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碳市场减排绩效经验研究

2015-01-15张伟伟祝国平张佳睿

财经问题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碳排放低碳经济

张伟伟 祝国平 张佳睿

摘要:国际碳市场的建立是否有力地降低了全球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碳排放量,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助于厘清国际碳市场机制的宏观价值。本文针对跨国面板数据进行了可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回归结果显示:尽管国际碳市场机制的建立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其对全球碳排放总量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进而肯定了国际碳市场的减排绩效。

关键词:国际碳市场;碳排放;低碳经济;减排绩效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4)12003506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至今,国际碳市场机制已经运行了9年时间。在这段时期里,国际碳市场的运行一直饱受碳价格频繁波动和政策不稳定等问题的困扰,以致于国际碳市场的功能备受质疑,其存续问题也令人忧虑。尽管如此,多数缔约国也接受《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国际碳市场机制得以延续。

收稿日期:201410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森林碳汇交易机制建设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协调发展研究”(14CJY012);吉林省发改委环资处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专项基金项目“碳排放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制度研究”([2014]697)

作者简介:张伟伟(1981-),男,吉林长春人,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Email:zwwjldx@126com

祝国平(1978-),男,吉林通化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金融市场研究。

张佳睿(1981-),,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世界经济研究。E-mail:zwwjldx@126com拥护者们坚信国际碳市场机制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在国际碳价格机制的引导下,碳市场将发挥出资源配置功能,进而实现减排成本最小化、资金积聚及技术创新等功能,具体而言:Milunovich 和Joyeux[1]、Mizrach[2]、Chevalier[3]与Arouri等[4]验证了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Leconte和Pagano[5]、Bloch[6]、Kossoy[7]证明了碳市场的资金积聚功能;Anger[8]、Hahn 和Stavins[9]、魏一鸣等[10]认为,碳市场具备成本有效性功能。Schleich等[11]、Caparrós[12]与Prag[13]指出,碳市场机制设置还将产生技术激励效应和福利效应。

上述研究为碳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事实上,构建国际碳市场机制的最终目标是从全球范围内控制并降低碳排放总量,而目前国际碳市场的建立是否有力地降低了全球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碳排放,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才真正有助于厘清国际碳交易机制的价值。如果国际碳交易市场有效地抑制了全球碳排放总量的增长,说明从全球减排的角度看,碳市场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在国际碳市场减排绩效问题上,目前还缺乏实证类文献资料。因此,本文试图利用跨国面板数据对碳市场减排绩效问题进行可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以验证碳市场的减排绩效,为碳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实证支持。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首次,对国际碳市场的供需现状、全球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碳排放现状分别进行分析,从现实层面提出碳市场机制具备减排绩效的假设;其次,构建实证分析模型,选取变量,阐述数据来源;再次,在相关性检验和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进行可行广义最小二乘回归验证假设;最后,解析回归结果得出最终结论。

二、国际碳市场的供需情况与全球碳排放总量

1国际碳市场的供需分析

国际碳市场体系以《京都议定书》为基础,在《京都议定书》所设计的“联合履约”(JI)、“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国际排放交易”(ET)机制下运行的碳市场为京都市场,京都市场之外的碳市场被称作非京都市场。相比之下,非京都市场目前的交易规模较小,国际碳市场主体由京都市场构成,所以本文以京都市场供需情况来考察国际碳市场的发展现状。

根据2012年世界银行碳市场分析报告所提供的数据,可以粗略估计京都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从这些数据中可以了解到京都市场发展的结构与规模。从需求的角度看,2008—2012年,京都市场的需求总计为1 644千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政府部门占据了近1/3,达到574千吨二氧化碳当量。在政府部门中,欧盟15国的需求量大约占总需求量的75%,即428千吨二氧化碳当量,并主要来自于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和奥地利;日本政府的碳市场需求将近17% ,为100千吨二氧化碳当量;附件B中其他政府的市场需求仅占政府总需求的8%,达到46千吨二氧化碳当量,并主要来自挪威和瑞士。

私营部门的需求大约为政府部门需求的2倍,达到1 070千吨二氧化碳当量。在私营部门中,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部门的需求就占了总额的81%,达到865千吨二氧化碳当量;日本私营部门的京都需求总计200千吨二氧化碳当量;而附件B中国家私营部门仅吸收了5千吨二氧化碳当量。从供给的角度,在2013年前大约发行了127亿CERs;ERUs的供给从2010年12月的25 千吨二氧化碳当量增加到2012年1月31号的119亿ERUs,大概增长了5倍,其中,在2012年约有3亿ERUs发行;AAUs的供给也已经出售了15亿多。 ERUs、AAUs、CERs分别为JI、ET、CDM机制中的主要交易单位。

以上分析证明,国际碳市场建立后,对碳商品产生了巨额的需求与供给。在京都市场上,需求总量大于供给总量,据粗略估计,其剩余需求约为290千吨二氧化碳当量(World Bank,2012)。这将激励碳商品的供给,从而对碳排放提供减排约束。

