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策略意识 感受策略价值

2015-01-14沈秀琴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盒装小杯个球

沈秀琴

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89~91页,例1。

二、教材分析

在学习替换策略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列表、画图、一一列举和倒推等策略,并在运用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这为解决课本例1的问题奠定了基础。而解决例1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把“小杯”替换成“大杯”,或把“大杯”替换成“小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实现将复杂问题转换成简单问题的意图。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替换”的思想,学会用“替换”的策略转化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准备

导学案:要求学生课前完成。

1.查一查:了解“曹冲称象”的故事,弄清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的体重的?

2.填一填:苏果超市这两天在搞积分换肥皂的活动,积满1000分可以换肥皂1块,老师积了2000分,可以换( )块肥皂,小明的妈妈换了5块肥皂,她积了( )分。

3.想一想:一个大纸杯比一个小纸杯多装50毫升水,如果把满满一大纸杯水倒入小纸杯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如果把满满一小纸杯水倒入大纸杯里,又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4.算一算:(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的小杯中,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中,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你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来列式的?

五、教学思路

笔者的教学设计分五个环节:1.创设情景,激发替换策略的需求。2.自主探究,形成替换策略的意识。3.巧改例题,建立替换策略的模型。4.多样练习,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5.总结归纳,感悟替换策略的内涵。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替换策略的需求

1.讲解导学案的第1个问题。

2.学生口答导学案的第2个问题。

3.讨论导学案的第3个问题。

4.联系思考,孕育思想。

师:刚才从“曹冲称象”的故事,到积分换肥皂的活动,再到大、小纸杯倒水的游戏,你认为三者的共同点在哪里?(都用到了“替换”,板书:替换)

师:看来替换在生活中的作用还是挺大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说明:利用“曹冲称象” “ 积分换肥皂” “大、小纸杯倒水游戏”等,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孕育思想,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自觉产生策略意识。)

(二)自主探究,形成替换策略的意识

1.解决导学案中的第4小题,让学生抢答。

2.出示课本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1)课本例1与导学案中的两道题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学生理解例1给出的信息。

①课件出示两种杯子图,让学生说说这两种杯子的关系。

②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句话的?

③“正好倒满”,是什么意思? “各是多少毫升”你是怎样理解的?

(3)让学生自主探索。

①尝试解答。师:请同学们拿出发给你们的作业纸,先画一画,再解答,然后在四人小组中交流你的想法。

②学生讲解。两名学生上讲台讲,展示不同解法。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你是怎样替换的?根据哪个条件替换的?为什么要这么替换?(体会“替换”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替换后可以怎样解决?”这几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引导学生检验。

师:要知道结果是否正确,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检验?

师引导:检验时要注意满足题中的两个条件。

学生检验交流。检验:6×80+240=720(毫升) ,80÷240=。

师:希望同学们在解答后要自觉养成检验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保证解题的正确率。

(5)反思小结,理解策略。

师:这两位同学用不同的替换方法解决了这道题,这两种方法有没有相同点?

生小结:不管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还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都要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替换成同一种杯子,然后直接用“果汁总量÷杯子个数=每杯的容量”来求出。

师追问:这两种方法都是依据哪个条件来替换的?

(6)改例题中“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为“ 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即“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学生尝试解答,全班交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解题思路,明确为什么这样替换。

比较改后题与例题解题策略的相同点。(都是根据有关倍数的关键句来替换,替换后总量没变,杯数变了)

(三)巧改例题,建立替换策略的模型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1.比较分析:与例1比,题目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两个条件有什么不同?(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是倍数关系,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是相差关系)“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是什么意思?endprint

2.探索替换:解决这道题需要用到替换方法吗?怎样替换?还可以怎样替换?

课件出示,帮助学生理解:把一个大杯替换成一个小杯,会出现什么情况?(装不下,要拿走20毫升),替换以后一共有几个小杯?7个小杯能装720毫升吗?只能装多少毫升,怎么算?为什么要用720-20?

还可以怎么替换?让学生说一说:把一个小杯替换成一个大杯后,结果可以多装20毫升,把6个小杯替换成6个大杯,就可以多装6×20=120(毫升)(课件随机演示),为什么要用720+120?

