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国际与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2015-01-17刘文静
摘 要: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王明“左”倾错误的形成,与共产国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共产国际为王明的“左”倾错误提供了重要支持和思想指导。本文分析了王明“左”倾错误的形成过程、“左”倾错误产生的消极影响及遵义会议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关键词:共产国际;王明;“左”倾错误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7-0037-02
王明取得全党的统治地位,是经过米夫来华和召开六届四中全会而得以实现的。在此之后,共产国际执委第十一、十二次全会召开,王明通过共产国际实现了对苏区和红军的控制。这时,共产国际派来军事顾问李德,王明、李德在共产国际和中央苏区指挥军事失利,同时,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失去了联系,在红军长征中,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一、在共产国际支持下,王明取得全党统治地位
1931年1月7日,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是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一手策划和操纵下进行的。会前,米夫起草了《中共四中全会决议案》,以远东局和中共中央的名义拟定了新的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补选的中央委员名单,圈定了出席会议的代表。这次到会的有37人,其中王明等非中央委员15人,占出席会议人数的40%,这些人不但有发言权、表决权,而且还有选举权、被选举权。会上,米夫发言说,共产国际根据充分理由将同志们要求召开的紧急会议改为扩大的四中全会,这是超越“六大”中央的方式,召开的紧急会议,召开四中全会是经过国际来电批准的,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等等。
米夫在结论讲话中强调立三路线的实质是右倾,是用“左”倾的词句掩盖了实际工作中的机会主义。他说为什么中央的一切统治都无条件地服从立三路线?主要是同志们被立三路线的“左”倾语句抓住了,如果我们清楚认识立三路线是退却的,是与真正进攻路线不相容的,即不会发生调和主义。国际批评他,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热烈的革命家,而是因为他是一个盲动主义者,一个披着冒险主义外套的颓丧的小资产阶级,这是最无耻的机会主义与最卑鄙的悲观主义。他还指责三中全会,一方面接受国际路线,一方面又接受立三路线;一方面向国际行鞠躬礼,另一方面向立三路线行鞠躬礼。指责三中全会是执行了斗争的,但不是反对李立三,而是反对那反对李立三的同志,如王明、沈泽民等人。他竭力吹嘘这些同志完全坚持了在莫斯科的学习,他们所执行的是真正的国际路线。米夫反复强调,要改造中国共产党,必须支持王明等临时中央。虽然反对的占与会的绝对多数,但形式的多数不能算多数,赞成的虽占少数,但不能算少数。最后,米夫又以国际代表的资格裁决,原来连中央委员也不是的王明,一步登天,成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向忠发为总书记,实权却掌握在王明等人手里。自此,王明集团掌握领导权达四年之久[1]。
由此可见,王明上台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共产国际的支持是一个重要原因。共产国际对王明上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从不否认共产国际对我党和我国革命产生的积极作用,但我们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共产国际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条件和理论准备,但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共产国际并没有对我国革命进行正确引导。相反,由于共产国际实际隶属于苏联共产党的原因,它们不自觉地将苏联经验神圣化并强加于我国革命事业,这种集权式和教条式的领导方式,使我国革命进程受到严重破坏。后期共产国际甚至培养自己信得过的人,去夺取别国党的领导权,干涉别国内政,这种与马列原则相悖的做法,不可避免地给各国的革命运动都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二、共產国际执委第十一、十二次全会召开,王明实现了对苏区和红军的控制
(一)共产国际执委第十一次全会
四中全会和王明上台以后,党的白区工作日益走上了彻底失败的道路。1931年1月17日,林育南、何孟雄等人被捕,而后牺牲。4月25日,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他向国民党献计要把中共中央机关一网打尽。6月21日,四中全会后继续担任党的总书记的向忠发被捕、叛变,6月24日向忠发被杀。上述事实说明,四中全会后,党中央在上海已失去了立足之地。这种形势就决定了王明“左”倾错误必然要从白区向苏区发展,即实现王明“左”倾错误对苏区和红军的控制。
长期以来,上海中共中央对苏区只做原则指示;而对于红军,除李立三调动红军攻打大城市外,上海中共中央从未对红军实行过统一的指挥。而在毛泽东、朱德领导的区域最大的苏区和人数最多的红军中以及其他一些苏区和红军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建设苏区的正确指导方针、建军原则和战争战略。而且长期以来,已经成长起了一大批有建军打仗、治国安民才能的领导干部。因此,王明等人插手苏区、红军,实现其对苏区和红军的控制是不容易的。
就在四中全会以后不久,1931年3月25日至4月13日,共产国际执委第十一次全会召开。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黄平参加了会议。在法西斯势力不断壮大的形势下,召开了共产国际执委第十一次会议。但共产国际认为法西斯主义势力和一般资本主义制度是没有区别的,指出:“只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才会认为法西斯主义同一般资产阶级民主之间有重要的区别。”[2]一直以来,共产国际不断强调中国革命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大肆夸大中国工人运动形势,认为应该尽快进行大规模城市武装暴动,相反把农村看成是“配合”和“辅助”。共产国际在指示和决议中强调,必须而且只能在大城市建立苏维埃,只有打硬仗的正规部队,才能称得上红军。正因如此,共产国际在谈到中国问题时,从来不使用“红军”字眼,而只是把当时的红军队伍称为“游击队”“农民军”。可是,米夫等人在起草《共产国际执委第十一次全会决议案》时,却一改前态,不断说明中国苏区和红军的重要性,不再强调中国大城市武装斗争的作用。正是共产国际的决议,为王明提供了一切政策依据,使王明的“左”倾错误迅速向苏区和红军发展。
