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云手”与太极图的关联
2015-01-15杨伊竹云
杨伊竹云
〔摘要〕本文试以古典舞“云手”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易经》太极图和“云手”的意识形态、动势规律及审美范式,探究中国古典舞“云手”与太极图的内在关联,审视二者之间的文化美学价值。
〔关键词〕云手太极图意识形态动势规律审美范式
每一种独立的文化都有其基本象征物,具体地表象它的实质特征,抽象地蕴涵它的基本精神,而我们的志趣也在于透过所谓的“现象”去探寻解求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本质关联。太极文化作为东方哲学的最高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易学》的分支,是古代先哲们智慧的结晶,具有相对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而中国古典舞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太极图的影响,其独特的风格气质、内涵特征与太极图中的阴阳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其阴阳交合所产生的动律以及衍生出来的审美原则也渗透于古典舞之中,是古典舞文化的核心要素和内在精髓。
本文试以古典舞“云手”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易经》太极阴阳图和“云手”的意识形态、动势规律及审美范式,探究中国古典舞“云手”与太极阴阳图的内在关联,审视二者之间的文化美学价值。
一、太极图与中国古典舞“云手”的意识形态
(一)太极图
“太极图”即“阴阳鱼图”或“天地自然之图”,是《易经》“太极”思想在儒、道两家结出的硕果。道家的太极图与乾坤同构,儒家的“中华神圣图”与内宇宙全息。太极图是观念的物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提炼与抽象。其图以黑为阴,白为阳,白鱼黑眼谓阳中有阴,黑鱼白眼谓阴中有阳,黑白相依,阴阳环转相抱,彼此交融,呈现出一种平衡、对称、和谐、有序的美,这与古典舞“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的身韵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中国古典舞“云手”
中国古典舞是在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借鉴中国戏曲、武术等元素,经历代舞蹈工作者的提炼、加工、整理、创造,通过较长时期的艺术实践和检验流传下来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它的渊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宫廷舞蹈,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们为发展、创新本民族舞蹈艺术,突破局限于戏曲维度下的古典舞,参考西方芭蕾舞的基础训练方法,在深厚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对中国古典舞进行着新的建构和发展。“云手”一词最早来源于武术,在宋元戏曲艺术蓬勃发展的趋势下融入了纷繁多样的武术云手,后经舞蹈行业者们兼收并蓄戏曲的内涵身韵和武术的力度幅度,将“云手”引入到中国古典舞身韵体系中,并根据云手的表演形式、情感属性、精神内涵等要素归纳出基本云手、冲靠云手、大开大合云手和波浪云手,在步伐的缓急、身段的张弛、眼神的虚实等方面具有了更多的派生性和延展性。
二、太极图与中国古典舞“云手”的动势规律
太极图中的“阴阳学说”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任何事物都可以用阴阳来辨别,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分性特征。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而太极图中波浪形的曲线,透出一种动势,仿佛两条“阴阳鱼”在水中畅游旋转,亦是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直接体现。
太极图中的阴阳变化规律是中国古典舞蹈建立体系的思想观之一,其阴阳相合,圆融归一的表现特征,在云手动势规律中起着重要的的导引作用。传统的云手已形成一套严格的规范要求,即要“圆”,线要圆,面要圆,而且“大圆”中要套“小圆”,正如著名京剧文武小生演员茹富兰先生所言拉一个云手要五个圆。云手动势的精华主要体现在一个“云”字,通过双臂交叉进行而产生“立体式”的圆线运动,仿佛“揉球”一般。云手的动作轨迹也是在身体划“圆”的过程中完成的,其“圆”属平面圆,而“太极图”外呈环状,置于平面为圆形,运转在空间则为球体。云手的动作由圆形和圆弧线组成,而太极图圆中生阴阳,因此云手以太极图阴阳两仪与质能转化原理为导向,遵循圆的运动规律,以腰为轴,进行平圆、立圆、斜圆、向心圆、离心圆等一系列圆的运动,而太极图也成为了中国古典舞身韵形态本象的符号。
此外,太极图的阴阳“动律”还体现在“阴(黑)阳(白)两鱼”互根互存、对立统一、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变势要素中,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他们既对立也统一,皆互为根基相互依存、滋生,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条件,此消彼长,彼消此长,并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质变,相互转化,并贯穿在一切事物的始终,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而中国古典舞云手在动势中也直接体现着太极图中“阴(黑)阳(白)两鱼”的动势规律,在动作上形成刚柔、动静、虚实、强弱、急缓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同时,在提、仰、含、沉、冲、靠、开、合的动态上也间接体现着儒道阴阳文化的刚柔相合,圆曲相生;其具体表现为沉为阴,提为阳,含为阴,腆为阳,靠为阴,冲为阳,和为阴,开为阳的哲学思想。
三、“合”与“和”的美学追求
云手与太极八卦图皆以遵循中国文化中“合”(相合、应合)与“和”(融和、协和)的美学原则,“以助于合乎会通,以济其美”。明代律学家朱载堉曾言:“‘合既象征天之一统、平稳,又象征地之安静、和顺。”就古典舞云手中的“合”而言,在动作中主要讲“手与眼合、眼与身合、身与步合、步与手合,由外空间向内空间收缩聚集归拢的方向上,达到上下相协、里外相应。云手形神之合、刚柔动静之合、太极八卦图阴阳之合,整体意象之合,此“人体”与“天体”的相合与圆融,无不体现着《周易》的理论之“天人合一”思想。在形神、阴阳、刚柔、动静、意象皆达此“合”时,彼“和”也应运而成。宇宙的创化以和为前提,和使万物皆化,和使万物革新。古典舞中云手动作的时空力为和,动作轨迹之圆为和,气息提沉收放之统为和,太极图中阴阳两仪相交为和,日月彼此相融为和,质能互相转化、能量平衡为和。“和”不见其踪迹,只见其结果,在“合”的基础与前提下达到“和”的哲学意蕴和美学价值。
中国古典舞云手与太极图彼此都包含着对立统一、互根互存、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内在要素,并以“合”与“和”为美学追求。其意识形态、动势规律及审美范式皆以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圆文化为内涵,在运转的发展模态中体现着回旋、均衡、稳定、延续、融合的特征,负载着中国文化的深沉内涵,折射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心理及中国人包容万物、胸怀博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国思想文化、观念形态总体表现的实质特征。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人民出版社,2011(03)
[2]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05)
[3]向开明.太极文化与东亚舞蹈文化[M].民族出版社,2006(08)
[4]周来祥.中华和谐美第一图———太极图的审美观照和理性思考[J].学术月刊.2003(10)
[5]薛峰.云手、身韵、圆文化[J].艺术探索,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