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才是课堂主旋律

2015-01-17蒋庆艳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案读书课文

蒋庆艳

近期我带着“读写落实”的教研宗旨,聆听了高新区一到六年级不同课型的七节青年教师示范课(20分钟的片段教学),有惊﹑有喜﹑更有忧,把脉七节课,深以为课堂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值得商榷,需要改进。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教师备课依照的是教案,心里没有学案。在讲到重难点地方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习这里,会有什么困难?我应如何处理?教师高估或者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抑制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非要按教师的设计去学习,学生不自由,心里不舒服,教师不会合理放手。教师设计的问题欠科学,学生不领情,教师拽着学生学,学生不自由,有逆反心理,教师急、烦、累。

假如我是执教《最后一头战象》的教师,在教“再回战场”的片段时,我会这样设计: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照这样计算,咱们班可就有20多个诸葛亮了,如果你能猜出我想的是什么问题,我甘愿拜你为师,不过无论猜中与否,你一定要回答你所猜的问题,并且给出自己最满意的答案。这样的提问方式,是一种开放精神的体现,会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了拽着学生学,学生毫无兴致的情况,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把握方向,从而让学生轻轻松松读透课文。

教师在书上或者在心里要备学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读书,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考虑学生应怎么办?提问应考虑怎样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苹果。如果课中卡壳,可让学生再读书,这为教师自救赢得了时间。问题可以以小见大,逐步深入,方可解围尴尬的局面。教师平常的教学中应教会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不是读几遍课文,了解了大意就算读懂了,而是要读透,要让学生知道读透课文应该做哪些事。形成了习惯,学生自然学得轻松,教师也会教得轻松,课堂也会更高效。

读书时不动笔墨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在听课时,总是看到优生能回答问题,但回答得不是很精彩,中等生回答不完整,后进生则滥竽充数,课堂无情感高潮。学生读了几遍课文,做了几个简单的记号,了解了课文的大意就认为读懂了课文。一涉及到问题就拿不准,犹疑不决,归根到底是课文根本没有读透,学生根本不知道要做哪些事情,平时这样的训练少了。

在近30年的开放型阅读教学研究中,每接一个新班,我总是先教会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10种自学的读书方法,任选其中的方法在课堂中结合课文训练,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课文。课堂好比是教师把学生带入苹果园,学生的任务是尽力多摘苹果,教师绝不帮着摘,学生有困难,只是帮学生出出点子,学生学会合作,课中人人有事做,每节课下来,学生都有成就感。天长日久,学生会感觉到:我们最不怕考试的科目是语文。

语文具有工具性,这一点教师重视了,而往往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为考试而学习,或者这方面只是象征性地做做,学生感受不到美文的美,因而更不会美美地去读。语文教师一定要学会幽默,努力给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让学生灵感多多,用你的喜怒哀乐结合课文内容去感化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到语文教师像演员,堂堂课都能出现情感高潮。

责任编辑 张 凯

猜你喜欢

学案读书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乡愁导学案
我们一起读书吧
“比例尺(一)”导学案
读书为了什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