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题、析题、答题”的地理综合题解题策略探究
2015-01-15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许国鹏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 许国鹏
基于“审题、析题、答题”的地理综合题解题策略探究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 许国鹏
本文针对地理综合题解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照考试说明提出的命题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提出了审题、析题、答题的三步走的综合题解题策略,即材料(新)+知识(旧)=答案(?),并给出了解题策略和思想图表。
地理综合题 审题 析题 答题 策略
作为高考地理学科综合能力考查的代表题,综合题对阅读理解、表达分析能力要求比较高,很多学生在答题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不注重语言的理解、不会剖析题意、不能掌握答题模式、抓不住地理答题方法和技巧要领,要么无从下手,要么答了很多却得不到分。
一、地理综合题解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地理综合题解答过程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获取不全
(1)审题不清,答非所问。例如,“造成华北地区春旱的自然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却答成人为原因——“农业春播需水量大”。
(2)读图、读表能力不强,信息获取能力弱。这主要表现在图表信息提取能力和图文信息转换能力差而导致的信息遗漏、误用、错用。
2.知识迁移和思维拓展能力不够
正确和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分析是综合题能力考查的关键。例如,学生经常不知如何变通解答在不同材料背景下分析“雾霾天气严重的原因”。事实上,雾霾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只要抓住了环境污染的概念,结合所给材料,从排放量和自净能力两个方面分析即可。
3.答案表达不清、不全
作为文字题,如果答案组织缺乏规范性和条理性等技巧,对阅卷肯定会产生影响。
以上问题正是考试说明指出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不足的表现。所以,对照考试说明相关要求,提高审题、析题、答题的技能和技巧是综合题解题的关键。
二、地理综合题的解题策略
1.审题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可知,审题首先是要能充分发现和获取各种图文信息,包括材料信息和设问信息,强调的是“看到”,相当于“see”。其次是要能准确解读和提取信息,强调的是“思考”,相当于“think”。一般而言,审题必须要经过两“审”关。
(1)审材料
获取什么信息:信息的获取要做确保无遗漏,图文信息包括显性和隐性信息。
如何解读信息:①解读文字材料要注意提取关键的词语、语句,如对时间、地点、特征、某种状况(如气温、降水、气压、海拔等)等描述。②解读图表信息时,注意通过思维加工处理图表,将数据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并与区域地理知识联系起来。③挖掘隐性信息需要动用原有知识储备进行加工转化,零碎信息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进行整合、分析。
(2)审设问
①“审”关键词。关键词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条件词,如“评价”“分析”“比较”“简述”“说明”等;二是中心词,如“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表现”“措施”“影响”“特征”等;关键词的修饰词,如“主要”“共同”“有利的”“不利的”“根本”等。只有做到“see”和“think”,才能明确命题意图,做到“对症下药”,避免答非所问。
② “审”题型。设问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叙述性简答题,主要回答“是什么”,只要正确回答结论就行。例如,2013年浙江文综卷第37(1)题:舟山群岛新区可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有 。二是分析性简答题,主要回答“为什么”,要求学生准确回答结论及其成因。例如,2013年浙江文综卷第37(2)题: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但也有试题兼有叙述性简答和分析性简答。例如,2013年浙江文综卷第36(3)题: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2.析题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可知,析题首先要知道迁移哪些地理知识和技能,相当于“move”;其次要知道在新情境下怎么有取舍、有重点地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题,相当于“apply”。析题的关键是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前提,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横向延伸与纵向拓深,触类旁通,解决问题。
(1)关于地理基本概念的析题
在学生看来,地理概念是最简单的,因而很容易被忽视。但事实上,答题过程中很多失误都是概念掌握不牢导致的。
