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李广射虎》为例谈“文包诗”的教学

2015-01-14徐红飞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气力李广诗句

徐红飞

“文包诗”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特有的一种文体形式,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搭建了小学生学“诗”的平台,激发了学生读“诗”的兴趣,提供了学生学“诗”的方法,更为可贵的是教材对“文”的处理字斟句酌,别具匠心,是学生习得语言、发展思维的俱佳例子。“文包诗”,核心虽然是“诗”,但“诗”“文”相互配合,融为一体。下面,笔者试以苏教版三下《李广射虎》一课教学为例,对“文包诗”中“诗”与“文”的教学略作探讨。

一、 读“文”,解“词”“达”意,说说“诗”写了什么

“文包诗”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形式,但不能撇开诗歌教学的基本特征,放弃引导学生对“诗”的自读自悟。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包诗”教学应在学生心求通而未通时引导学生读“文”,从而达到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内容的把握。请看《李广射虎》教学片段:

师:读了这首诗,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说不清楚的地方你可以提出来。

生:我不知道“草惊风”是什么意思。

生:“夜引弓”是什么意思?

生:“平明”是什么意思?

生:“白羽”是什么意思?

生:“没在石棱中”的“没”是什么意思?“石棱”是什么?

师:一下子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而有些词语的意思就藏在课文中,赶快去读一读,找一找。(生读课文)

生:我知道“夜引弓”的意思是在夜晚拉开弓射箭。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读)“一天夜晚……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所以,“引”的意思就是拉开,“引弓”就是拉开硬弓。

生:我从“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知道“没”的意思是“陷进”,“石棱”就是石头。

师:那“草惊风”的意思谁知道?

生:“草惊风”就是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师:那“惊”是什么意思?(生沉默,师出示注释)“惊”就是“惊动”。你们看是谁惊动了谁?

生:是风惊动了草。

师:风惊动了草,诗人偏偏写“草惊风”,这真有趣。这样的情况我们以前也学过,例如“处处闻啼鸟”,到处听到鸟叫声,诗人却写处处闻“啼鸟”,这不是诗人写错了,而是故意这样写,这以后我们会学到。看来,我们在说诗句意思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才行。弄清楚了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们就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首诗写的什么意思了。同座位之间相互说一说。

二、 学“文”,“意”“文”对照,体会“文”是如何描写的

借助“文”让学生来理解“诗”的意思、“诗”的创作背景,体会“诗”表达的情感,是从“文”对“诗”的理解层面进行教学的,只是“文”的第一层作用,还没有把“文”作为具有独立教学意义的语言例子来教学,还没达到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因此,还应对“文包诗”中“文”做进一步的思考。

师:同学们,《塞下曲》写了什么,我们已经知道了。那现在就请你们从文章中找出诗句的意思,用笔画出来,读一读。

师:课文是怎么描写“林暗草惊风”的?发现课文的描写与刚才我们说的意思哪里不一样?

生:课文用了一个词“月色朦胧”。

师: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生:这样就把当时是晚上写出来了。

师:刚才我们不是也说了“昏暗”吗?

生:“昏暗”可能什么都看不清,“月色朦胧”就是隐隐约约的,有点能看清,但是又不能完全看清楚。如果不写“月色朦胧”,李广看得清楚,就不会把石头当作老虎了。

生:还有,课文写“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我们在说诗句意思时没有。

师:那课文为什么这样写?

生:不出去巡逻怎么会射虎呢?

师:对,这就交代了事情的起因。你们发现没有,我们说诗句意思时说的是“树林”,但是课文描写却用的是“一片松林”,为什么?

生:这样就更加清楚是什么树林了。

生:不对,因为松树的叶子叫松针,风吹松树叶子发出的“沙沙”声更加清楚,我就听过。

师:有道理。你们说的让老师想起了武松打虎的故事,当时老虎也是从松树林跳出来的。

生:还有一处课文描写得好,“一阵疾风吹来”,因为风很疾,所以才会有“沙沙”声。

师:大家说得真好,看来课文描写比我们刚才说的意思更加清楚、具体、生动。接下来,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下面几句诗的意思的,找到这些句子,读一读,和我们刚才说的意思比一比,看看好在哪里?

生:(读)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师:你觉得哪里写得好?

生:“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写得好,这里我们说诗句意思时没有说到。

生:我补充,运足气力好,不运足气力,怎么能射死老虎?

生: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把李广射箭的样子生动地描写出来了。

师:你们注意到了没有,李广拉开的是什么弓?

生:硬弓。

师:写“拉开弓”不行吗?

生:“硬弓”就是很硬的弓,不是一般的人能拉得开,说明李广力气很大。

师:你体会得真好,“硬弓”就是指这把弓很难拉开。所以,李广是一位——

生:神勇无比的将军。

生:还有一个“嗖”字,把弓射出箭的声音描写出来了。

生:还有,这里用了一个“猛然间”写得好。

师:哦,“猛然间”怎么好?

生:李广突然发现,说明他的警觉性很高,不愧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将军。

生:我觉得课文最后的“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写得好。我们说的意思只是讲箭深深陷进了石头里,如果一拔就拔出来了,那说明陷得不深。

师:你说得很有意思。这箭深深扎进石头里,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谁拔不出来?

生:将士。

师:将士还是将士们?

生:将士们,说明不是一个人。

师:都会有哪些将士来拔这支箭?你们想想看。

生:有一个士兵,长得很结实,他来拔,拔不出来。

生:还有一个自称大力士的将军,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箭都拔断了——

师:但是箭还是没拔出来。李广真是一位——

生:神勇无比的将军啊!

师:捧起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将“意”与“文”一一对照,学生通过读“文”,进一步加深了对“诗”的理解。同时,“文”也成为了学生语言学习的例子,它的遣词造句,生动具体的描写,在“意”与“文”的对照中一一展现在了学生们的面前。在这样的对照中,学生对“诗”的丰富意象也必然有所领会,这也为进一步感受“诗”的丰富与凝练做了铺垫。笔者认为这样的对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本身的理解,帮助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更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目的——感受语言,习得语言。

三、悟“文”,“诗”“文”结合,感受“诗”丰富凝练

先请看笔者《李广射虎》片段教学: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形式比较特殊,我们以前学过这样的课文吗?

生:学过《咏华山》《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对,这样的课文里面既有诗,也有文。老师想问问同学们,喜欢吗?为什么?

生:喜欢。课文用了三段来写李广射虎的故事,诗呢,只用了四句,二十个字就写清楚了。

师:是啊,其实一首首诗就是一个个小故事、一幅幅画。我们读一首诗,也可以像读课文这样,把它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一幅幅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给学生们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喜欢“诗”,还是喜欢“文”?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通过“诗”与“文”的对读,使学生对诗歌的凝练、丰富有了更直观、更深切的感受。

(作者单位:南京市小营小学)

猜你喜欢

气力李广诗句
基于重型装备室内搬运及移位的组合式气力搬运装置设计
六一来了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六) 攒拳怒目增气力 背后七颠百病消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How to Arou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Study
中国古典舞作品《月满春江》的气息运用研究
李广的故事
An improved potential field method for mobile robot navigation①
气力式静电感应喷雾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