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山药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
2015-01-15王碧琴周华朱祺刘腾云余发新
王碧琴 周华 朱祺 刘腾云 余发新
摘要:以紫山药的茎尖、茎段为材料,对茎尖、茎段诱导分化不定芽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茎尖、茎段不定芽的分化率随6-BA浓度的增加而提高,芽苗增殖率先由低到高,再降低;MS+6-BA0.5~1.0mg/L+NAA0.1mg/L培养基对不定芽有较高的分化率和增殖率;茎尖、茎段培养20d为1个继代周期,茎段在第2次继代期、茎尖在第3次继代周期培养时,不定芽的增殖率最高;不定芽苗2.0~3.0cm时从苗基部或分枝处剪下进行生根诱导,生根率在95%以上。
关键词:紫山药;茎尖;茎段;组织培养;不定芽
中图分类号:S632.10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048-03
紫山药俗称薯蓣、脚板薯、长芋,为薯蓣科薯蓣属(Dioscorea)的一个地方品种,为多年生蔓性植物,块根呈块状或圆柱状,表皮和肉质因呈紫紅色而得名。紫山药肥大的肉质块根细腻滑爽、口感极佳,富含黏性蛋白、紫色花青素、维生素、胆碱和薯蓣皂(天然的DHEA)等,内含各种荷尔蒙基本物质,有促进内分泌荷尔蒙的合成等多种独特食疗价值,也称“紫人参”。据《本草纲目》记载,经常食用紫山药,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的抵抗力,降低血压、血糖,抗衰益寿等,而且还具有固肾、润肺益精、软化血管等药用滋补功能,故又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誉。病毒病是造成山药产量下降、品质退化的重要因素。紫山药由于长期使用块茎繁殖,出现病毒积累,种性退化,已危及到产品品质和产量,不但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还严重影响和制约地方产业的发展和种植的积极性。山药感染的主要病毒有坏死花叶病毒、绿色斑驳病毒、马铃薯Y病毒和马铃薯卷叶病毒[1],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控制这些病毒病的发生或蔓延。采用现代生物技术,选取优良无病株种苗进行离体脱毒培养,以组培苗更替传统的营养繁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病毒病的问题。有关盾叶薯蓣、惠楼山药、怀山药等组织培养与快繁的研究[2-5]已见报道,紫山药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还末见报道。为此,本试验开展紫山药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以期为紫山药组培苗工厂化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紫山药,由江西万载辉明有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选择个大无病虫、表面根毛少、肉紫色的块茎,经表面消毒,在室(棚)温15~25℃于盆中沙藏催芽30d左右,待嫩芽生长到20~30cm即可作为外植体取材。
1.2试验方法
1.2.1培养基初始培养基:MS;诱导分化培养基:MS+6-BA0.1~2.0mg/L+NAA0.1mg/L;生根培养基:1/2MS+NAA0.1~0.5mg/L+Ac0.2g/L。所用培养基均含45g/L食用糖和琼脂6g/L,pH值为5.8。培养基在121℃、131kPa条件下灭菌25min,备用。
1.2.2外植体消毒去掉展开的叶片,分别剪成带叶柄的茎段、茎尖;用洗液清洗干净,在无菌操作台上用70%乙醇消毒30s,无菌水冲洗数次;分别用0.1%HgCl2浸泡消毒,茎尖5min、茎段10min,用无菌水冲洗数次。
