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细节教学 收获精彩生成
2015-01-14张奠鹏
张奠鹏
【摘 要】课堂教学因素中,细节是最基本的教学“细胞”。教师必须关注细节教学,重视细节的预设、捕捉、反思,利用细节教学,收获精彩生成。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细节教学 生成 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50-02
新课改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忙于学习、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细节教学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其实,重视细节教学并不违背新课程理念。“天下之事必作于细”,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细节的特点,认真研究提高细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使细节成为生成教学的宝贵资源。
一、关注细节预设,期待有效生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但这并不等于不需预设。精心地预设细节,可以为教学生成奠定良好的基础。精心预设细节,应做到:
(一)关注学情分析,制定预期目标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应以“生”为本,引领全体学生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即教师应在正确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差异,确定全体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的教学目标,真正提高教学有效性。
例:某老师执教的《泥人张》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冯骥才先生的小说《泥人张》。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在课文上圈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句子。
(生大声朗读课文并在书本上圈画约5分钟)
师:请大家提出不理解的词汇和特别感兴趣的语句。
生1:“找乐子”是什么意思?
生2:“怵谁”的“怵”是什么意思?
生3:“架势挺牛”的“架势”是什么意思?
师:好,我们今天这堂课主要就解决这些问题,品析这些语段。
由于该教师能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设计了围绕“主要就解决这些问题,品析这些语段”展开教学,教学目标指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所以,学生始终全力投入,课堂上笑声、掌声不断。
(二)关注内容整合,适度拓展知识
新课程理念认为:语文教材是为语文教学提供思维线索,而其呈现方式不一定适应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因此,教师的教学预设也要“跳出学科看学科,跳出教材用教材”,站在“用教材”的高度上整合教学内容。有效的整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原有的经验和体会,结合学生的情感特点,拓展课内外知识。
例: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高度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某教师在中考复习时就以“爱”为话题串联已学的文章篇目,使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的同时,养成“爱”人的习惯。
由于所选主题符合学生兴趣,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不但说出了语文教材中关于“爱”的文章,还说出了许多语文教材外的关于“爱”的文章篇目,达到了整合教材、括展知识的目的。
(三)关注进程预设,期待教学生成
语文教学进程包括起始、推进、转换等阶段,良好的教学预设可确保各个阶段顺利推进。教学进程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每一细节都能启迪学生主动思考,才能期待教学生成。
例:某教师在执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以钱学森之问引起学生思考:培养“大师级”人才需要怎样的思维品质?接着该教师应用这个思维品质一步步地展开了自己的教学进程,精准地把握了教学内容,充分地预计了学生可能的各种思考,并在最后作了一点 “留白”,为学生的进一步思考预留空间;期待更多的学生能解答钱学森之问,生成发散性思维的特质。
精心地预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可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留下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为精彩的教学生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捕捉动态细节,创造精彩生成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是动态变化的,再精准的预设也会出现意外。及时捕捉这些意外细节,引导学生准确思考这些细节的教学成分,促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不断修正和丰富认识,课堂会因“细节”而精彩。
(一)点拨困惑细节,实现有效生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关注教学细节,必须关注学生的困惑。对于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首先应肯定其积极的思考,接着要帮助学生细化“疑问”,使之更凸现问题的实质,最后要引导学生思考 “疑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巧妙地实现教学生成。
例:某老师在上《故乡》时,学生奇怪于“跳鱼有脚”而提出一个意外问题: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某老师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围绕“跳鱼有脚”展开探究因势利导地反问学生:“可是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这一问加深了学生了解少年闰土的迫切性,加深了学生探究少年闰土形象的冲动。最后,该教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探究少年闰土形象的活动,促使学生生成一个聪明机灵、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在学生探究中自然生成。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也是主动探索、大胆创新的基础。对于教学过程中的疑问,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点拨困惑细节,剖析困惑原因,在解决问题中实现三维目标。
(二)挖掘表面细节,深化教学生成
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往往因个性、认知水平等不同而不同,其中不乏有争议的回答。对于学生的任何回答,教师应将其视作教学资源,挖掘其合理成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促进教学生成的深化发展。
例:某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片段:
师:……这家人盼于勒回来,一盼十年。当发现期望中的“老板”却是穷水手时,骨肉兄弟就形同路人。这一切皆因什么?
