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两代人,同一教育梦
2015-01-15白光华
文 / 白光华
宇华教育集团是一个拥有15家学校、3万多名在校生、涵盖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各个领域的大型教育集团,旗下的北大附中河南分校连续四年考入北大、清华、港大总人数位居河南省第一,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位列全国独立学院前十强。
两代光华人,一个教育梦——李光华、李花父女二人为了心中共同的理想而并肩奋斗,是光华校友中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
沉甸甸的责任
在创办北大附中河南分校之前,学军用激光技术出身的李光宇已经是位成功的商人了。从国际贸易到资本证券,在商界打拼得风生水起的李光宇完成原始的资本积累之后,也在思考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
身为小学教师的父母深夜批改作业的情景是李光宇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因此,捐资助学也就成了李光宇在事业有成后最先想到的事。“从小过惯了苦日子,忙起来的时候,一包方便面也可以当顿饭。钱再多,用于个人的消费总是有限的,企业再大,都不如教育事业对社会有意义。世界上百年长青的企业寥寥无几,但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学校却并不鲜见。既然要为教育做点事,与其只是捐些钱,不如自己办一所学校,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办学的第一步,他就将目光聚焦在了中国第一名校——北大的身上。
2001年,时任河南省长李克强同志与时任北大校长许智宏签订了北京大学与河南省政府省校合作协议,其中的重点项目就是兴办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时任河南省委书记陈奎元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作为学校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光宇坦陈,风光的背后,却也有不为人知的艰辛——想要将北大旗下的资源引进河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统计,仅2000年这一年,就有97家单位竞逐北大和北大附中“合伙人”的位子。回忆当年“群雄逐鹿”的局面,李光宇说:“最后北大、北大附中能够选择我,不仅是因为认可我的教育情结、北大情结,更主要的是被我真心实意做教育的真诚所感动。”
校长的教女之道
在李花的童年记忆中,父亲的形象总是有一点儿遥远,父亲的教女之道也总是很特别。
“小时候我特别怕我爸,因为他特别严肃,不爱笑。”回忆起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李花说,“我小时候特别羡慕那些挨打的同学。考得不好,犯了错,被爸妈打一顿就完事了。但我家不一样。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我犯了错,我爸从来不骂我也不打我,就是把我当成年人一样,坐下来面对面跟我谈话、讲道理。当年我最害怕的就是这个,所以只要一谈话,有什么错立马就改。”
直到自己也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李花才彻底读懂了父亲的一片苦心——正是这种充满了尊重和平等的沟通,塑造了而今成熟、理性、充满自信的她。而这种独特的沟通方式保留至今,也成了父女之间交流思想、分享心情的桥梁。
李花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从小学起就是班长,高中更是担任了学生会主席,深得老师与同学们的赞赏和信任。而让父亲李光宇真正感到骄傲的,是女儿的品质和毅力。从老家转学到北大附中读初二的李花,仅仅两个月就当选成为班里的副班长。打动同学们的,是她身上的真诚与朴实。李光宇回忆起一件小事:“李花与两个同学骑自行车去海淀图书城,迎面看到另外几个同学提着书从书店出来。另外两个骑车的同学打了个招呼就扬长而去,而李花折回来追上提书的同学说,你们把书放在我车筐里吧,一会儿我给你们带回去。”对于女儿的做法,李光宇赞许道:“你为别人着想,别人才会认可你、为你着想——这虽然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李花小小年纪就能放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其实很不容易。”
但是让父亲最难忘的故事,是李花初二时一次获得“倒数第一”的经历。北大附中开运动会,并不擅长体育运动的李花,报名了无人问津的两千米。少数受过专业训练和身体素质好的同学接连冲过了终点线,许多同学一看拿不到名次,纷纷放弃了比赛。最后北大附中偌大的操场上,只剩下李花一个人在坚持。当她咬牙跑到终点的一刹那,全场掌声雷动。
“得到全场喝彩的不是第一名,而是李花这个‘倒数第一’——我觉得做事就要这股劲儿。阿甘不是最聪明的,但阿甘做到的事,好多聪明人都做不到。做大事的人,拼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情商,是责任感、意志力、胸襟、勇气这些非智力因素。”李光宇说。在北大附中河南分校里,他把“孝敬、诚信、勤奋、创新”写进了校训,而在生活中,他的言传身教也深深地影响了李花的成长。
高考结束后,李花凭借优异的成绩圆了自己的北大梦。在填报专业的时候,父女再次促膝长谈。李光宇给女儿的建议并不那么“务实”。“一般父母都会建议孩子选一个实用的专业,但是我认为太实用的专业未免有一点狭窄,真正有用的东西有可能是看起来最没用的,例如历史和哲学。几千年来,科技在不断进步,但是人性和人的思想却并未发生同步的变化,沿着历史的长河追溯,你依然能清晰地看到线索,从而去探寻人类发展的规律。基辛格在哈佛做教授的时候,谈到中国时最常讲的就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另一个就是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无论将来是从政还是经商,当你开始做管理时就会发现,最有用的还是历史和哲学。”