1.2.3茎尖和茎段的初始培养茎段带节剪成0.8~1.0cm的小段,共72段,茎尖剪留0.5~0.8cm,共30个;分别接种于初始培养基上,培养30d后统计枯死率和成活率。
1.2.4激素浓度对茎尖、茎段的诱导分化初始培养的茎段腋芽抽长2.0cm时,将新抽枝从基部剪下,每茎段0.5cm左右,带叶柄接种在不同激素浓度的诱导分化培养基上,每处理接种30茎段;初始培养的茎尖修剪基部褐化的部分,取茎尖0.3cm左右,接种在不同激素浓度的诱导分化培养基上,每处理接种12茎尖。茎尖、茎段培养20d,新鲜培养基继代1次,40d后观察不定芽变化,并统计诱导分化率、不定芽数和增殖率。
1.2.5培养周期对茎尖、茎段的诱导分化再生茎尖、茎段(含不同株系紫山药1#、2#)各30个,接种在MS+6-BA0.5mg/L+NAA0.1mg/L的诱导分化培养基上,每培养20d为1个继代周期,共继代4次,统计不定芽数和增殖率。
1.2.6生根培养剪取不定芽苗2.0~3.0cm,接种于生根培养基诱导生根,20d后统计生根数。
1.3培养条件
接种后的试材,均在温度(25±2)℃、光照度1200lx、光照时间10h/d条件下培养。
2结果与分析
2.1茎尖、茎段的初始培养
外植体接种在初始培养基上培养2~3d,基部开始变褐,培养基出现褐化,褐色物渗入培养基呈圆形;培养10~15d,外植体基部褐化加重,部分茎尖变褐、枯死,茎段基部1/3处枯死;培养20d,茎尖枯死率为17%,茎段枯死率为7%,外植体基部的茎节处肿大,并有淡红色圆形芽点,茎段叶柄张开,腋芽开始萌动;培养30d左右,茎段叶腋抽生1~2个不定芽,长0.5~2.5cm,稍嫩的茎段叶腋形成0.1~0.2cm小瘤状物,茎尖、茎段成活率分别为43%和91%。
2.26-BA浓度对茎尖、茎段诱导分化的影响
茎尖0.3cm、茎段0.5cm分别接种在不同6-BA浓度的诱导分化培养基上,培养3~5d,茎段切口处分泌褐色物,在培养基中扩散由浅褐至深褐;培养10~15d,茎段基部增粗,叶柄张开,腋芽萌发单个或多个不定芽小点,单个不定芽伸长,生长较快,不定根长2~4cm,不定芽长2.0cm,随激素浓度的加大,茎段形成的丛生芽体数增多,最多可达5~7个,茎尖由于个体小,分化的芽点也小,分化率虽高,但能形成正常的小芽少,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部分小芽可生长成正常芽,但芽体较弱、矮小或畸型;培养20d左右,不定芽基部生长1~3条淡红色不定根,不定根生长快,可直接伸入培养基分泌酚类化合物,受多酚氧化酶激活产生醌类物质,加重培养基褐化程度。由表1可见,6-BA浓度为0.1mg/L时,茎尖、茎段诱导分化率和增殖率均最低,分别为90%、0%和93%、123%;6-BA浓度为1.0mg/L时,茎尖、茎段诱导增殖率均为[KG*5]最高,分别为50%和250%;茎尖和茎段在MS+6-BA培养基中培养,既能保持一定的分化率又有较好的不定芽增殖率。
2.3培养周期对茎尖、茎段诱导分化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茎段培养15~20d,不定芽由茎段基部叶腋、隐芽分化,或由腋芽直接分化形成不定芽,茎尖仅在叶腋处膨大,露出小小的芽点;培养40d(2次继代),茎段不定芽长0.5~1.0cm,不定芽增殖数达到高峰,增殖数达到42个,后不定芽增殖系数逐步下降;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不定芽增多,形成多个多芽体(图1),茎节处有少量不定根;培养60d(第3次继代),茎段苗高2.0~4.0cm,基部1~2节处有多条不定根,并有多芽体丛生现象,基部不定芽分化基本停止,茎秆节腋处产生重叠多芽体,芽体茎秆细小,不利于作次代增殖材料,茎尖叶腋形成多个不定芽,增殖数随培养时间延长不定芽增多,增殖数由少到高并回落,茎尖培养60d时不定芽增殖数为最高,增殖数达到40个(表2);随着培养继代次数的增加,不定芽增殖数增加,出现枝上生芽的多芽体现象。
2.4对不同株系茎段诱导分化的影响
