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肾纳气、化痰祛瘀中药配方颗粒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IL-6水平的影响

2015-01-16田振峰张慧聪

中成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稳定期显著性差异

郭 洁, 武 蕾, 田振峰, 刘 明, 张慧聪, 赵 妍

(1.河北省中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11;2.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11)

温肾纳气、化痰祛瘀中药配方颗粒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IL-6水平的影响

郭 洁1, 武 蕾1, 田振峰2*, 刘 明1, 张慧聪1, 赵 妍1

(1.河北省中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11;2.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11)

目的探讨温肾纳气、化痰祛瘀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稳定期患者IL-6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2例门诊COPD稳定期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温肾纳气、化痰祛瘀中药配方颗粒治疗,两组均以60 d为1个疗程,服药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进行血清IL-6水平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所有参考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血清IL-6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治疗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肺活量百分比 (FEV1/FVC)均有好转,而治疗组肺功能检测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活动受限、呼吸症状、疾病影响及总分等评分结果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较前提高,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 (P<0.05)。结论温肾纳气、化痰祛瘀中药配方颗粒治疗COPD稳定期安全有效,能显著降低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IL-6水平,从而有效控制炎症复发,改善患者肺功能,且中药配方颗粒服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

温肾纳气;化痰祛瘀;中药配方颗粒;COPD稳定期;IL-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是以咳嗽、咳痰、气短、喘息和胸闷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在我国其发病及死亡率均很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目前,COPD稳定期的西医治疗主要为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和糖皮质激素,但长期效果和安全性尚不明确。传统中药汤剂煎煮复杂,卫生条件差,有效成分参差不齐,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推广。本研究探讨了温肾纳气、化痰祛瘀中药配方颗粒对COPD稳定期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该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的思路及初步的策略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2014年4月河北中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呼吸内科门诊治疗的COPD稳定期患者72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西医COPD诊断标准且分期为稳定期[1],并满足高等医药院校规定教材 《中医内科学》肺胀的诊断条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36例。其中治疗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 (61.4±4.35)岁,病程 (15.97± 3.28)年;对照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62.7±3.92)岁,病程 (16.25±4.1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COPD诊断标准,且分期属稳定期者。(2)符合中医肺胀诊断标准。(3)年龄18岁~75岁 (含18周岁和75周岁)。(4)所有受试者均能接受治疗及相关检查,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COPD急性加重,且分级为IV级者。(2)患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 (3)伴有精神类疾病及神经功能丧失(如失语、失认)等无法配合调查者。(4)因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纤维化、肺癌等其他疾病导致的气流受限者。(5)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者。(6)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等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者。(7)对本研究药物已知成分过敏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与管理。戒烟,了解COPD的基础知识与病理生理,按时进行呼吸操锻炼,嘱患者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以尽可能减少职业性粉尘和污染空气的吸入。(2)选择低流量持续吸氧。氧疗指征①动脉血氧分压低于55 mmHg或动脉血氧饱和度小于88%。②动脉血氧分压在55~59 mmHg(1 mmHg=0.133 kPa),且伴有红细胞增多、肺动脉高压或肺心病右心衰竭。③夜间或运动时出现低氧血症。氧疗方法:有上述症状之一的患者 (包括睡眠和运动时低氧血症)每日采用鼻导管吸氧至少15 h,吸氧体积流量为1~3 L/min,使动脉血氧分压至少达到60 mmHg,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90%。(3)药物治疗。按需使用短效支气管舒张剂 (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同时规律应用长效支气管舒张剂 (异丙托溴胺气雾剂)吸入。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温肾纳气、化痰祛瘀中药配方颗粒,方药如下:陈皮2袋 (12 g),清半夏1袋 (9 g),茯苓2袋(20 g),瓜蒌1袋 (10 g),炙黄芪2袋 (20 g),熟地黄2袋 (20 g),山药2袋 (20 g),五味子2袋(12 g),炙麻黄1袋 (5 g),杏仁1袋 (10 g),生甘草2袋 (6 g),地龙1袋 (10 g),肉桂2袋 (6 g),生磁石2袋 (30 g),丹参1袋 (15 g)。方药为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括号内克数相当于临床使用量饮片剂量。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60 d为1个疗程。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服药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血清IL-6水平和肺功能检测、症状分级量化和生活质量评分、临床疗效判断,并进行比较。

