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祭红”现象的当代价值研究

2015-01-17杜锦文王玉珍

学理论·上 2015年3期
关键词:建构价值

杜锦文 王玉珍

摘 要:“祭红”现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语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愿望诉求,蕴含着德行的价值取向,是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重要历史渊源,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及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出发,分析了“祭红”现象的语境及其意义,说明了“祭红”现象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祭红”;价值;大学生价值观;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7-0213-03

新形势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时空范畴。在时空方面,是指与时俱进、立足现实、永续发展的复合式时空背景;在历史方面,是指相对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而言,是一个处于永恒发展与普遍联系中的集时间、空间和人类社会发展于一体的综合体。当前“新形势”是指在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之后,我国社会建设的重心在民,建设的目标为更加富强、公平、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的途径是可实践的全面改革。在这种新形势下,“祭红”现象的价值就值得我们去重新审视和探究。

现如今,中国民间存在各种自发的“祭红”现象,其意思为人民群众自发地对于红军及红军有关事迹的祭奠。“祭红”现象的本质是最直接民意诉求的体现,是民众最真实情感的表达,是民众精神向往和寄托的载体。本文研究“祭红”现象并不仅仅是研究“祭红”现象本身的各种含义,而更多的在于研究“祭红”现象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到底具备什么样的价值,对于当代中国的精英人群——大学生有着怎样的价值导向。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微妙时期,各种改革无例可循、无章可依,而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发展和建设好当代中国又是当前形势下最迫切的问题。不同时代透射出的精神光芒是相通的,我们摧垮一个精神雕像很容易,重新建设却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1],因此,对于处于人生敏感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如何利用相同的精神光芒来考虑大学生价值观的建设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祭红”现象的唯物史观分析及语境探析

(一)“祭红”现象的含义

“祭红”现象是指人民群众自发地对于红军及与红军相关事迹的祭奠。它所描述的是中国人民对浴血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的由衷感激之情,它所反映的是红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之情,它所表达的是人民群众对红军战士的深切崇敬之意。

“祭红”现象广泛存在于中国各地。如:作为红色文化的代表——遵义,其红色文化旅游基地烈士陵园就有一座红军坟墓,里面长眠着为了革命事业和人们利益大义牺牲的原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二营卫生员龙思泉烈士,后人把他为穷人治病的行为神化,称他为“红军菩萨”[2],一年四季,不管酷暑严寒,雕像周围永远花团锦簇。除遵义外,全国其他地区也存在“祭红”现象。如浙江省景宁县英川镇梨树突村、陕西丹凤县寺坪镇七里店桥沟组以及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石峰村村民,每年都要举行祭奠红军英烈的活动。

(二)唯物史观下的“祭红”现象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归根结底为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因经济关系的不同而由此产生的不同社会关系形成了整个社会,这些由不同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他们代表各自的阶级,为自己的阶级服务。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各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民群众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主导着社会的发展。“祭红”现象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对过去英雄人物的缅怀,而其实质是人民群众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向往。“祭红”现象从形式上来讲是客观的,是为了缅怀过去英雄式的美好而寄托于英雄的一种主观精神现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一方面,“祭红”是一种形式上客观和内容上主观的实践活动,也是由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是由当时的社会具体情况所决定的。然而,现今人民仍然在缅怀这种红军精神,其实质是当前社会物质条件的不发达所决定的。虽然,当前我们社会总体来说人民生活大体富裕,但在农村及偏远地区还存在着许多由物质条件决定的各种不良社会因素,因此,“祭红”现象的存在还是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因素和历史因素在里面。在改革开放以前,人民的“祭红”现象特别明显,许多民众,特别是50年代至60年代的人们,对于红军的敬佩之情和向往之情更加浓厚。因此,可以说,“祭红”现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现象。当我们的社会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之后,这种形式客观内容主观的“祭红”现象会慢慢消失不见。从另一方面讲,“祭红”现象的内容是社会意识的部分,它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并且这种民众自发的、向上的、积极的精神意识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先烈、英雄人物,对于人民大众来讲,是我们从小学习的对象,是我们的榜样。这种“祭红”现象所體现出的中国精神在当下中国具备实效性[3],民众很容易融入到这种发源于民的“祭红”活动当中去,从而感受到“祭红”现象的正能量。大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体系,虽然不健全,但是他们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他们中的大多数有着青年人的雄心壮志,很容易被红军的事迹和精神所感动,从而进行效仿,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祭红”现象的传统文化语境

