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归属感才是教育的本真
2015-01-15王瑶
王瑶
当父母迫切希望孩子能够入读名校时,却有人反其道而行之,置父母希望于不顾,只为让自己找到归属感。民众围观周浩的人生经历,既是因为其曾经头戴北大光环,更是因为他作出这种人生抉择的勇气。
近几年,北大、清华的一些毕业生时常会引起热议。这些人头顶名校光环,但从事的却是普通不过的工作。外界有争议,是因长久以来人们对名校毕业生形成了固定思维模式,总把学历和能力画等号,而不去关注毕业生本人有何想法。但当这些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举动真实发生后,民众要么叹一声“疯狂”,要么指责对当事人大材小用。这种价值取向,其实正是广大父母的价值取向。但对孩子而言,父母希望的却并非自己想要的,这一点,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到。
从北大高材生到技术工人的身份转变,不是说周浩不够优秀,而是他真正懂得自己想要什么、想追求什么。为人父母,我们总是不经意间给孩子规划好未来的人生方向,却从不过问孩子是否乐意。加之社会上一些“虎妈”、“狼爸”、“鹰爸”等的误导,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更加集中到成绩上。即便在父母的培养下,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但登顶之后的那份荣誉当属孩子父母,而非孩子本人。孩子的成就无非是父母意志的体现,并非孩子本人心声的反映。
教育的误区正在于此,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将孩子推到升学考试的赛道上,不顾其个性、不顾其能力,逼迫孩子在高考这场马拉松中取得好的名次。这看似是为孩子着想,其实更多的是为教师和父母自己考虑。说得更加明白些,当前的教育是为家长、为教师、为社会的教育,却不是为学生自我的教育。既然教育这个篮子里能够装下如此多的希望,为何就容不下学生自我的存在?
父母都希望孩子变得优秀,读好大学,找好工作。但父母的梦想并非孩子的梦想,父母认为好的东西也并非孩子眼中好的东西。如果不考虑这些,一味地将孩子置于教育的流水线上,教育出来的孩子既无个性可言,也无自我可言。当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全都被抹杀时,教育也离其本质渐行渐远了。
将孩子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拥有归属感,这应是教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