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江民歌“福宝高腔山歌” 音乐艺术特征

2015-01-16谢云秀

音乐探索 2015年2期
关键词:高腔衬词谱例

谢云秀 周 娜

(1.2.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5)

民歌,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是人们长期在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念和愿望而创作的。它是经过人民群众即兴编制、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具有在传唱过程中即兴创作,在编制过程中演唱流传的文化特色,曲调朴实,韵味深长,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

一、福宝高腔山歌的地理位置

泸州合江位于四川南部,是从川西向南延伸的从浅丘到深丘,再到云贵高原过渡的地方,有长江、岷江、赤水河等众多河流穿梭流淌。山川灵秀,妖娆妩媚。

在汉代合江境域包括大娄山以北赤水河中、下游区域,西北接江阳县,东北接江州县(今重庆),西南接广县(今珙县附近),南面接牂牁郡蹩县(今遵义附近),总括今合江、叙永、古蔺、习水、赤水、仁怀、桐梓、绥阳及湄潭北部地域。[1]

福宝位于合江县东南面,地处川南黔北渝西结合部,属高亚热带温湿气候,丹霞地貌。境内河溪纵横,林海浩瀚,素有“原始森林、夜郎古道”之称。

二、高腔山歌产生发展的历史

(一)高腔山歌的产生

“无论是对自然音响的模仿或是对于言之不足的语言升华,或是为了求偶而歌唱爱或为了巫术活动、宗教仪式或是伴随劳动而发出的呼号,归根结底无非都是为了人与人之间抒发、表达和交流情感需要,而这种情感来源正是人们受到客观事物,现实生活影响的产物”。[2]由于福宝地处原始森林,山高谷深,人烟稀少,山民们通过呐喊的方式将信息很快传送到对面山上,但要是走到对面就需要半天或者一天的时间。因此,人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在生产劳动中交流,抒发和调节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腔调进行呼喊歌唱,从史料看对高腔山歌没有详细的记载,但从福宝高村东汉崖墓群中“农耕图”岩画却表明,福宝高腔山歌,源于先民农耕、渔猎、伐木等劳动,可见福宝山歌在汉代已经逐渐发育。

(二)高腔山歌的发展

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了这种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音乐艺术的起源。[3]高腔山歌自汉代起源,在唐宋时期由于福宝通黔道开通,促进了福宝山歌与蜀中和黔北山歌的融合,唱山歌的山民和马帮为适应在山水间传播歌声的需要,每每提高腔调,使山歌高亢嘹亮,富有穿透力,歌声在山谷间回荡,产生共鸣使音响变得高亢、丰满、圆润,这是福宝高腔山歌的创制时期。在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大批“湖广”人迁居福宝,将中原歌谣融入福宝山歌,丰富了福宝山歌的曲调和内容,成为福宝山歌的发展时期。到清代后期,福宝高腔山歌由田间地头歌唱发展到搭台赛歌,各路歌师在努力追求“腔高嗓亮”的同时,注重情绪变化和演唱技巧的运用,成为福宝高腔山歌的完整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新歌繁荣发展,福宝高腔山歌逐渐走向衰落。

三、高腔山歌的种类

福宝高腔山歌的曲牌种类丰富多样,由于福宝地域封闭,形成了福宝高腔山歌的原始性,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曲牌,有代表人物、花卉、植物的,如【谷王腔】【幺姑腔】【山乐魂】【乱缉麻】等;有表现器物的,如【唢呐腔】【打锣腔】【梆梆腔】等;有表现宗教的,如【观音腔】【土地腔】【道士腔】等;有表现动物的,如【斑鸠腔】【老鸹腔】【牯牛震】等。

四、高腔山歌的音乐旋律节奏特征

“音乐应用旋律和节奏作为基本表现手法塑造听觉形象”[4]福宝高腔山歌富有音韵感和歌唱性,山歌的曲调总体以抒情为主,旋律优美,抒情而富有意境,节奏缓慢,舒展而奔放流畅。

1.【谷王腔】:前面两个乐句都是角调式,后面两乐句转到了徵调上,演唱方式“一领众和”。如谱例1、谱例2:

