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语文教学的着力点
2015-01-15王吉斌
王吉斌
〔关键词〕 导读;范读;品读;诵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3—0099—01
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教学总得读。”米作仁先生在谈朗读时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可见“读”拥有着不容忽视的魅力。在新课改的春风下,朗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青睐。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
一、导读,语文课堂的情感之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导向。因此,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所在。某位老师在讲《二泉映月》这一课时,特地买了一盘《二泉映月》的录音带。课堂上他先告诉同学们《二泉映月》在音乐史上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美国航天局把一颗火箭送进太空,给太空中可能存在的生物送去地球人类的问候,在代表人类文明的作品中,有一件音乐作品来自中国,这就是民间艺术家瞎子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首乐曲被美国人民推荐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有人说如果说贝多芬创造了西方音乐的《命运交响曲》,那么《二泉映月》是东方音乐的二胡《命运交响曲》。日本的著名指挥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二胡演奏的这首乐曲时,感动地流下了眼泪,说到:“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听了这些,学生对这首曲子肃然起敬。听完音乐,他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们纷纷发言,说了自己的感受,而老师也很自然地引导同学们产生了对阿炳命运的关注。整节课也一直荡漾在悠扬的音乐之中,很好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范读,语文课堂的激情之笔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作为教师,我们真应该尽量多地掌握些有关朗读的知识、方法和技巧。时而高山流水,时而小溪潺潺;时而熊咆龙吟,时而幽咽泉流……用优美的朗读去感染学生,去熏陶学生,唤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感觉轻松、愉快、充实。一位老师在进行《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教学时,他根据配乐自己亲自朗读,深沉的语调,充沛的感情,再加上音乐的悲愤,使不少学生潸然泪下。很多学生听完一遍后说:“老师,你再朗读一遍,我还想听。”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朗读就像一股清泉,我们只要增大它的流量,又引导它流向既定目标,就能荡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其无限生机。
三、品读,语文课堂的理性之光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处,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让学生去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对《木兰诗》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的品读: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不闻”与“闻”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和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两个诗句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渲染出悲壮的气氛。仔细品读中,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意境蕴味跃然纸上。
四、诵读,语文课堂的“移情”之法
一篇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诵读方法,在朗诵中完成对文本思想、情感、意境的升华,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李白《将进酒》永恒的力与美,杜甫《望岳》的雄心与壮志,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奔放之情等只有反复诵读,方能读出真情。当然,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不同,诵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也就不同。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