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教学视点 增加训练力度
2015-01-14余映潮
【摘 要】 2011年版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突现阅读教学训练的两个极为重要的目标,一是语言学用,一是基本技能训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但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比较难以见到选点优美、品读深入、训练着力、讲求当堂落实的阅读训练过程。改变上述低效的课堂教学状况,好的方法就是集中教学视点、增加训练力度。
【关 键 词】 教学视点;训练力度;好课;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 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054-04
2011版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突现阅读教学训练的两个极为重要的目标,一是语言学用,一是基本技能训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但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比较难以见到选点优美、品读深入、训练着力、讲求当堂落实的阅读训练过程。课文品读教学,一般来说,除了零碎的提问之外,主要的教法就是让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说明。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就是,课堂阅读教学中,几乎到处都是“散打”,几乎不见目标集中的“扭打”。
因为教学内容的“散”,所以既难以让学生有效地学用语言,又难以让学生感受到训练的深刻性。阅读教学中“散打”式的教学,在课堂上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细节性的教学特征:
第一,教师就课文的教学内容,如句、段的理解,不断地用“碎问”的方式向学生提问,在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关注如何写出自己的板书。
第二,教师请学生自由品析课文,学生作答,教师追问,并让答问的学生朗读一下答问中所涉及的句段,然后“周而复始”,用同一方法让多位学生说话、发言。
第三,教师就课文的品析,给出一个句式,如“从_______中我读出了_____”之类,要求学生根据句式就课文内容说话,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简单评价。
第四,缺少具体的品析目标,教师让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内容说话”,于是课堂上就有了很多学生的即席说话,教师一一肤浅地评价学生的发言。
第五,就某一问题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一组一组地说过去。
这样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不能说它没有教学效率,但效率之低显而易见。从学生收获的角度而言,一般是六“无”:①无学生的动笔。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教师的举例示范,也没有学生的写写画画,学生只是“说说而已”,学习任务相对轻松,“训练”的力度弱小。②无教师的讲析。教师在教学之中一般只是应对学生的发言,一般不讲知识,一般不提示或要求学生做好课堂学习笔记,学生没有笔记的习惯,也缺少学习中的笔记积累。③无学生的静默思考。由于教师的碎问与追问,师生对话的次数过多、频率过高,加上教师并没有安排学生思考与动笔的时间,所以课堂上没有“静”只有“动”。④无弱势学生的“发言”地位。弱势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一般不能代表小组发言,他们往往只能“听”别的学生的发言,在“听”之中消耗自己的学习时间,由于课堂上发言不断,弱势学生连安静地读书背书写字的机会都没有。⑤无学生的集体训练。“说话”式的教学,“碎问碎答”的过程,将教学内容肢解为很多碎片,缺少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时间段内能够读、写、记、背的教学策划与时间安排。⑥无教学手法与活动形式的变化。长时间高频率的师生个体对话,占去了课堂教学中的大量时间,教师教学手法单调,学生活动方式单调。
这种六“无”式的教学,基本上是中小学特别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一种常态,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常态教学中非常缓慢地进步着。改变上述低效的课堂教学状况,好的方法就是集中教学视点、增加训练力度。
一、集中教学视点
变“散打”为“扭打”,运用“选点”的策略,从如下角度充分利用课文,组织起深刻的、有难度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阅读品析的过程:
1.切入、品析课文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如对《孤独之旅》中的“暴风雨描写”片段进行多角度的赏析。
2.品读课文中的几个精彩片段。如对《云南的歌会》中的场面描写、场景描写、风景描写、人物描写、动物描写片段进行有选择性的品读。
3.深读、赏析课文的一个部分。如《祝福》中“阿毛之死”的描写部分。
4.突现一个“语言学用”的板块。如对《安塞腰鼓》中描写腰鼓“捶起来”的那个段进行“段式学用”。
5.探究一个“知识的集合”。如探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巧合”手法。
6.组织一次有力的写作训练,如对课文进行创造性改编——改写《夸父逐日》。
7.进行一次专门的阅读技能训练。如指导学生分析《最后一课》中的照应手法。
8.创新一个特别的课型,如语言学用课、朗读吟诵课、课文作文课等。如《观舞记》的语言学用课。
9. 突现课文文学欣赏的一个特别的着眼点。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船长”形象欣赏。
10.小说欣赏技能习练。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中的小说手法欣赏。
11.多角度反复训练。如利用杜甫的《登高》进行朗读训练、描述训练、诗联赏析训练。
12.专题阅读活动。如请同学们品析小说《祝福》,对《祝福》中的“反复手法”进行深入品析,然后进行专门的话题交流活动。
二、增加训练力度
所谓增加训练力度,就是增加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习得本领的难度,让学生在课堂阅读活动中有真正的脚踏实地的“实践”。
1.需要教师改变课堂教学理念,关注一个班级所有学生都参与的“集体训练”活动的设计。所谓“集体训练”,就是在课堂教学的某一个时间段内,班上全部的学生都参与的或朗读、或研读、或背诵、或写作的实践活动。“集体训练”是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秘诀”之一。