谱例1

从例一中可看出,音乐旋律进行比较平稳 有纯一度、大二度 、小三度、 大三度 ,有上波音下滑音。

谱例2

从谱例2可看出大段的衬词演唱,旋律优美,非常有感染力,共14小节。

2.【拜腔】:用于赛歌开场演唱表示与对歌者的相互礼貌。徵调式,音域在五度内,四二拍,旋律进行时有纯一度 、大二度、 小三度 ,最大的就是上、下行五度,齐唱基本是重复领唱乐句的后两小节。如谱例3:

谱例3

3.【幺姑腔】:借喻花卉表现男女情爱,前面四乐句是徵调式,中间有12小节,领腔和帮腔都是唱衬词调后转到商调式上。并且用假声演唱,有倚音、下滑音。音域在八度内,旋律连贯优美,有纯一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尤其是男声假声的演唱非常具有感染力,极富戏剧性的变化,很有特点。如谱例4

谱例4

4.【山乐魂】(又叫落魄腔):表达男子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山歌的悲情、苍凉,来表达自己的落寞的情感。商调式四二拍,有纯一度、大二度、大三度、小三度,最大的是十度、十一度,后面有23个小节的衬词,大段衬词演唱,古朴迷离,音域在十五度内,演唱的难度非常大。如谱例5:

谱例5

5.【乱缉麻】:前10小节唱歌词的是商调式,后16小节唱衬词的是角调式,四二拍演唱速度较慢,旋律平稳,有纯一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纯五度、小七度,最大的跨度是大九度,假声演唱,切分音有一拍的,也有1小节的。如谱例6:

谱例6

6.【斑鸠腔】:斑鸠腔是羽调式,四二拍旋律优美平稳,音域在六度之间,很有意思的是中间加了“勿勿”(表现斑鸠飞行翅膀扇动的声音),有纯一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纯四度,单倚音。如谱例7:

谱例7

7.【老鸹腔】:老鸹腔是属五音徵调式,四二拍中等速度,旋律平稳,有纯一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纯四度,歌曲的音域在十一度之间,有下滑音、附点四分音符、倚音、切分音。如谱例8:

谱例8

8.【观音腔】:这是与宗教有关的山歌,具有劝道教化的作用。如谱例9:

谱例9

从谱例9可看出,旋律跳动较大,四度跳动是较多的,切分节奏、十六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旋律、节奏的变化富有特色。

9.【道士腔】:这是一个五声徵调式的山歌,表现神话传说故事。旋律有纯一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纯四度出现较多,节奏有十六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切分节奏。后有23个小节的旋律的衬词演唱,并伴有假声演唱的高腔音,旋律连贯流畅优美。如谱例10:

谱例10

10.【打锣腔】:这是由锣的象声词“哐车楼车”来表现春天花开的景象,高腔山歌。徵调式歌曲喜庆风趣,节奏富于变化,旋律跳动大,有纯一度、大二度、小三度,以及纯四度、纯八度的大跳。节奏密集,有下滑音,十六分音符,切分节奏,附点八分音符。如谱例11:

谱例11

四、高腔山歌的歌词和衬词特征

(一)衬词特征

“山之声,水之音,物之韵,人之灵。”[5]福宝高腔山歌产生于福宝,并向川南、黔北、渝西地区传播,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原生态山歌。衬词,多采用虚词,因不同的曲牌而异。如【拜腔】中的“啰哦”,【观音腔】中的“哟嗬啰”【幺姑腔】中的“哟嗬依哟喂” “耶嘿哟”,【老鹄腔】中的“哎哟” “哎嘿哎哟喂”,【山乐魂】中的“喔呵 哦呵” “耶嘿”,【斑鸠腔】中的“啰嗬喂”,【乱缉麻】中的“哟嗬喂喔咿”,【包谷腔】中的“哎呀耶、耶呀哟耶”,【道士腔】中的“嘿伊哟喂” “耶呀喂”,【打锣腔】中的“哐车喽车”,【谷王腔】中的“哟嗬哟嗬哟嗬咿哟喂” “啰喂,郎罗”,【幺姑腔】中的“吔呀” “啰嗬嘿、哟嗬嘿哟嘿哟喂哟嗬哟喂”等,古朴迷离。大密度衬词的运用在单二段曲式中独成段落,极富表现力,形成了福宝高腔山歌特有的衬词特点。