生1:人不如钱。
师:请解释一下。
生1:于勒这个人还不如钱重要,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
师:有道理。这件事折射出什么社会问题。
生2:金钱至上。盼是因为有钱,避是因为没钱,金钱至高无上。
生3:世态炎凉。起先他们 盼望于勒并非真心,一旦发现于勒没钱就唯恐避之不及,根本没有兄弟亲情。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这个细胞可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可见其主题是多么的深刻。
当学生说出“人不如钱”后,许多教师都会就此结束教学。但是该教师却没有陷入这个俗套,他真正地视学生的回答为教学资源,以 “这件事还反映什么社会问题” 来拓宽学生思路、训练学生思维,深化教学生成。
(三)深化交锋细节,丰富教学生成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方式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会产生差异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观点。教师若能利用这些互动的教学细节,在学生观点的交锋处、在思维的差异处组织学生讨论,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某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于勒兄弟这一家人到海边的栈桥上来干什么?
生1:等于勒回来。
师:这位同学说“等于勒回来”,这个“等”字用得好不好?请说说道理。
生2:好。“等”字是这一家人心情的真实描绘,符合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生3:不够好。“等”字不能反映这一家人此刻的心情。
师: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词?
生3:应该用“盼”字。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盼”字,文章哪些细节体现了“盼”?
该片段中,某老师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回答中“等”字用得不够准这个细节,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等”与“盼”的联系和区别,体会“等”与“盼”两字在情感上的差别。这看似只是让学生斟字酌词,实际上却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比较与推敲中思维更缜密,生成更准确、丰富。
三、反思重点细节,预约精彩生成
基于教学能力的欠缺,许多教师不能在千头万绪的课堂中发现可资利用的教学细节,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将无所作为。教师可以通过认真的教学反思来弥补,反思的重点在于教学中的成功细节、困惑细节及遗憾细节,反思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学能力、相约精彩生成。
(一)反思成功细节,丰富教学智慧
成功的课堂教学总会出现一些成功的细节。及时反思这些成功的细节教学,能使教师享受智慧的氛围,在智慧的海洋中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
例:在《寡人于之国也》的教学中,很多学生提出了“申之以孝悌之义”的“悌”怎么解释。笔者只是微笑着请学生做一个猜字游戏:“请同学们把‘悌字拆开。”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可以拆成‘心和‘弟,心里有弟弟啊。”这时候笔者再进行点拨:“心中有弟弟还不够哦”,马上有学生说:“心中有哥哥弟弟!”眼看自己的目标基本达到,笔者又提示了一句:“心中有哥哥弟弟,用简洁点的语言怎么表示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友爱兄弟!”
就这样,在很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悌”这个字的含义,也掌握了利用字音字形特征来推测字义的学习方法。反思这次细节教学,其最大成功点在于抓住汉字特征,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结构的规律去分析字义。这次成功的细节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识字断文、看物识人要抓住特征,办事要根据规律。这样的反思,会使人更睿智、更富有教学智慧。
(二)反思遗憾细节,丰富教学经验
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启迪,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借鉴。作为教师,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的教学实践,都要敏感和机智地捕捉不够完善的细节,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折射出什么深层次原因?
笔者曾听过某教师关于《寡人之于国》一课的教学,由于文中三处(“无失其时”、“勿夺其时”、“不违农时”等)出现了“时”字,这三处 “时”字的涵义因为语境不同而不同。而某教师却令人遗憾地将所有的“时”字都解释成“季节”,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毫无疑问,这位教师的备课和专业知识都存在一定问题。以小见大,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位教师的治学不够严谨,工作方式属于粗放型。我们应以此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三)反思困惑细节,提升教学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总会碰到一些深感困惑的具体问题。比如,课堂上的气氛正处于良好的状态,但由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存在差异和有错位,学生猝不及防的一问,就把认知冲突的表面化摆到桌面上来。如何有效地处理这种不可预测的细节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思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方法,让下一次困惑成为生成教学的资源,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一堂课中真正可资利用的教学细节并不多,只有抓住关键细节,才能突出细节优势、拓展教学生成。突出细节优势需要我们做到:
1.设计兴趣细节,提高文学素养。
2.把握情感细节,促进精神成长。
3.利用疏漏细节,绽放教学精彩。
新课改指出,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授受过程,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开放、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细节具有“不确定性”和“生成性”。恰当、灵活地运用这种生成性资源,最能体现教师的实践智慧。只有那些眷顾教育、充满智慧的教师才能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开掘这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伟
大”。
【参考文献】
[1]彭 钢.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2]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语文出版社,1999。
[3]姚卫新.从教学细节反思课堂教学观念.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2003.8。
[4]尉建芳.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旁逸”艺术.《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