紫山药不同株系从试管苗外观上进行区别,1#茎秆粗壮、淡绿色,叶片绿色,2#茎秆稍细、紫色,叶深紫色(图2、图3)。在培养过程中,紫山药1#茎段愈伤组织较松软,诱导不定芽时间短,需7~10d,产生不定芽2~3个,且生长伸长快,容易形成多芽体现象;紫山药2#愈伤茎段组织质地较硬,诱导不定芽时间长,需15~20d,不定芽为单个生长,伸长慢,芽体小,增殖系数也少(表3)。紫山药1#芽体每继代周期的增殖系数是紫山药2#的1.54倍,有利于建立快繁体系。这种不同的诱导分化效果,与材料本身的生理遗传基因-植物受体多样性及与内源激素的合成和代谢差异有密切关系[6-9]。
2.5不定芽的生根诱导培养
由图4可见,在生根培养基培养7~10d,小苗基部开始着生1~3条白或水红色细长的根,15d后根在培养基底部长达10cm;小苗叶片大,色质光绿,叶柄长,小苗主侧枝伸长,茎节上不断有不定根形成。20d后生根率在95%以上,此時,可移出培养室,在自然光下炼苗3~5d,用水洗净琼脂,移栽至营养钵。
3小结
紫山药外植体接种后由自养变为异养,细胞代谢发生变化,产生了一些酚类化合物,这些酚类物质受多酚氧化酶激活,被氧化后产生呈粽褐色的醌类物质,随着外植体的伤口或愈伤组织逐步从组织扩散到培养基中,影响外植体器官的分化,严重时会使组织死亡。茎尖组织比较幼嫩,抗醌类物质毒害较弱,在培养过程中容易褐化死亡。因此,外植体在接种后需釆用7~10d继代(更换)1次培养基。
培养基中高浓度激素是加剧外植体褐变的因素。在次生茎段分化增殖培养中,当6-BA浓度为1.0~2.0mg/L时褐化较重,每15d左右就需继代1次培养基;当6-BA0.5mg/L时褐化较轻,一般20~25d更换1次培养基有利于细胞的正常分化。在一定范围内,激素浓度与次生茎段诱导分化率成正比,激素浓度越高,分化的不定芽越多。培养继代的次数越多,产生不定芽多芽体也多,尤其在不定芽2次继代后比较明显,这与晏婴才等的研究结论[2]基本相似。
从不定芽增殖量上看,外植体茎尖诱导分化的不定芽数量多于茎段。从生物遗传角度及农艺性状上分析,茎尖诱导分化的不定芽变异性大,对改良品种、选育新品种比较适合,茎段快繁能保持品种的品性,有利于提高品种的优良品质。因此,在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时,应根据需求目的,选择适合的培养方式来建立无性快繁体系。
参考文献:
[1]胡选萍,张晓娟.山药离体脱毒技术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4896-14897.
[2]晏婴才,林宏辉,代其林,等.盾叶薯蓣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9(1):136-140.
[3]徐向丽,刘选明,周朴华,等.盾叶薯蓣组织培养及微块茎的离体诱导[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6(4):282-285.
[4]周玉玲,余慧琳,孙凤岭,等.惠楼山药的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407-9408.
[5]李明军,李金亭,朱命炜,等.怀山药的离体繁殖[J].中草药,1999,30(4):296-298.
[6]姜灵敏,徐有明,张冬梅,等.红刺玫愈伤组织诱导再生体系的建立[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4):914-916.
[7]李明军,薛建平,陈明霞,等.不同因子对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J].广西植物,2000,20(2):156-160.
[8]李一婧,王廷璞,马伟超,等.红茂草种子萌发及组织培养最佳条件初探[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52-54.
[9]周杰,曹清河,周志林,等.菜用型甘薯不同品种组织培养差异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