1.5 观察指标

1.5.1 血清IL-6水平检测 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进行检测,试剂盒购自美国eBioscience公司。

1.5.2 肺功能检测指标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

1.5.3 症状积分标准[2]咳嗽、喘促、口唇紫绀、乏力等症状。症状分级量化评分采用6分制,正常0分,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①咳嗽评分分别为0分,无咳嗽;2分,白天间断咳,不影响日常生活;4分,白天咳嗽或夜间阵咳,可坚持日常工作;6分,昼夜频咳或阵咳,严重影响工作和休息。②喘促评分分别为0分,无;2分,偶发,不影响日常生活;4分,动则喘促;6分,不能平卧,影响日常生活。③口唇紫绀评分分别为0分,无;2分,轻微紫绀;4分,明显紫绀;6分,显著紫绀。④乏力评分分别为0分,无;2分,稍感疲乏;4分,活动后疲乏;6分,休息时亦感疲乏。

1.5.4 生活质量评价标准 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进行评分[3],问卷设计包括呼吸系统症状、日常活动受限程度、疾病的影响等,总共50道题,30 min内完成,不可给予任何暗示性的提示。

1.5.5 疗效判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制定的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的临床疗效标准区分。①临床控制:呼吸系统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0%。②显效:呼吸系统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症状积分减少70%~90% (包括70%)。③有效:呼吸系统症状及体征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70% (包括30%)。④无效:呼吸系统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处理数据,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比较分析,其中观察两组间差异情况时,采用两样本比较的t检验;观察组内前后变化情况时,采用配对t检验;观察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时,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清IL-6水平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清IL-6水平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且服药期间无明显副作用;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清IL-6水平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另外,治疗组治疗后的IL-6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水平比较(x±s)Tab.1 Com parison of IL-6 level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x±s)

2.2 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EV1、FEV1/FVC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EV1、FEV1/FVC较治疗前均有好转,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FEV1、FEV1/FVC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x±s)Tab.2 Com 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 t in two groups(x±s)

2.3 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咳嗽、喘促、紫绀、乏力评分及症状积分总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有所改善,同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组症状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x±s,n=36)Tab.3 Com parison of sym ptom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x±s,n=36)

2.4 生活质量结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呼吸道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及总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治疗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果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x±s,n=36)Tab.4 Cumulative com parison of life qualit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x±s,n=36)

2.5 临床疗效比较 由卡方检验可知,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4.60,P= 0.0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果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例 (%)]Tab.5 Com 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n(%)]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理特征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黏液分泌增加、气道壁结构重构从而造成气道狭窄,引起固定性气道阻塞。呼气气流受限是COPD病理生理改变的标志。COPD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各种炎症细胞通过释放TNF-α、IL-6及IL-8等多种生物活性因子,直接启动炎症反应或通过刺激炎症介质触发级联反应[4],导致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反应。IL-6是一种由184种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由淋巴细胞及多种非淋巴细胞分泌产生,是B细胞终末分化因子,能够诱导B细胞分化增殖,并能够增强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力;IL-6可激活炎症细胞促进炎症反应,诱导纤维蛋白原产生启动凝血因子,使炎症部位形成微血栓,使病灶局部纤维母细胞增殖,胶原沉积及纤维粘连,浸润支气管肺泡黏膜损伤内皮细胞并抑制其修复,造成肺部损伤[5]。因此,IL-6是COPD患者治疗效果监测的敏感临床指标,降低IL-6因子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肺损伤,改善COPD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支气管扩张药通过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改善肺过度通气状态,进而提高FEV1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6-8]。目前常用的的支气管舒张剂有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及茶碱类,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和不同作用时间的支气管扩张剂可增强支气管扩张作用而不良反应相当或减少[6]。