这次会议之后,1931年8月,黄平回国,向临时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执委第十一次全会决议案》和《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关于中国共产党任务的决议》。这样,王明等人便开始把“左”倾错误扩展到苏区和红军,打着“反右倾机会主义”的旗帜,向坚持正确路线的党和军队干部夺权。1931年11月,解除了毛泽东的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的职务。而后,王明被派到共产国际,并得到重用,他开始在莫斯科遥控指挥中国革命[3]。
(二)共产国际执委第十二次全会
同样在法西斯势力威胁下,共产国际召开执委第十二次全会。王明代表中共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放弃了第十一次全会关于法西斯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没有区别的错误估计,但是它所制定的决策更加强调发动世界革命和武装保卫苏联。
共产国际执委第十二次全会结束不久,1932年10月解除了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临时中央指责毛泽东的军事路线为“纯粹防御路线”。此后,又开展反“罗明路线”斗争,说“罗明路线是一条反共产国际的路线,是一条与党的进攻路线没有丝毫相同而完全相反的路线,是对革命悲观失望的机会主义的取消主义的逃跑退却路线”。同年5月,他们又開展反对拥护毛泽东正确领导的革命家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说他们是“‘罗明路线在江西的创造者”。这样,王明“左”倾错误,就通过“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实现了对苏区和红军的控制。
三、王明、李德指挥军事的失利
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以后,王明等人加紧插手对红军的指挥。尽管王明本人身居莫斯科,但是他对中国工农红军的战争战略也要加以遥控。王明的战略是扩大领土、守住中央苏区和进而争夺有新式装备的筑有工事的敌人大城市[4]。不久后,共产国际派出驻中国苏区军事顾问李德,从而形成了王明在共产国际、李德在中央苏区遥相呼应控制红军的局面。
王明、李德的军事指挥是建立在对革命形势的错误估计基础上的。第五次反围剿中,王明、李德调动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向白区据点进攻,使红军作战处于不利地位。正在此时,发生福建事变,给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王明等人对革命形势片面乐观的态度,以及对福建事变的不重视,造成福建事变最终失败,红军面临蒋介石更紧逼的“围剿”,以致战争失利,最后被迫退出了中央苏区[6]。
四、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能够胜利召开并取得成功,除了国内原因外,还有特定的国际背景。在中央红军长征前夕,党中央和共产国际之间失去了联系。这使得党和红军能摆脱共产国际的不必要干预,并更多地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方针,获得了更大的行动自由。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深刻地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首先,独立自主地批判并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独立自主地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路线开始转到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正确轨道上来。其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央领导组成问题,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6]。
遵义会议不仅维护了我们党与共产国际的团结,另一方面也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坚决并及时地纠正了在共产国际影响下的王明的“左”倾错误。在危急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我国革命事业的新起点,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不再完全听从共产国际的指示,而是能够根据本国实际,独立自主地制定方针、政策。从此我们党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真正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向青.共产国际和中共革命关系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共产国际执委第十一次全会决议案[J].布尔塞维克,1931,4(4).
[3]王明.中国目前的政治形势与中共当前的主要任务[M].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1932.
[4]王明.中国红军的大胜利[J].共产国际,1933,4(8).
[5]向青.共产国际和中共革命关系的历史概述[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6]孙武霞.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史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收稿日期:2015-01-04
作者简介:刘文静(1990-),女,黑龙江绥芬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