2碳排放增长率变化

摘要:国际碳市场的建立是否有力地降低了全球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碳排放量,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助于厘清国际碳市场机制的宏观价值。本文针对跨国面板数据进行了可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回归结果显示:尽管国际碳市场机制的建立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其对全球碳排放总量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进而肯定了国际碳市场的减排绩效。

关键词:国际碳市场;碳排放;低碳经济;减排绩效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4)12003506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至今,国际碳市场机制已经运行了9年时间。在这段时期里,国际碳市场的运行一直饱受碳价格频繁波动和政策不稳定等问题的困扰,以致于国际碳市场的功能备受质疑,其存续问题也令人忧虑。尽管如此,多数缔约国也接受《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国际碳市场机制得以延续。

收稿日期:201410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森林碳汇交易机制建设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协调发展研究”(14CJY012);吉林省发改委环资处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专项基金项目“碳排放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制度研究”([2014]697)

作者简介:张伟伟(1981-),男,吉林长春人,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Email:zwwjldx@126com

祝国平(1978-),男,吉林通化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金融市场研究。

张佳睿(1981-),,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世界经济研究。E-mail:zwwjldx@126com拥护者们坚信国际碳市场机制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在国际碳价格机制的引导下,碳市场将发挥出资源配置功能,进而实现减排成本最小化、资金积聚及技术创新等功能,具体而言:Milunovich 和Joyeux[1]、Mizrach[2]、Chevalier[3]与Arouri等[4]验证了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Leconte和Pagano[5]、Bloch[6]、Kossoy[7]证明了碳市场的资金积聚功能;Anger[8]、Hahn 和Stavins[9]、魏一鸣等[10]认为,碳市场具备成本有效性功能。Schleich等[11]、Caparrós[12]与Prag[13]指出,碳市场机制设置还将产生技术激励效应和福利效应。

上述研究为碳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事实上,构建国际碳市场机制的最终目标是从全球范围内控制并降低碳排放总量,而目前国际碳市场的建立是否有力地降低了全球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碳排放,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才真正有助于厘清国际碳交易机制的价值。如果国际碳交易市场有效地抑制了全球碳排放总量的增长,说明从全球减排的角度看,碳市场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在国际碳市场减排绩效问题上,目前还缺乏实证类文献资料。因此,本文试图利用跨国面板数据对碳市场减排绩效问题进行可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以验证碳市场的减排绩效,为碳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实证支持。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首次,对国际碳市场的供需现状、全球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碳排放现状分别进行分析,从现实层面提出碳市场机制具备减排绩效的假设;其次,构建实证分析模型,选取变量,阐述数据来源;再次,在相关性检验和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进行可行广义最小二乘回归验证假设;最后,解析回归结果得出最终结论。

二、国际碳市场的供需情况与全球碳排放总量

1国际碳市场的供需分析

国际碳市场体系以《京都议定书》为基础,在《京都议定书》所设计的“联合履约”(JI)、“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国际排放交易”(ET)机制下运行的碳市场为京都市场,京都市场之外的碳市场被称作非京都市场。相比之下,非京都市场目前的交易规模较小,国际碳市场主体由京都市场构成,所以本文以京都市场供需情况来考察国际碳市场的发展现状。

根据2012年世界银行碳市场分析报告所提供的数据,可以粗略估计京都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从这些数据中可以了解到京都市场发展的结构与规模。从需求的角度看,2008—2012年,京都市场的需求总计为1 644千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政府部门占据了近1/3,达到574千吨二氧化碳当量。在政府部门中,欧盟15国的需求量大约占总需求量的75%,即428千吨二氧化碳当量,并主要来自于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和奥地利;日本政府的碳市场需求将近17% ,为100千吨二氧化碳当量;附件B中其他政府的市场需求仅占政府总需求的8%,达到46千吨二氧化碳当量,并主要来自挪威和瑞士。

私营部门的需求大约为政府部门需求的2倍,达到1 070千吨二氧化碳当量。在私营部门中,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部门的需求就占了总额的81%,达到865千吨二氧化碳当量;日本私营部门的京都需求总计200千吨二氧化碳当量;而附件B中国家私营部门仅吸收了5千吨二氧化碳当量。从供给的角度,在2013年前大约发行了127亿CERs;ERUs的供给从2010年12月的25 千吨二氧化碳当量增加到2012年1月31号的119亿ERUs,大概增长了5倍,其中,在2012年约有3亿ERUs发行;AAUs的供给也已经出售了15亿多。 ERUs、AAUs、CERs分别为JI、ET、CDM机制中的主要交易单位。

以上分析证明,国际碳市场建立后,对碳商品产生了巨额的需求与供给。在京都市场上,需求总量大于供给总量,据粗略估计,其剩余需求约为290千吨二氧化碳当量(World Bank,2012)。这将激励碳商品的供给,从而对碳排放提供减排约束。