3.学生任选一种方法完成,完成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反思比较:我们在解决这道题时,也用到了替换策略,这两种不同的替换有没有共同点?通过替换,就可以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替换成一种相同的杯子。但要注意的是,替换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装的总毫升数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杯数没变)对于两种解法,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5.比较沟通:这道题与课本例1在解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小结:两道题都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例题给的信息表示两种杯子容量的倍数关系,我们就用“一换几”的替换来解决;改编后的题给的信息表示杯子的相差关系,就用“一换一”的替换来解决。因为两题替换的依据不同,所以替换的方法也不同,我们要根据题目的条件正确地选择替换的方法。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设计了两道复习题,在复习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沟通大小杯的容量关系,让学生明白:题中只有一个未知量时,直接用除法就能解决问题,为下面的例题教学做好铺垫——让学生自觉地形成替换意识。然后教师围绕“为什么要替换?”“怎样替换?”“替换的依据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归纳、反思”等学习活动中,感受、探索替换策略的运用和价值,实现高质量的教学。)

(四)多样练习,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

1.填空:

(1)用4个同样的大盒和12个同样的小盒装满球,一共装了140个,每个大盒装球的个数是小盒的2倍,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球?

如果把4个大盒替换成( )个小盒,那么一共有( )个小盒装了140个球,每个小盒装( )个球。

如果把12个小盒替换成( )个大盒,那么一共有( )个大盒装了140个球,每个大盒装( )个球。

(2)用4个同样的大盒和12个同样的小盒装满球,一共装了14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3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球?

如果把4个大盒替换成4个小盒,那么,就少装( )个球,也就相当于( )个小盒装了( )个球,每个小盒装( )个球。

如果把12个小盒替换成12个大盒,那么,就多装( )个球,也就是相当于( )个大盒装了( )个球,每个大盒装( )个球。

2.列式计算:

(1)用32元钱正好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文具盒,文具盒的单价是笔记本的5倍,文具盒和笔记本的单价各多少元?

(2)用32元钱正好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文具盒,文具盒的单价比笔记本多16元,文具盒和笔记本的单价各多少元?

3.如果要用替换策略解决下面的问题,可以选择哪个条件?用64元买了2千克樱桃和4千克苹果。__________,每千克樱桃和苹果各多少元?

(1)每千克苹果与樱桃的价钱比是1∶2

(2)每千克樱桃的价钱比苹果贵8元

(3)买樱桃和苹果的钱一样多

(设计说明: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明确有关替换问题的两种类型:倍数和相差关系时应该怎样解决,填空题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在半扶半放中加深理解并运用,然后放手让学生解答第2题,接着出示缺少条件的问题,让学生筛选辨别,第3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运用替换策略的特定的问题情境,加深对策略的理解。体会学习替换策略的价值。)

(五)总结归纳,感悟替换策略的内涵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运用“替换”策略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在平时学习或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或经历过“替换”?

师:其实,早在清代康熙年间,人们就已经用替换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了。想不想看一看?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清代康熙年间编辑的算书《御制数理精蕴》中的一题:“设有谷换米,每谷一石四斗,换米八斗四升。今有谷三十二石二斗,问换米几何?”

帮助学生分析题意,让学生解答。

(设计说明:小结是为了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时,感悟了替换策略的内涵。教师引领学生利用替换策略解决我国古代名题,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情感。)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笔者以学生为主、以实践为基、以反思为本,让学生学会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替换策略的价值,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策略意识。课堂上,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进行有效的互动,但由于时间的限制,笔者在如何处理好学生思维差异的问题时做得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努力协调好这种差异,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吃透、吃好、吃饱,努力构建积极、欢乐、自主、高效的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江苏省丹阳市新桥中心小学 212322)endprint

猜你喜欢

盒装小杯个球
接住10个球
茶叶罐盒装
青瓷小杯
韩“盒装拉面”热销俄罗斯
取球游戏妙招
我的取胜策略
大杯?小杯?
你会买饮料吗?
让三角形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