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的智慧人生
2015-01-14徐静
徐静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下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储备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劝阻吴王,说服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文章以对话为主,叙事生动传神,突出前因后果的照应。如果说吴王攻楚是因,那么少年智劝是果;如果说少年智劝是因,那么吴王取消攻楚又是结果。文章前后勾连,一线贯通,脉络分明,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完《螳螂捕蝉》,小宇站起来问道:“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也纷纷议论起来,这是需要大家探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我趁机说:“大家再读读书,结合少年和大臣劝说的语句好好想一想,也可同桌交流交流。”十分钟后,大家争相举起了小手。
小莹率先发言:“他们劝说的共同点虽然都是不让吴王攻打楚国,但大臣们是直接对吴王说‘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少年则是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使吴王明白了‘做事要顾全大局,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劝说的方式不同,所以吴王听得进去。”
小鸣说:“吴王决意要攻打楚国,可大臣们公然直接反对,而少年的劝说十分巧妙、委婉,让吴王自己去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这样吴王容易接受。”
小银接着说:“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正因为大臣们忠心有余,方法不足,导致了劝说失败。”
小阳说:“我觉得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敢去劝说。少年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是为自己的国家着想。”
小剑说:“少年的成功还源于他有耐性,事不成功绝不罢休。少年转来转去,‘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为的就是等吴王,他是在创造机会让吴王和自己交谈。少年拿着弹弓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捕蝉这件事是真的。‘弹弓只是一个道具,是给吴王讲这个故事做的准备,为的是引起吴王的好奇。”
小城接着说:“少年的成功来源于他的精心谋划。对话的地点在花园,时间在早晨,手中的弹弓和身上的露水,恰当的时空和煞费苦心的道具准备,都是为了引出‘螳螂捕蝉的话题。吴王发现少年,问到弹弓,少年成功劝说吴王,这一切自然水到渠成了。”
小涵道:“这不由让我想到了四下的《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面对鲁国大夫这位管家的‘拍马行径,公仪休并没有直接指出管家的目的,而是采用了巧妙的拒绝方式,既没有得罪人,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从中我们就不难感受到公仪休的清正廉明、坚持原则、智慧过人了。”
我高兴地说:“你们感悟得很深刻,看来‘劝也是一门艺术,不仅要抓住时机,还要委婉、巧妙、机智地劝。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就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机会,这就是计谋。劝说需要技巧,讲究方法。劝说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智慧的综合体现。因此,良好的劝说时机与恰到好处的劝说方式,将会事半功倍;否则,将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当我们自己有什么话想对别人说,但这话又不便直说时,我们可以学学课文中的少年,委婉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我适时拓展出示《伶官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再次意识到了巧劝的好处。学生的感悟、交流,教师的适时点拨、评价,好像课堂中连接着无数根“磁力线”,构成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动人情景。接着,我让大家对“爱吸烟的爸爸”“打电子游戏的大哥哥”进行劝说练习,都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需要活化教材,调制好教材与学生的“相似关系”,使静止的语言文字活起来,从而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语文,在我们心中应该是生命和生活,学生从语文中学到的应该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文章的内容是有限的,但内涵却是深远的。我们应充分挖掘文字背后的东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把书读薄的基础上,再把书读厚。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实验小学)