2碳排放增长率变化

摘要:国际碳市场的建立是否有力地降低了全球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碳排放量,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助于厘清国际碳市场机制的宏观价值。本文针对跨国面板数据进行了可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回归结果显示:尽管国际碳市场机制的建立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其对全球碳排放总量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进而肯定了国际碳市场的减排绩效。

关键词:国际碳市场;碳排放;低碳经济;减排绩效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4)12003506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至今,国际碳市场机制已经运行了9年时间。在这段时期里,国际碳市场的运行一直饱受碳价格频繁波动和政策不稳定等问题的困扰,以致于国际碳市场的功能备受质疑,其存续问题也令人忧虑。尽管如此,多数缔约国也接受《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国际碳市场机制得以延续。

收稿日期:201410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森林碳汇交易机制建设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协调发展研究”(14CJY012);吉林省发改委环资处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专项基金项目“碳排放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制度研究”([2014]697)

作者简介:张伟伟(1981-),男,吉林长春人,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Email:zwwjldx@126com

祝国平(1978-),男,吉林通化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金融市场研究。

张佳睿(1981-),,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世界经济研究。E-mail:zwwjldx@126com拥护者们坚信国际碳市场机制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在国际碳价格机制的引导下,碳市场将发挥出资源配置功能,进而实现减排成本最小化、资金积聚及技术创新等功能,具体而言:Milunovich 和Joyeux[1]、Mizrach[2]、Chevalier[3]与Arouri等[4]验证了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Leconte和Pagano[5]、Bloch[6]、Kossoy[7]证明了碳市场的资金积聚功能;Anger[8]、Hahn 和Stavins[9]、魏一鸣等[10]认为,碳市场具备成本有效性功能。Schleich等[11]、Caparrós[12]与Prag[13]指出,碳市场机制设置还将产生技术激励效应和福利效应。

上述研究为碳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事实上,构建国际碳市场机制的最终目标是从全球范围内控制并降低碳排放总量,而目前国际碳市场的建立是否有力地降低了全球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碳排放,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才真正有助于厘清国际碳交易机制的价值。如果国际碳交易市场有效地抑制了全球碳排放总量的增长,说明从全球减排的角度看,碳市场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在国际碳市场减排绩效问题上,目前还缺乏实证类文献资料。因此,本文试图利用跨国面板数据对碳市场减排绩效问题进行可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以验证碳市场的减排绩效,为碳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实证支持。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首次,对国际碳市场的供需现状、全球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碳排放现状分别进行分析,从现实层面提出碳市场机制具备减排绩效的假设;其次,构建实证分析模型,选取变量,阐述数据来源;再次,在相关性检验和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进行可行广义最小二乘回归验证假设;最后,解析回归结果得出最终结论。

二、国际碳市场的供需情况与全球碳排放总量

1国际碳市场的供需分析

国际碳市场体系以《京都议定书》为基础,在《京都议定书》所设计的“联合履约”(JI)、“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国际排放交易”(ET)机制下运行的碳市场为京都市场,京都市场之外的碳市场被称作非京都市场。相比之下,非京都市场目前的交易规模较小,国际碳市场主体由京都市场构成,所以本文以京都市场供需情况来考察国际碳市场的发展现状。

根据2012年世界银行碳市场分析报告所提供的数据,可以粗略估计京都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从这些数据中可以了解到京都市场发展的结构与规模。从需求的角度看,2008—2012年,京都市场的需求总计为1 644千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政府部门占据了近1/3,达到574千吨二氧化碳当量。在政府部门中,欧盟15国的需求量大约占总需求量的75%,即428千吨二氧化碳当量,并主要来自于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和奥地利;日本政府的碳市场需求将近17% ,为100千吨二氧化碳当量;附件B中其他政府的市场需求仅占政府总需求的8%,达到46千吨二氧化碳当量,并主要来自挪威和瑞士。

私营部门的需求大约为政府部门需求的2倍,达到1 070千吨二氧化碳当量。在私营部门中,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部门的需求就占了总额的81%,达到865千吨二氧化碳当量;日本私营部门的京都需求总计200千吨二氧化碳当量;而附件B中国家私营部门仅吸收了5千吨二氧化碳当量。从供给的角度,在2013年前大约发行了127亿CERs;ERUs的供给从2010年12月的25 千吨二氧化碳当量增加到2012年1月31号的119亿ERUs,大概增长了5倍,其中,在2012年约有3亿ERUs发行;AAUs的供给也已经出售了15亿多。 ERUs、AAUs、CERs分别为JI、ET、CDM机制中的主要交易单位。

以上分析证明,国际碳市场建立后,对碳商品产生了巨额的需求与供给。在京都市场上,需求总量大于供给总量,据粗略估计,其剩余需求约为290千吨二氧化碳当量(World Bank,2012)。这将激励碳商品的供给,从而对碳排放提供减排约束。

2碳排放增长率变化

猜你喜欢

碳排放低碳经济
济南市公共交通低碳发展路径探索
新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新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
重庆市碳排放现状及低碳发展路径分析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新能源技术发展
为湖南低碳经济发展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