对于父亲的建议,李花非常赞同:“他一直认为文史哲这三科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我认为,哲学是训练逻辑思维的学科,是让人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万学之王’,只有把哲学学好,才能做到文史哲融会贯通。因而,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我们可谓是不谋而合。”
新生报到的那天,李光宇把女儿送到北大西门对面,连马路都没过,放下女儿就走了。李花一个人拖着沉重的箱子步入燕园,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学习。
“不是女承父业,而是梦想与梦想的交叠”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已经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界的一面旗帜,保持着每年30多人考入北大、清华、港大的纪录,连续多年考入北大、清华、港大总人数位居河南省所有中学第一。然而,除了传奇般的高考成绩之外,学校更因带有浓浓“北大Style”的文化氛围、令人瞩目的素质教育成果而闻名遐迩。
“欲做学问先做人。”李光宇始终要求学校首先教会学生如何生存、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把更多的孩子送进名校是我们的责任,但这不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考入名校固然可喜可贺,但不考名校未必不是国家栋梁。我们要培养孩子们的浪漫气质、自由情怀、高远志向,让孩子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张扬个性,我们最重要的责任是教育孩子们发扬民族传统,孝敬、诚信、勤奋、创新,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在应试教育横行的年代,李光宇艰难而执着地推进自己的教育理想,肩上压力之大,旁人难以想象:开设50多门选修课、营造“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学风、推进“素质教育十个一工程”、“孝敬教育五个一工程”……他硬是在堪称“高考重灾区”的河南,开辟出了素质教育的满园春色,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这是比高考成绩更令人震惊的奇迹。
在李花看来,这个“奇迹”的实现,有赖于父亲对工作追求完美、甚至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就以文艺活动的组织为例吧,我们每年有元旦晚会、校庆晚会、教师节晚会三台盛大的晚会,从导演到演员,全都是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晚会的策划、组织完全参照春晚的模式,节目之间切换都精确到秒。许多省市领导看过我们的校园晚会后都赞不绝口,说足以和一些省辖市电视台的春晚相媲美。”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李花讲起来忍俊不禁:“北大附中河南分校特别重视安全教育,全校师生每年举行两次大规模的消防演习,正规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为此还闹过笑话:由于学校位于航空港区,消防演习半小时之后,当地领导打来电话说,你们演习的动静也太大了,周边民众都信以为真,打了好多火警电话。”
但让李光宇深感欣慰的是,教育的付出往往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2008年上海商学院火灾中,有位北大附中河南分校的毕业生就在失火宿舍的隔壁,凭借着在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多年的训练,她带领全体室友成功逃生。接到这个女孩感恩母校的短信,李光宇百感交集。
而今,北大附中河南分校的毕业生已经遍布国内985、211重点大学和世界各地的顶级名校。
而让李光宇最骄傲、最幸福的是,目前在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担任副董事长的女儿李花有着和自己一样的梦想和追求。“李花没有像同龄人那样,去玩、去旅游,为了民办教育,为了我们这个学校,她付出了很多努力。” 在和企业家们交流的过程中,李光宇经常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你再喜欢自己从事的事业,事业做得再好,儿女们根本不感兴趣。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方向。这让企业家们很无奈。”
父亲矢志办学所付出的辛劳早已看在女儿的心里,二十几年的耳濡目染,也让李花早早把宇华教育集团的事业当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然而在她看来,这不是“女承父业”,而是两代光华人梦想与梦想的交叠:“人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就是‘教育梦’。和父亲一样,我觉得做教育、办学校是全天下最幸福、最有价值的事业。现在我们可以很骄傲地说,我们是河南的名校,是中国民办教育界的名校,相信不久,我们也会是全中国的名校,也希望有一天,我们能成为全世界的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