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5-01-15司瑞林

甘肃教育 2014年23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数学教学培养

司瑞林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3—0060—01

初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初步形成的时期,拥有了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观察敏锐,想象力丰富,思想活跃,因此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期。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思想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更新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观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上来。

二、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的氛围

“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把学生视为具有平等人格的人,才能赢得学生的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不苟言笑”的面具,学会“蹲下身子看学生”。同时还要把平等自由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加赞赏;提倡学生有错必纠,甚至是纠正教师、权威的错误;允许学生“插嘴”,更允许学生“争论”,因为在“插嘴”、“争论”中常会产生智慧的碰撞,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一定要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把现代教育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如果每一堂课都能营造出学有乐趣、学得忘我的学习氛围,那么一定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创造的乐园。

三、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数学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创设情境,提供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使他们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之下展开思维,从而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的玻璃,不慎被打破成两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两块都带去?只带一块去行吗?为什么?这样创设了一个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对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备感亲切,饶有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由此引入新课。实践证明,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不仅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一题多变”,培养发散性思维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作业题有“练习”、“复习巩固”、“复习题”等,这些题目的设置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强调普遍性和通用性,但又按“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等不同等次设计,适合于不同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参考使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用好这些资源,而且还要更好地拓展这些资源。“一题多变”则能使这些练习题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源泉,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题多解”最基本的方法有变题设、变结论、变情境、变图形、变数据等。实践证明,通过“一题多变”,能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使他们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活学活用,勇于创新。

总之,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引导他们多动手实践,从多个角度看问题,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他们迎接时代的挑战打好基础。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数学教学培养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