活动的机会;另一方面,这个领域也成为网络谣言的发源地,对社会管理造成一定不良影响。
近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几起网络造谣和传谣的个案重拳出击,查处了一批利用互联网制造和故意传播谣言的人员,关闭了一批造谣传谣的微信、微博账号,公安机关依法对相关涉案人员进行治安拘留等处罚。在虚拟的环境中自由选择信息和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为谣言的肆意传播提供了快捷、匿名、互动和任意的便利条件。从而导致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导致感性判断大于理性判断,严重威胁社会公共安全。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提出: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一、自媒體时代网络谣言的含义
“We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于2003年7月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该报告对“WeMedia(自媒体)”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换句话说,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通过各种不同的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称为网络谣言。网络谣言的肆意传播主要涉及民众比较关心的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通过对多个网络谣言的总结得出,网络谣言的传播具有突发性和流行性两大特点,所以时常会对公共社会安全造成消极的影响。
二、网络谣言成因以及散播过程中的特点
第一,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和细菌的繁殖一样,有其独特的土壤、营养和环境。其形成有复杂的社会原因:(1)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的是社会的不确定性;(2)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的是现代科学知识的缺失;(3)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的是社会信息化管理的滞后;(4)为谣言的滋生提供经济动因的是商业利益的驱动;(5)加强了谣言的扩散、束缚了网民的意见的是网络推手制造谣言。
第二,网络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基本特征:快捷性、炒作性、变异性和反复性,这些特点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鼓动一大批人参与,有很大的危害性。(1)快捷性。网络谣言的快捷性是指网络谣言一经生成,通过不同的网络介质迅速流向广大网民后,迅速在社会层面中广为传播的属性。一方面,网络谣言的生成很多是和广大人民相关联的事件,而且都伴随着突发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自媒体时代,手机的普及使得其传播速度更为迅速,给社会造成的恐慌将更为严重。(2)炒作性。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的是当今社会环境中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以及民众整体文化素质相对不高。比如日本福岛核电站事件造成中国部分地区疯狂抢购食盐,市场一片混乱。从个案中我们不难发现,网络谣言具有捕风捉影和似是而非的特性,而且具有极强的可炒作性,如果不从源头上加以严厉的遏制,将有可能会造成整个社会大格局的混乱。(3)变异性。所谓的网络谣言的变异性是指谣言在传播过程中,被多个不同的传谣者加以增删和渲染的再创作,使得一个谣言演变出多个不同的版本。网络谣言常常因为本身复制方便的特点,不会出现记忆缺失等现象,往往变异伴随着传播者的某种主观动机。(4)反复性。同一谣言有时候会伴随着时间的演变间断性地卷土重来。例如近几年时常刮起的“新疆人扎针”的谣言之风,被多次声势浩大地流传。公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未得到根本的解决是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网络谣言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的影响
从社会层面上,网络谣言很容易引起民众的恐慌,危害社会公众安全。如若不加以及时制止,任其发展,可能会危及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有时,网络谣言还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麻醉人们神经,扰乱人们的生理功能,让人们的心理变得越来越不正常、不健康。现在我们社会取得的稳定局面来之不易,但网络谣言扰乱了社会秩序,引发了公众恐慌,而且破坏了政府公信力,损害了政府形象。
网络谣言的传播,涉及面广,影响强度高,容易对高校大学生群体产生不良影响。大学生作为中国网民的主力军,是网络的常客。大学生网民,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而且创造力极强,时常被网络谣言欺骗,有的甚至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长期处在一个不健康的网络谣言环境下,会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因此,深入分析网络谣言的传播背景及其影响,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谣言对高校大学生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面对网络谣言,社会、高校及大学生的对策
现如今社会和高校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和关爱大学生这一群体,在与他们的沟通交流中,深入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内心,用切实可行的舆论来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一)社会层面
首先,要切实从源头整治网络环境。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进行行业规范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虽然目前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已经制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并且一再倡导实名制网络推广和应用,但是法律监管和制度的建设依然滞后的现状也是造成网络谣言危害社会的“灰色通道”。所以,为筑好网络谣言的“防火墙”,不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完善。
其次,加强主流文化建设。网络文化的本质是一种腐朽、低级、破坏性的文化现象。随着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不断变化,谣言在不断地更替。加强政府职能部门诚信执政和诚信服务是加强主流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谣言没有了滋生的温床,网路环境就随之安全了。
(二)高校层面
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应采取众多措施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正能量教育。
1.网络管理机制需健全。高校要通过制定完备的网络管理机制,通过信息化管理机构掌握网络主动权,预防有害信息的肆意传播。立足现状,成立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工作机构,形成完备的校、系多层管理体制。
2.网络心理教育需深化。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开辟了我们开展心理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我们要借助网络技术的发展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影响力,以此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管理者素质需提高。伴随着网络文化的侵袭,高校管理者需时刻将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挂在心头,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用先进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在传统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架起网络管理的“桥梁”,利用现代社交媒介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做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领航人,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强化集体意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和新社会公德,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管理工作队伍。
(三)大学生层面
作为年轻知识群体和实现中国梦主力军的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主动承担抵制网络谣言的责任。
1.从自身做起,樹立正确法律意识,对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恪尽职守,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打击利用网络传播谣言的行为。
2.从自身做起,增强社会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文明上网、文明发言。
3.从自身做起,不做谣言的制造者,不做谣言的传播者,更不做谣言的信任者,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
广州某大学于2012年12月随机抽取三个年级共54名学生进行了网络谣言问卷调查,当问到你看到网络中一些夸大事实的论点时,有79.63%的大学生“抱有怀疑”,只有5.56%的学生“相信”,而“不相信”的学生占14.81%。当看到一些夸大其词的网上言论时,0%的学生不转发散播谣言,87.04%的学生“看过就算”。在被问到“如何防范网络谣言的传播”(多选)的问题时,62.96%的学生希望加大宣传、增强民众辨别是非的能力;72.72%的学生要求及时发布,澄清谣言的信息;55.56%的学生建议网站管理人员删除谣言信息;50%的学生选择对散布谣言的始作俑者加大处罚力度。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广大大学生对网络谣言还是比较理性的。
现如今,我国正处在建设中国梦的黄金时期,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营造一个健康稳定的社会环境尤为重要。自媒体时代,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指引着现代科技创新的前进方向,迎着朝阳的青年学子在思维创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打造讲正气、遵法纪、守底线网络文化的重担。青年学生都应时刻牢记这种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正义感,做网络环境的环保小卫士,自觉抵制各种网络糟粕,为积极营造一个清新、健康、向上的互联网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戴国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7(3):84-85.
[2]石晶.网络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调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5).
[3]刘荣,刘艳.网络谣言的善治途径[J].新闻世界,2012(2):67-68.
[4]岳健能.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及国内外研究综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1).
[5]肖迪威.建立完善的网络谣言预警机制[J].改革内参,2012(23):25-23.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陈兵(1981-),男,山东莱州人,分团委书记,硕士,从事思想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