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2015-01-14宋世云马毅飞
宋世云+++马毅飞
2014年8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以下简称《管理标准》),提出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六大管理职责之一,并明确了学校施行教师管理的三大任务:加强教师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在三项管理任务之下,又提出了13项管理要求。《管理标准》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学校教师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依据。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把师德建设摆在首位
教师职业不同于一般职业,其特殊之处在于,是通过立德树人缔造民族的未来。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根本上阐释了教育的重要性。把熟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师德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师增强立德树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既体现了对教师管理的要求,也反映了教师管理的发展方向,即把师德建设与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这是《管理标准》的一大亮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养,立德为本。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生命源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教育的灵魂所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革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引领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师德优良传统,是当今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管理标准》把师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契合当今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
2008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大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管理标准》更加细化了学校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要求,提出“引导教师加强学习,阅读经典,提高修养。要求教师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突出了“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给学校师德建设工作指明了具体落脚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师生关系是学校最本质的关系。“关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主体内容,也是教育一贯的要求。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年龄尚小,身心都在发育中,应倍加呵护,避免对学生造成人为伤害或不良影响。因此,《管理标准》特别强调:“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收受学生或家长礼品,不从事有偿补课。”这些要求也是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专业标准当中的要求。尤其是要求教师不收受学生或家长礼品,不从事有偿补课,这是对教师公正、廉洁从教提出的具体规范,也是当下时代要求,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关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以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学校教师管理的永恒主题。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所必备的、随着从教时间的增加而发生质的动态变化的核心能力及其组合。[1]国内外学者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教育学取向的,从教育目标、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以及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角度进行分析,侧重的是知识性和技能性。这种观点将教师的教育能力确定为教师的育人能力,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同时认为,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教材、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的能力。另一种是心理学取向的,认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其思想品格、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综合体现。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结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认识性活动,有鲜明的智力基础。[2]
学校在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把教师专业发展放在教师管理工作的首要位置。教师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备深厚的学科教学功底
学科教学是教师职业的核心,教师首先应熟练掌握本学科的教育教学知识与方法。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指南,熟悉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前提。《管理标准》中提出“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熟练掌握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为学校指明了方向。组织教师分阶段、经常性地学习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是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熟练掌握学科课标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提供高质量教学的前提。因此,《管理标准》把这一要求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基本措施。
2.具备合作教研能力
教师进行团队协作,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实现经验共享。《管理标准》提出:“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等校本研修,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这些具体要求正体现了合作教研对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是我国中小学教研制度的基本特色,也是我国中小学教学质量保障的有效措施。要增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集体智慧,必须长期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和开展听课、评教活动,以此推动教师更加关注教学,思考教学、研究教学,促进教师牢固确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引导教师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科学开展教学改革实验,使各项教学活动充满活力。
3.提高班级管理能力
班级管理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主要体现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工作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对于当前学校班级化组织模式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尤为重要。《管理标准》提出,学校应“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制定班主任队伍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班主任学习、交流和培训,提高班主任组织管理和教育能力。落实班主任工作量计算、津贴、奖励、表彰等待遇和保障”,这对学校着力提升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4.加强教学基本功
教师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履行岗位职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管理标准》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提升教师普通话水平,规范汉字书写,增强学科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把握课程教材的基本功、备课基本功、运用教学语言基本功、板书设计基本功、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基本功、学科专项基本功、组织教学基本功、教学评价基本功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管理者加以重视,促进不同教龄的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今教师在信息化社会必备的专业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教师应该不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
三、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强调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一般而言,教师个体在历经职前培育、任教实践和在职进修的不断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其专业素质,逐渐达到专业娴熟的境界。学校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支持机构,理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内部和外部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
开展教师培训是学校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管理标准》通观教师教育各项要求,完善进修培训制度,提出在学校层面上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给学校以更多的责任和权力。《管理标准》提出的学校层面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包括: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制订教师培训规划,指导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等。《管理标准》对经费投入和学时要求也作出了具体规定,要求学校按规定将培训经费列入学校预算,支持教师参加必要的培训,落实每位教师五年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要求。在资源建设方面,《管理标准》提出要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定期开展专题培训,促进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发挥校本研修基础作用。《管理标准》促使学校把教师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与时俱进学习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引领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家层面(国培计划)、省市级层面、区县层面以及学校层面等不同层级的培训计划体系,学校在制订校本培训计划时,应将各级各类培训统一规划,纳入到学校的教师培训制度中。科学的教师培训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中小学除了按规定保障经费投入,还应为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提供积极支持,如给教师协调安排上课时间,适当调整工作量等,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
学校在提供给教师更多优质培训条件的同时,也应引导教师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加强合作学习。《管理标准》指出学校应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研活动,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由于教师服务的对象比较固定和一致,因此更有利于发挥团队学习的优势,建设学习共同体是最佳路径。学校应该致力于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师打造更加便捷、有效的学习平台,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合作、反思。
四、加强教师管理的科学性,
彰显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学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教师管理,教师管理包括对教师的任用、培养、考评、待遇、晋升、奖惩等。教师管理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学校对教师的科学管理能够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源自于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等因素,但学校内部有效的激励措施及和谐的校园环境也是提升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条件。学校管理者关心爱护教师,合理安排教师,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等,都有助于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使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管理标准》在“加强教师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中提出“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是体现了教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学校管理者应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双重方式,对于教师的合理要求,加以重视并认真解决。
教师职业是一项工作压力较大、活动空间较为有限、工作内容和形式相对枯燥的工作。因此,《管理标准》提出了“关心教师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定期安排教师体检。”这一要求,与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指导思想相契合,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要在生活上切实关心教师。这一标准比起原来把教师比作“红烛”、“园丁”,在道德上要求教师无私奉献的理念,显示出了更加人性化的特点,彰显了时代的进步。学校管理者也应及时更新观念,在教师管理上浸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这样教师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服务学生,助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
总之,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永恒主题,需要学校不断进行探索、创新。教育部新颁发的《管理标准》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在基本理念中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并聚焦加强教师管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等重要任务,通过一系列措施要求来落实。《管理标准》中对教师的管理要求也与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精神相一致,同时又有所区别,侧重于从学校层面规定如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学校管理者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沛等.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内涵与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0(6).
[2]朱欣欣.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J].教育评论,2004(5).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