2.需要教师舍得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给予学生,设计并组织实施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整体参与的从容、安静、深刻地进行读、写、记、背、说的课堂活动。如:①形式丰富的文意把握活动;②追求诗意的段意概说活动;③富有情趣的课中寻宝活动;④方法多姿的字词学用活动;⑤角度细腻的朗读训练活动;⑥品词论句的精段细读活动;⑦创意美妙的课中集美活动;⑧据文阐释的妙点揣摩活动;⑨处处落实的一文多练活动;⑩亦读亦写的充分实践活动;?文言字词的词义辨析活动;?选点精致的语言品析活动;?手法生动的文思分析活动;?周密阐释的话题论析活动;?格调高雅的文学赏析活动;?创新有味的课堂写作活动……
上述活动的实施,都是对课文进行深入品读的过程,都是完成训练任务的过程,都是学生们认真实践的过程,都能远离“细碎问答”的窠臼,都需要学生独立地用一定的时间阅读课文、进行思考。这样就增加了训练的力度,让学生在习练、训练与历练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下面以《鲸》的教学设计来阐释“集中教学视点,增加训练力度”的教学设计理念。(《鲸》是一篇普通的小学语文课文,它出现在人教版、语文版、北京版等多套语文教材中。一般安排在五年级。)
《鲸》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其实它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它们在海洋里游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它们遇到大鱼和海兽,就凶猛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很快就吃掉。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有时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了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把它吃光了。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上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乳动物。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
对于《鲸》的教学,我们基本上见不到只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的设计,教学时间最长为三个课时。其教学内容的琐碎与肤浅,以及碎片化的教学过程,非常具有共性,从以下常用的提问可以鲜明地感受到:①你们知道图片中的动物是什么吗?②从哪里可以看出鲸的大?③课文中介绍了鲸的那些生活习性?④作者用哪些方法来说明鲸的生活习性?⑤第一段中有哪些描写鲸很大的数字?⑥作者用怎样的方法说明鲸的形体很大?有什么好处?⑦根据第二自然段,说说鲸是怎样进化的?⑧从鲸的进化过程可以看到什么?想到什么?⑨鲸为什么形体像鱼?⑩鲸是怎样由陆地生活逐渐适应了在海洋生活的??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说说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你从第四自然段中读出了什么??你能画出鲸呼吸时水柱的样子吗??联系上下文从哪看出鲸是哺乳动物??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呢??你能用画画的方式描述鲸睡觉的样子吗??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鲸的哪些知识??你还知道鲸的哪些知识?……
上述提问,表现出典型的“就课文教课文”的教材处理方式,缺乏对教学重点的提炼和训练资源的提取,缺乏“课中实践活动”意识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据此,我们难以看出教学中的语言学用训练和阅读能力训练,难以看出面对所有学生的集体训练,甚至连知识训练都没有,更说不上思维训练了。
下面我们从充分利用课文、组织有训练力度课堂活动的角度来对《鲸》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文意把握,选点细读,读写结合。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
【活动设计】:
活动一:段意概括。请同学们各用“鲸的_____”四字短语,给课文的七个段落旁批段意。每位学生都要动笔,时间3分钟。
(师生交流,学生完善或修正自己的旁批:鲸的巨大,鲸的演变,鲸的种类,鲸的食物,鲸的呼吸,鲸的睡眠,鲸的繁殖。)
(以上活动共约10分钟。)
活动二:精段细读,利用课文增知识、练能力。
(活动设计的角度:由学生探求、论析课文对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讨论话题:每位同学都要用圈点勾划的方式,标明课文第四段中的五种说明方法。
学生静静读书3分钟,深思、批注。教师组织课中交流。
教师顺势讲解新的知识:“作描摹”的说明方法,学生笔记。
师生品析出第四段所运用的五种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分类别,作描摹。教师点示:这一段说明文字中还暗含着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以上活动共约15分钟。)
活动三:微文写作,利用课文学语言、练能力。
活动设计的角度:变读为写,形成创新有味的微文写作训练。
写作任务:每位同学都要写一篇微型“科学小论文”;话题是:我来告诉你,鲸不是鱼。写作时间:8分钟。
学生集体静写,然后交流:
《我来告诉你,鲸不是鱼》
鲸生活在海洋里,许多人叫它鲸鱼。
其实它不属于鱼类。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
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
这都说明,鲸是哺乳动物。
原来,远古时代,鲸的祖先生活在陆地,后来环境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漫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整个身子就成了鱼的样子。
(以上活动共约20分钟。)
这个教学设计的创意鲜明,其“好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对课文的教学资源进行细致的提取,用极大的努力克服了肤浅零碎的课中提问,回避了对学生已知浅显知识的询问。
(2)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读写训练时间,从集体活动的角度看,每位学生都独立地亲历了约14分钟左右的内容扎实的读写实践活动。
(3)阅读训练集中的视点表现在精段的整体阅读与分析上,教师关注到课文中说明方法综合运用的地方,突出了难点,增加了训练的力度,又在教学中让学生获得了新知。
(4)写作训练巧妙地利用、整合了课文内含的资源,设计出让学生颇感趣味的独立写作活动,学生人人动笔,紧张构思,认真写作,既对课文的重点信息进行了提取,又在课中微文的写作中学用了语言,锻炼了思维。
(5)三次训练活动表现出三个不同角度的训练视点:概括、精读、写作,教学思路清晰,活动设计到位,同时表现出学生课中活动的形式变化和教学节奏的巧妙调整。
“集中教学视点,增加训练力度”的“好课”设计理念,适用于中小学所有课文的阅读教学设计;哪怕只是仅仅在此方面有所突破,课堂教学效率都可以大大提高。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组稿:刘中林 编辑:赵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