COPD属于中医学 “肺胀”病范畴。《圣济总录·肺胀》曰 “其证气胀满,膨膨而咳喘”,记述肺胀主要症侯为肺部胀满、憋气、胸闷、喘咳等。中医学认为肺胀的病机多属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肺脾肾虚损,标实多为痰饮及瘀血[9]。我们认为对于COPD稳定期以本虚为主,痰饮瘀血贯穿其中,而致虚实夹杂之证,顾予祛邪与扶正之法,遂确立了 “温肾纳气、化痰祛瘀”这一治则。本方采用炙黄芪、熟地黄、肉桂以温肾纳气、固本培元,为君药,取清半夏、陈皮、山药、茯苓达燥湿化痰之功,五味子、生磁石以纳气平喘,丹参、地龙以活血通络,共为臣药,用炙麻黄、瓜蒌、杏仁宣肺祛痰以平喘,生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佐使,全方共奏温肾纳气、化痰祛瘀之效,组方合理,临床中用于COPD的治疗能够取得较好效果,能减轻症状,改善患者一般状态,减少急性加重发作次数,延缓疾病发展。另外中药配方颗粒是以传统中药饮片作为原料,经现代制药技术提取、浓缩、分离、干燥、制粒、包装精制而成的纯中药产品。其有效成分、性味、归经、主治、功效和传统中药饮片完全一致,保持了传统中药饮片的全部特征,既能保证中医传统的君、臣、佐、使和辨证施治、灵活加减,又具有药物成分稳定、可重复性强等特点,且免去了传统中药煎煮的麻烦。

本次临床研究中两组治疗前血清IL-6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两组患者可具有可比性,其中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肾纳气、化痰祛瘀中药配方颗粒,经治疗一个疗程后两组血清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但治疗组IL-6水平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说明温肾纳气、化痰祛瘀中药配方颗粒可明显降低IL-6等炎症因子,并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来控制炎症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肺损伤,改善COPD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前两组患者所有参考指标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FEV1、FEV1/FVC均有好转,而治疗组肺功能检测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活动受限、呼吸症状、疾病影响及总分等评分结果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临床试验证实温肾纳气、化痰祛瘀方药具有改善患者肺功能的作用,其治疗功效确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较前提高,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 (P<0.05),数据说明患者经治疗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综合中医辨证施治结合温肾纳气、化痰祛瘀中药配方颗粒能够有效的治疗COPD并控制疾病发展,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制剂精良服用方便,使患者具有良好的依从性,治疗效果确切,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

[3]蔡映云,李倬哲,方宗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评估[J].中国全科医师杂志,2004,3(4):225-227.

[4]Attaran D,Lari SM,Towhidi M,et al.Interleukin-6 and airflow limitation in chemicalwarfare patients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2010,5(5):335-340.

[5]马芬莲.迈普新对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6、IL-8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1):1574-1575.

[6]姜红妮,顾宇彤.M受体阻滞药和β2受体激动药联合用药的研究[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28(5):195-197.

[7]Lahzami S,Aubert J D.Lung transplantation for COPD-evidence-based?[J].SwissMed Wkly,2009,139(1-2):4-8.

[8]Anthonisen N R,Skeans M A,Wise R A,et al.The effects of a smoking cessation intervention on 14.5-yearmortality: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nn Intern Med,2005,142(4):233-239.

[9]朱慧志,韩明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机演变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6):456-459.

A Chinese herbal granula influencing IL-6 level in patients w ith stable COPD through invigorating the kidney,elim inating phlegm,and resolving stasis

GUO Jie1, WU Lei1, TIAN Zhen-feng2*, LIU Ming1, ZHANG Hui-cong1, ZHAO Yan1
(1.Traditional ChineseMedical Hospital of Hebei Province,Shijiazhuang 050011,China;2.The First Hospital of Shijiazhuang,Shijiazhuang 050011,China)

invigorating the kidney to improve qi-absorption;eliminating phlegm and resolving stasis;Chinese herbal granula;stable COPD;IL-6

R287

:A

:1001-1528(2015)07-1431-05

10.3969/j.issn.1001-1528.2015.07.009

2014-10-18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 (2013052)

郭 洁 (1980—),女,硕士,主治医师,从事呼吸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工作。E-mail:823533730@qq.com *通信作者:田振峰 (1980—),男,硕士,主治医师,从事急诊及骨科临床诊治工作。

猜你喜欢

稳定期显著性差异
对统计结果解释和表达的要求
自拟补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相似与差异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慢阻肺合并肺癌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找句子差异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皮肤磨削术联合表皮细胞膜片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疗效观察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