(二)歌词特征

“有劳动的地方就有音乐,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歌唱。”[6]福宝高腔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种类,由于常在山野田间劳动时歌唱,除曲调爽朗质朴,节奏自由外,歌词具有淳朴的情感,大胆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的鲜明特征,歌词常用比兴手法和七字句,富有音韵感和歌唱性,是劳动情感的直接体现。劳动人民困了就唱支山歌驱除疲劳,累了就唱支山歌调动激情,烦了就唱支山歌排除烦恼。有劳动的地方就有山歌,有爱情的地方就有山歌,有节日的时候就有山歌,看到大自然的美景也有山歌。高腔山歌的歌词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唱咏爱情形象生动

爱情在高腔山歌吟唱中占了很大的数量,表达不同的情爱和情感,往往成了姑娘、小伙子们的“月老”和“情物”。例如《薅秧红》中唱到:“太阳出来辣焦焦,我和情妹把秧薅,太阳照在妹身上,情哥看到好心焦。”如此情深意切、直白热烈。另一首含蓄的《米筛关门眼睛多》:“太阳落土往下梭,情妹淘米用手搓,心想留郎吃顿饭,米筛关门才眼睛多。”这首民歌巧用双关语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姑娘羞涩而又多情的内心情感。【斑鸠调】中唱到:“斑鸠飞来尾巴圆,勿勿,一翅飞到绿豆田,看到绿豆不得吃,看到情妹不得连。”采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了男子含蓄求爱,形象生动(由于象声词适当的运用非常生动,“勿勿”表示斑鸠翅膀扇动的声音)。【幺姑腔】中唱到:“草坡坡上鲜花开,鲜花开得才惹人爱,花不招蜂蜂不采,妹不逗郎郎不来”表现男女异性相互吸引,表现出情哥要见情妹的生动场景。“情哥要来么各自来,买个粑粑揣在怀,狗儿咬你粑粑扔,狗儿吃粑你进来”。《天亮了来阳雀嘘》:“天亮了来阳雀嘘,情哥回去么要起身,双手抱住郎腰杆,情哥你忍心不忍心。”幽会的期盼和叮嘱,离别的难舍难分表现得如此生动感人,动人心魄。

2. 唱叹艰辛鲜活动人

产生于劳动和生活的高腔山歌,除了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还有许多表现劳动生活的艰辛的山歌。如《高高山上一条牛》中唱到:“高高山上一条牛,口含青草眼泪流,问你牛儿哭什么,犁头耙儿在后头;高高山上一群鸡,口含白米眼泪流,问你鸡儿哭什么,一瓢涨水(开水)才烫毛衣。”《一颗豆子圆又圆》中唱到:“一颗豆子圆又圆,推成豆腐卖成钱,人人说我哪意思(生意),小小黑豆赚大钱。”这些唱叹艰辛生活的高腔民歌生活气息浓厚,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3.唱贺节日欢欣热烈

季节变换、喜庆节日,高腔山歌又唱出了劳动人民的热烈和欢欣的情感。表现传统节日场景的山歌,如《五月十五大端阳》:“五月十五大端阳,人人都来划白龙船,人人都说红船划得好,划拢江边把场抢。”其热闹欢快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季节变换总是让人们的心情产生不同的情绪,如《太阳一出照山岩》中的歌词:“太阳一出照山岩,竹排顺水过山来,小鸟一群头上过,山花朵朵岸边开。”《迎春花儿朵朵开》中“迎春花儿朵朵开,小妹观花春花开,风吹杨柳雪花开;先摘一朵头上戴,又摘一朵春花开,风吹杨柳雪花香。”这些山歌都唱出了劳动人民对喜庆之日的呼唤和内心欢快喜悦的美好感受。

4.礼貌对歌睿智明快

有礼貌讨教的对歌也很丰富,如【拜腔】中唱道:“拜上门来,拜上门,拜上对唱歌的人,你有好歌多唱首儿,阳雀过山远传名。”【老鸹腔】中唱道:“你不唱来我就唱,汗巾搭在肩头上,汗水滴进秧窝兜,唱歌的先生走前头。”【盘歌】中问答式的山歌中唱道:(问)“什么吃草不吃根?什么睡觉不翻身?什么肚内有牙齿?”(答)“镰刀吃草不吃根,石头睡觉不翻身,磨子肚里有牙齿,龙灯背上有眼睛。”《太阳出来红又红》:“太阳出来红又红,马桑树上挂灯笼,风吹灯笼团团转,火烧灯笼满天红。”《太阳出来喜洋洋》:“太阳出来喜洋洋,先生骑马我骑羊,先生骑马当街过,我骑羊儿上学堂。”这些对歌充满智慧和情趣,给人生活的启示。