“祭红”现象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下,表示人们对红军及红军精神的崇敬与神化。每一种社会现象都是一种文化语境,每一种文化语境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了人们的思想情趣、表达了人们的价值追求,代表着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是非评判。通过这些社会现象的分析,可以了解人们的思维模式、情感诉求和价值观念,进而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提供参考,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提供合理导向。

“祭红”现象,乃是中国传统民间造神运动在现今的一种具体表现,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愿望诉求的文化语境。与西方神本文化不同,中国文化是一种本根性的人本文化,这种文化把终极目标也就是理想社会设立在人世间,走一条道德立世、人格实现之路。中国文化的这种人本德行思想,使人们力求通过人的人格力量以期达到社会和谐。其具体要求包括:君主自身必须是圣贤,能够以自己作为道德楷模去教化天下。由于不同人个性的差异导致中国并未形成过一个具备标准范式、能够一统天下思想的宗教,没有成长出一个全民信仰的主神。但是,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生生不息,集百家之所长,汇百家之所流,是一个具备极大包容性的大一统文化。中国文化素来讲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接纳了世界上各种主要的宗教,并以融入民间阴阳轮回理论和造神运动,形成了现今的华夏文明。

显然,造神运动作为一种民俗行为和传统文化语境,在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互呼应,代表着社会舆论的倾向,是一种民意的表达。神化是一种褒扬,是一种肯定,是一种由衷的敬重,是将之作为一种榜样;丑化是一种贬斥,是一种否定,是一种彻底的鄙视,是将之当作后人的警示。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人民群众的认可,任何人想要神化自己都是不可能的!红军坟数十年的香火,以及全国各地的“祭红”现象,都是从文化角度揭示了中国独特的社会现象,指明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广泛的造神运动及其蕴含的哲理,表达了人民根本的价值期许。

二、“祭红”现象的价值与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

“祭红”现象作为一种民众的价值诉求,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愿望,是大多数人对于某种现象的最终选择结果,具有引领大众文化的价值导向。“祭红”活动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记忆和财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及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祭红”现象作为一种民众自发的行动,是社会主义精神现象及活动的一部分。“祭红”现象包含了革命先烈奉为指导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包含了共产党人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包含了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道德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体现和渊源。因此,“祭红”现象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状态的形成和维持。另一方面,“祭红”现象这种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现象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当中的重要团体,是社会发展力量的中流砥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现今文化的代表群体。大学生作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年轻代表,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学生由于人生经历有限,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强。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诱导,形成有偏颇或错误的价值观。

在新的阶段、新的形势之下,“祭红”现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先进文化的现实形式、有机成分和重要载体,具有引领大学生价值导向、内塑大学生文化道德品行的价值功能。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祭红”现象本身就是指人民群众对于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而这种敬意本身涵盖了革命者本身的意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客观环境是决定人意识的根本因素。因此,革命者的意志根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表现为对社会理想状态的一种希冀。在烽火连天、国破家亡的情况下,革命先烈们最最急切的所思所想就是:为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而努力奋斗。可见,“祭红”现象本身所包含的道德伦理观念、理想信念等等正是当今中国所需要和缺乏的,是当代大学生需要积极传承和倡导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

其二,有利于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情感诉求。马斯洛将人的情感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一是生存的需求;二是安全的需求;三是情感的需求;四是社交的需求;五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生存和安全是人类最基本最低级的需求。在中国革命时期,人们生存的社会环境极度不稳定,基本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生命得不到保障,那时候人们的需求将着重于物质生活需求和安全需求。那么如何保家卫国就成为了革命先烈们最紧要的任务。“祭红”现象体现的正是革命先烈为国奉献、为国牺牲的英勇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众志成城的团结之心。

毛泽东、周恩来等红色领军人物,通过革命的方式体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操,激发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祭红”现象其核心是对民族的热爱和对信仰的执着,其正确、合理的倡导,无疑将引领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爱国主义情操。

其三,有利于大学生们毫不懈怠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中国的红军战士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条件之下,始终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长征之时,敌我力量悬殊,红军战士们作为力量上弱小的一方,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在困难面前,他们毫不退缩;在敌人威逼利诱之时,他们铁骨铮铮;在面对漫漫长征之路时,他们上下求索,从未退缩,最终红军长征取得了革命性的胜利。他们一直记得自己的梦想追求,一直将无产阶级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直与群众紧密相连,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使命。这种精神,将永存于世,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強,但同时,也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动摇自己追求目标的信心,导致了他们摇摆不定。“祭红”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在失去信心、想要放弃的时候,看到成功的希望。红军战士坚持不懈最终成功的历程将给他们带去莫大的精神食粮,抚慰他们暂时不安的情绪,支持他们一直走到最后。