①辨析和掌握易混淆概念。例如,试题要求“写出图中的×处的地形区名称”,有学生写成“高原”“山地”之类的地形名称,却不知必须写成“××高原”“××山地”导致失分。又如,试题“北美的地势特点是什么”,如果把答案答成“东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山”,意思虽然不错但不符合题目要求,学生写的显然是北美的地形分布特点,地势特点应写成“东部和西部高,中部低”。再如,“某地的地表形态是什么”,学生答成“向斜、背斜、断层或沙漠”等,这是对地形、地形区、地势、地貌、地质构造等概念混淆不清造成的。
②地理概念要理解深刻、透彻,掌握有关地理知识,形成机理。例如,分析长江下游地区冬季易出现的咸潮原因。(相关材料略)
这是一个关于概念的透彻理解案例。咸潮是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但学生第一次遇到时很少能答准确。学生一般把咸潮肤浅地理解为海水倒灌导致河水变咸,不少学生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再无话可说。要完整地答好本题,需要先深刻、透彻理解咸潮的概念,“咸”字说明原来是“淡”的,“潮”则是海水的运动形式,所以咸潮指海水倒灌河水。但是,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倒灌现象必然是河水位低于海水位,这才是本质所在,理解到了这一层,就能很好掌握咸潮形成的原因,再出现有关咸潮的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2)关于地理基本原理的析题
从试题考查知识分布上看,大多为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壳运动、地域分异等核心自然地理知识和城市区位、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区位、旅游区位等核心人文地理知识。无论涉及哪个方面的知识都要紧密结合背景材料,审清题意,运用“旧”的原理到“新”的情景中分析解题思路,“因题制宜”,有主次地选择角度、分清层次作答。
例如,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澳网与温网举办城市的气候特征差异及成因。(河北省衡水中学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文科综合试题(B卷)第36(1)题,材料略)
本题由两问组成,第一问是事例的特征及其差异,第二问解释原因。前者为描述性,后者为分析性。要解答好本题,除了第一问气候特征差异的描述角度可以从审图表材料中得知气温、降水、日照时长等三个方面,关键还在于三个特征角度具体怎么描述、差异的原因怎么分析。所以,本题重在析题:①抓住气候特征的描述与成因分析的角度;②选择性“move”思维模型;③灵活“apply”分析模型进行解题。
move:有选择地调动特征描述模型。这主要取决于试题材料反映的信息:材料二中有每个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回答气候特征差异可以比较两城市的最冷月、最热月、年平均气温,年降水总量,年日照时数,这些角度应该是最基本的答题方向。
apply:灵活地运用气候成因模型分析特征差异的原因。这需要结合两城市的地理位置及其他材料信息,将“新”的情景和“旧”的原因模型相结合,运用地理思维重新组合,形成解题思路。
思维模型是答题的基本套路,光靠死记硬背不是解决答题的根本方法,只有平时加强理解和积累,考试时才能根据材料灵活调动和运用,确保答题的方向性和全面性。
3.答题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可知:从答题内容看,一是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相当于英语中的“describe”;二是对地理事例的原理进行阐释,相当于英语中的“explain”;从答题形式看,无论是描述还是阐释,语言表述都要规范、简洁。“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文综卷规范答题的宗旨,答题要从内容和形式上注意以下几点技巧:
(1)语言规范、简洁完整
①规范就是在答题过程中用地理专业书面语言回答问题,如地理名词、术语、概念等都要专业,避免口语化,表述应准确,减少歧义,做到规范表达。
②简洁就是要在确保准确的前提下尽量用少的文字表述,避免啰嗦、拖沓,做到言简意赅。
(2)书写规范、清楚工整
①书写字迹清楚,答案排列整齐。字迹潦草会使阅卷教师看不清楚解答内容,答案杂乱排放会使阅卷教师不容易找到得分点,所以答题时不一定要字迹漂亮,但一定要清楚、工整。
②不出现错别字。阅卷时,地名和关键词有错别字是影响得分的。如“煤”写成“石某”“铁”写成“石失”,“钢铁”写成“刚铁”都是拿不到分的。
(3)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一问写一段,一点排一行,标明序列化,条理清晰,层序分明;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甚至连标点符号没有,这样会使阅卷教师看不清解答内容。
例如,“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作答时可以书写为:
优势:①……;②……;③……;④……。
不利因素:①……;②……;③……。
答题要尽可能为阅卷教师提供方便,方便阅卷教师评分和计分。
总之,基于审题、析题、答题三个环节的解题策略,并结合考试说明要求,分别关注试题材料、基础知识、答案描述,通过关键动作、解题技巧完成综合题解题,最后得到书面答案。
基于审题、析题、答题的综合题解题策略表
基于审题、析题、答题的综合题解题思路图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是高考命题不变的思路。社会、生活是新问题的源泉,地理原理、规律即为学过的知识,是解答问题的根本所在,亦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审题、析题、答题的综合题解题策略需要在平时多实践、多领悟,学会灵活运用,有效提高综合题解题能力。
[1]刘 勇.高考地理综合题的答题技巧与方法[J].地理教学,2012.08
[2]姜 骅.如何解答高考文科综合中的地理综合题[J].地理教学,2011.02
ISSN2095-6711/Z01-2015-0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