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路径分析

2015-03-30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李素萍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素养职业

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李素萍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路径分析

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李素萍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直接决定学校能否实现高职培养目标。本文紧跟经济发展和课程改革需要,借助良好的政策环境,立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需求、教学模式及评价模式改革三个方面详细阐述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路径,对当代职业课程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高职院校 课程建设 教学模式 评价模式

一、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紧迫性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担负着我国企业对一线生产、管理、服务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又承载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任。因此,学生能否适应企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的构建。

1.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人才提出新的需求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必将引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变,进而对劳动力提出新的要求,使职业教育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如经济发展带来职业岗位规模和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职业岗位的专业性更强等。职业岗位变化要求职业院校必须立足职业岗位改革,调整职业课程;依据新经济单元的发展趋势更新职业课程;依托本地经济发展需要优化职业课程。

2.良好的政策环境为职业课程改革创造了契机

为了适应21世纪初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改变教育改革与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1999年到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为职业教育改革明确了方向。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明确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变化过程可以看出,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在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转变。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正在逐渐明晰,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正趋于准确。

3.职业课程的内在发展需求呼唤课程改革

近年来,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在探索中调整、演变和发展,整个课程体系构建接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尽管如此,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仍然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建设还没有完全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如以理论知识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割裂了课程与教学之间的联系,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过多关注客观需要的内容,忽视人的发展,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原理和结论,缺乏应用性和针对性,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呆板。因此,以市场需求、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为出发点,依据高职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路径分析

1.立足职业岗位,科学构建高职课程体系

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学校能否实现高职培养目标和规格。一般要经历角色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学生需要分析和课程设计四个环节:

(1)角色分析。角色分析是指对学生毕业后承担的职业角色进行分析。社会是角色及其关系的集合,认识了角色及其关系也就认识了社会需求。社会角色分析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社会特定领域的角色构成以及角色现状发展需要。角色分析确定的有关角色的关键知识、关键能力和关键价值观(态度)是职业能力分析的起点。

(2)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专业能力、核心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是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从事基本职业工作的能力,需要从行业的能力分析和职业分析中得出,要能反映行业的主流技术。核心能力是完成职业工作任务时除专门技术能力以外必不可少的能力,需要从行业的能力分析和职业分析中得出,它包括业务处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是高职课程建设的依据。

(3)学生个体需求分析。高职院校培养目标通过个体即学生实现,离开学生的个体需求,一切将成为空谈。分析学生的个体需求不仅要分析学生的当前需求,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使其具有延展性特点。

(4)课程设计。依据职业岗位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个体需要,确定核心课程,突出个体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坚持够用、管用、实用的原则,合理确定专业基础课和普通文化课,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国际的、社会的、组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2.依据课程目标,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作为课程实施的手段与载体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积极创建参与式、交互式、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多元融合的教学方法体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融教、学、做于一体。

(1)推进项目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2)开展情景教学。以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形象逼真、情深意长等特点。通过情景再现,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克服学习困难和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3)运用模拟教学。采用仿真软件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实训学习环节,采用模拟教学使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上机进行仿真实训,经过多次训练后才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模拟教学,学生充分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对专业技术的认识,增3.通过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内容培养学生职业行为习惯。《职业道德与法律》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途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自觉践行礼仪规范,追求高尚人格,维护自身形象,有利于培养职业素养;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从而使学生加强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最终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艺术类专业的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研讨式教学法,锻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具体制定和实施实践教学计划方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议将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四个板块进行教学,具体是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

2.在专业实训、实习中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专业实习是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最后一步。此时,中职学生已是职业人了。在进行专业实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和执行企业《员工守则》和《职业操作规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在指导教师和师傅的言传身教中更具体、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据社会企业的需求,在校内或校外建立模拟企业环境、具有职教特色的专业实训室,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岗位上学习职业必备的知识、技能及能力,并反复训练,随时评价,直到学生达标为止。

3.在校企联合办学中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校企联合办学是中职教育的新模式。校企联合办学是在企业的明确要求下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素养,使学生对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具有主动性和最直接的目的性。正因为如此,校企联合办学也是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之一。

[1]田妹华.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谈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职业时空,2010.02

[2]白鸿辉.职业教育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6

ISSN2095-6711/Z01-2015-01-0160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素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职业写作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