三、把握“祭红”本质,正确树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现今,我们关注“祭红”现象,并非仅仅作为红色旅游的一种文化内涵来理解。“祭红”现象不是迷信,它更为重要的目的就在于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这样一种意义,即“祭红”作为一种民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我们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简单将之视为迷信,而是应当加以认真思考,获得提示,从中去把握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

“祭红”现象作为中国传统民间造神运动在当今的一种具体表现,表达了当下人民群众的意愿,让我们看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和社会发展的深层哲理。同时,“祭红”现象蕴含着传统文化思想和现实思想的合理因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备极高的契合度,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社会的稳定和谐提供思想保障。“祭红”现象的本质是对民族的热爱和对信仰的执着。

因此,把握“祭红”现象,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祭红”现象让我们看清了坚定阶级立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性,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有着以下三方面的启示。

一要弘扬红军精神,坚定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4]立场指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坚定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即要求我们看问题、想事情、做事情都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坚持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阶级立场是我们奋斗的前提。马克思主义毫不掩饰自己的阶级立场,公开宣扬自己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解放自己的思想武器。而作为中国革命中坚力量的中国红军战士,也十分明确自己的阶级立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带领人民群众赶跑侵略者,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而努力奋斗。

红军战士们在革命的道路上始终坚持自己的阶级立场,使得中国人民最终走向了光明的道路。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才能不被蛊惑。通过“祭红”现象,大学生可通过深入了解“祭红”背后的深刻含义,接受正确的引导,汲取优秀的思想营养,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要树立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今校园,学术开放,百家争鸣。英语的广泛流行和现实的需求,使得大学英语普及。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大学生难免会接触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背后所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社会思潮。这样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容易接受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观点,当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困难的时候,出于对暂时美好事物的向往,他们很容易将我国一系列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不良现象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的蓬勃生机相对比,从而产生向往资本主义国家的想法,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中国革命战士,拿起武器,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开辟工农武装割据,建立革命根据地,结成广泛的爱国民族统一战线。他们通过实践的重重考验,历经岁月的沧桑洗礼,最终红军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抗日获得了民族性的胜利,解放成就了独立自强的胜利!“祭红”现象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越是在困难重重、道路曲折的时候,我们越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祛除暂时的黑暗,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向着共产主义迈进。

当代大学生身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没有经历过国破家亡的悲惨历程,对于中国为什么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不够清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还不够坚定。因此,大学生们需要一种民族性的、全面性的精神作为精神食粮。“祭红”具备传承民族精神、塑造理想信仰、构建精神文化高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因此,“祭红”——重温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感受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立场、学习红军战士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当代大学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效途径。

三要坚持圆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中国梦,是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29日提出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同志2013年3月17日提出用“三个必须”来指明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5]。

中国红军战士,在过去的革命斗争中,始终为了这样一个统一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在革命的道路上,他们积极献身,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努力奋斗。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革命战士,在面对外来侵略和内部动乱时,始终坚持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革命作风,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强做出了伟大贡献;在革命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努力进取,形成了良好的革命风气。

实现中国梦,是当今中国的一项重要议题,是21世纪上半叶最主要的奋斗目标。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知识青年,即将投身到建设伟大祖国的各项事业中,是将来社会各项事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他们能否始终坚持中国梦不动摇是国家稳定、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能否坚持中国梦是整个中国社会今后工作的重点内容。中国红军战士们始终坚持中国梦,用他们的行为奠定了爱国情操,告诉了当代中国应该怎样坚持中国梦,怎样为了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宣扬“祭红”,把握“祭红”本质,学习红军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坚持圆梦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公方彬.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J].党建,2012(2):31.

[2]王爱华.转折——从这里走向胜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00-205.

[3]刘换霞.需要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3:7.

[4]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

[5]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J].党建,2013(4):1.

收稿日期:2015-01-04

基金項目: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项目(JD201319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支持项目

作者简介:杜锦文(1955-),男,贵州遵义人,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区域经济研究;王玉珍(1989-),女,江西萍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建构价值
《神圣叙事与日常生活的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