五、高腔山歌的演唱表现特征

(一)“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福宝高腔山歌的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和”,领唱称“抽腔” “提腔”,合唱称“帮腔” “和腔”,具有领唱技艺者称“歌师”,和唱者称为“吼巴儿”,歌赛中获胜队的领唱者誉为“歌王”。

(二)灵活自由的演唱场地

福宝高腔山歌的演唱场合通常为薅秧除草时的田间地头和闲暇时在院坝演唱,也在观音会、川祖会、牛王会等庙会上和节庆演出中演唱。赛歌多在一个劳动场所,有两个薅秧队或河对坡有薅秧队的情况下进行,专门的赛歌会结合庙会举行。

(三)严整积极的礼仪礼俗

福宝高腔山歌有很讲究的礼俗,福宝高腔山歌无论在田间演唱还是歌台赛歌,都有固定的歌俗、歌礼、歌规。如有姑娘从田间路过时,不能唱内容粗俗的山歌;登台赛歌时要身穿布褂,腰系草绳,头戴翎毛圈帽;赛歌开场腔多为“拜腔”表示礼貌;赛歌结束,所有歌队在歌王的提腔下齐声唱和腔,表示团结,振奋人心。

六、高腔山歌演唱技巧特征

(一)跨度较大的歌曲演唱技巧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意思是诗是用来表达愿望的。歌唱的规则有助于这种愿望的表达,完美的演唱能够更加动人。《毛诗序》中又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由此可见,歌唱与人们情感表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7 ]高腔山歌一直是以口传心授,一代又一代传承唱下来的古老山歌。从发声技巧上探寻,男声假声演唱在西方的教堂合唱声乐训练中早就有所记载,尤其十六、十七世纪阉伶歌手演唱的声音就具有持久性,穿透力强,音域扩展宽等特点,在世俗音乐演唱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中国民歌演唱技巧上还没有形成发声体系研究的学术文献。像福宝高腔山歌演唱的【老鸹腔】中的十一度音域跨度的演唱,【乱缉麻】中的九度音域演唱和【落魂腔】中十五度音域演唱技巧,在声音的连与断,情绪的收与放,声音表现上的抑与扬,真、假声变化的统一演唱方法技巧等等。有关男高音的发声都是通过后天训练才能达到演唱高音或音域跨度较大的歌曲演唱技巧。

(二)尖锐响亮的演唱方法

福宝高腔山歌强调“高腔”特色,即是男子用高于真声八度的假声演唱,尖锐响亮,穿透力强,在山野间传播较远。在福宝高腔山歌中通过不同程度的滑音、倚音、波音、直音、嘘音等润腔手法,使力度、音色、音高、音值上产生细微的变化,为山歌旋律润色。润腔连贯以声传情,咬字吐字细巧,具有浓郁的山野特色。大段落的衬词演唱采用“边音”的假嗓嘘声技巧,体现了福宝高腔山歌“高腔”的特殊内涵和风格。山歌的演唱和行腔因歌者水平决定。 卡鲁索认为:“有多少歌唱者,就有多少种歌唱方法。”[8]同一首歌不同歌手演唱会产生大相径庭的效果,人声之不同各如其面,歌唱的方法常常带有个别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表现风格,这主要是歌手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进行创造的原因,正是“一曲千字唱,巧妙各不同”。[9]由于福宝地处蔽塞山区,原始森林茂密,因此形成了福宝高腔山歌独特的地域和高腔山歌的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的特点。

结 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革,古老的福宝高腔山歌不断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生存的空间不断缩小,会唱福宝高腔山歌的人越来越少。加强对福宝高腔山歌这一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发扬传唱它,是我们保护民族音乐文化艺术应有的责任。

猜你喜欢

高腔衬词谱例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湖南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木偶头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岳西高腔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