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发展创新的基本路径

2015-01-15钱路波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4期
关键词: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钱路波

摘 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要发展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分析范式、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原则,通过完整自身理论体系、关注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并作出科学解释、批判吸收西方经济学有益成果以及学科的交叉融合等路径,从而永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开放性和连续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市场经济;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4-0001-02

《资本论》公开发表14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和自由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征。同时,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以产品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典社会主义模式也有了许多重要的差别。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分析范式、理论框架或方法论原则,结合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创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精髓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世界观,它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并成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从静态来看,一定的生产方式既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又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从动态来看,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物质生产方式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由于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决定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不断演进,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分析方法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方法即唯物辩证法,它主要表现为矛盾分析法、辩证否定法、历史与逻辑的方法等。例如,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商品中包含着这个社会的一切矛盾的萌芽入手,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自身的理论体系

从王亚南提出创建“中国经济学”以来,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正在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理论体系在今后仍需要继续丰富、发展、完善其“内核”和概念体系,这些“内核”概念体系主要包括所有制、劳动、价值、交换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生产价格、利润;社会再生产;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资本主义积累规律;等等。我们要基于马恩经典著作的原意特别是《资本论》的理论逻辑和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努力构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创新的理论硬核。

三、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并作出科学解释

从本质上看,以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理论为基本硬核、以制度分析为基本方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范式,是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现实反映。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下,充分关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进而到帝国主义阶段,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矛盾,提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思想、新观点,指导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实践。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象、新问题,特别是2008年始于美国进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说明,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模式不是唯一的和最好的模式,西方国家也急于用新的理论解决社会财产权和利益结构失衡以及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市场经济的运行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经济学给我们提供了西方主流经济学从来不可能具有的科学的理论分析范式。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分配不公平的根源是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资本主义的私产制度和雇佣劳动制度决定了工人必然要遭受资本家的剥削,劳资之间永远不可能在公平的条件下缔结市场契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逻辑:商品的两重性—劳动的两重性—社会必要劳动—剩余价值论—生产社会性和资本私人占有的矛盾—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造成周期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总危机—无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掘墓人—无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从这一逻辑出发,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现代经济危机产生的流程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透支性消费(包括政府透支经济和个人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回答起点。可见,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把矛盾由供给方转给需求方,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的爆发由当下推到了未来,表面上看基本矛盾缓和了,其实危机隐藏得更深了。显而易见,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问题、新矛盾,需要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方法论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新规律进行理论上的抽象和总结,不断开拓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化的创新空间。

四、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先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文章,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这一时期,以孙冶方为代表的老一辈经济学家,从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按劳分配和速度与比例等方面展开了讨论,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0世纪60年代初关于经济核算、经济效果和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的讨论,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至1992年期间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围绕着“计划与市场”以及姓“资”和姓“社”来展开,在商品经济、经济效果、按劳分配、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农村土地所有制、国有企业改革、经济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经济改革的整体思路、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了突破和进展。1992—2003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形成和创立阶段。其显著标志是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把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2003年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进入完善和发展阶段,其标志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思路和措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等一系列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经济理论总结,我们构建起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开放经济体系理论,等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进入21世纪,当代全球经济的新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实践,进一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的历史任务。

五、批判地吸收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果

正如现阶段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是在空间上并存的一样。作为经济决策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也是在空间上并存的。在空间上并存,就存在竞争。竞争就包含着相互学习。这意味着处于社会主义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要批判地吸收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果。不言而喻,西方经济学解释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不因为各个国家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因为资源短缺及其有效配置是任何社会都要遇到和解决的问题,实现最大经济福利也是任何社会所要追求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些成果中所蕴涵的科学精神和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洞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是有用的,我们需要从西方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中吸收合理成分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构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大厦。从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本质分析、经济制度、生产关系分析方面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但在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层面上则需要西方经济学中的积极成果,积极借鉴与充分利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包括实证分析、均衡分析、制度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数量分析和边际分析等,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工具箱里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运行领域的指导地位。

六、提倡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随着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经济学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其研究范围也已大大超出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方法也囊括了数学的、生态的、心理的、制度化或社会学化的分析方法。这与现代社会多元化和多角化的经济现状直接相关,仅单纯的经济学是无法有效地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为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创新,不仅要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要注重与数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进行交叉性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大力发展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制度经济学、经济心理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交叉性经济学。

猜你喜欢

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市场发展趋势下的电子商务运营教学研究
物流化背景下物流货运险的发展与创新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品牌打造与发展创新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加快农村文化发展 助力新农村建设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